王永澤
內蒙古包頭電視臺
談廣播電視主持人“說新聞”的藝術風格
王永澤
內蒙古包頭電視臺
最初人們只是要求把文字稿變成自己說的“話”,“讀”起來像“說”的。但是,僅僅滿足于“讀”得像“說”,顯然不是“說新聞”的初衷。我們從各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經驗中得到某種啟示:廣播電視與報刊不同,它在說明新聞事實的同時,還可以闡發新聞價值,使得人們更容易理解新聞的意義。這也正是廣播電視新聞所具有的獨特優勢之一。實踐表明,“說新聞”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很受大家的歡迎。我們可以看出,“說新聞”實際上就是主持人對新聞事實的一種闡釋方式,所以把它說成是“闡說新聞”可能更準確一些。“說新聞”并不簡單,它不僅僅是語言表達方法的問題,還關系到傳播者個人素質和新聞體制的問題。
廣播電視;主持人;說新聞;藝術風格
“說新聞”曾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播電視中風行一時,醤如:上海電臺的《阿福根說新聞》(滬語)、江蘇電臺《農村節目》中的《老農說天下事》、天津電臺的《快板新聞》等。到了90年代再度興起,說明它有存在的價值,需要認真借鑒并加以研究。最初人們只是要求把文字稿變成自己說的“話”,“讀”起來像“說”的。但是,僅僅滿足于“讀”得像“說”,顯然不是“說新聞”的初衷。我們從各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經驗中得到某種啟示:廣播電視與報刊不同,它在說明新聞事實的同時,還可以闡發新聞價值,使得人們更容易理解新聞的意義。這也正是廣播電視新聞所具有的獨特優勢之一。實踐表明,“說新聞”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很受大家的歡迎。我們可以看出,“說新聞”實際上就是主持人對新聞事實的一種闡釋方式,所以把它說成是“闡說新聞”可能更準確一些。美國GBS的名牌新聞雜志節目《六十分鐘》的創始人和制片人唐·伊特對新聞主持人的素質曾作過這樣的描繪:“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報告員,必須兼有兩種能力,……一種是能夠發現新事物.;另一個是能夠把所發現的新事物通俗易懂地傳達給別人。這兩種能力兼而有之的人,也就是既能發現又能傳達的人,實際上是很難找到的。”可以說沃爾特·朗凱特就是他物色到的具備這種素質的世界上第一個新聞節目主持人。而這家廣播公司多年來一直都在致力于網羅這樣的人才,先后出現了沃爾特·克朗凱特、丹·拉瑟、邁克·華萊士、彼得·詹寧斯等等。他們的工作方式就都反映出了“闡說新聞”的基本特征。據陳魯豫介紹,她每天五點半開始工作,閱讀當天報紙,并與主編一起選擇當天播出的重要新聞,邊看邊記錄,并在半小時之內將要點背下來。在節目直播時,并沒有提示器,也不會照念報紙原文,而是將報紙內容轉化為個人的敘述,因此,整個播出過程是一個不斷加工編輯的過程。這種將幕后編輯過程與播出過程的合一,加快了制作周期,提高了時效,同時使節目具有了個人的風格。“說新聞”并不簡單,它不僅僅是語言表達方法的問題,還關系到傳播者個人素質和新聞體制的問題。
“說新聞”雖然是在演播室中進行的,但是現代廣播電視已經能夠運用“雙視窗”、“時空連線”、“模擬演播室”、“衛星電話”、“熱線電話”等傳播技術把現場氛圍引入了演播室,給人以如臨其境的感覺。對以這種方式傳來的新聞,是需要加以適當評點和闡說的。這種解析新聞事實的語體形式仍然帶有闡說的意味和基本特
征。
廣播電視則是“以聲傳意、以形傳情”。由于廣播電視的語境氛圍更接近日常生活,傳情達意的非語言訊息遠遠多于語言文字,傳播學家伯德惠斯特爾甚至認為,在這種語境交流氛圍中,非語言成分就占據了65效。即使“一字不錯”,它也能夠表示出完全相反的意思。這種情況,在電視中表現得比廣播更為明顯。當我們面對清晰的電視屏幕時,實際上獲得的是“面對面,一對一”的感覺,這樣一種語境只適合交談,而不適應宣讀。我們經常看到正襟危坐的電視播音員,在直播新聞時錯了再改的極度尷尬(大多數情況下,電視播音員事實上在借助“提示器”照稿播讀,給人以“脫稿”的假相)。如果是“說新聞”,說錯了為什么就不能改呢?這只會讓人感覺錯得自然、改得也從容。
近些年,人們努力嘗試使新聞變得更加輕松和非正式化。”本來“說話”是最具個性的生活語言現象,它通常只能由一個行為主體來完成的。為什么在廣播電視中變成“說雙簧”了呢?無非是因為現有的播出體制的約束。在這種體制下,采、編、播是嚴格分離的,各司其職。在那樣一種體制下,新聞播音只能采取“不能更動一個字”的朗讀方式,解釋新聞不是播音員分內的事。如果要求朗讀得像“說出來”的,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語言是講求個性的,只有編寫、播音相互牽就,才能形成一種統一的風格。這需要播音員努力去“播”得像“說”;編輯除了想好要“說什么”以外,還要揣摩播音員“怎么說”,這實在是費力而不討好的事情。請設想,如果我們的播音員學會自己編采,我們的記者頗具語言功力。那么為什么不能讓他們自己“說”起來呢?關鍵是,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出這種素質全面的人才?需要一種什么樣的體制來保障這種工作方式?
主持人能不能承擔“新聞把關”的責任?成為這樣的“把關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應該說不同的新聞傳播機構、不同的欄目會有不同的要求。但由于責任不輕,對這樣的主持人理所當然地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不僅應具備組織信息、傳播新聞的能力,還應該有組織群體、協調業務的能力。客觀上他就是這個創作群體的“中心人物”,這個“中心人物”要有豐富的閱歷、很高的造詣、較強的親和力。在這個群體中,大家都能心悅誠服地做他的配角。借用傳播學的一個概念,他應該在群體關系中成為大家能夠接受的、公認的“意見領袖”。所以實行“主持人中心制”也要看各臺所具備的條件,不會是普遍適用的。但既然它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宣傳方式,我們就應該努力創造條件,大力培養并發掘這樣的高素質人才。
“說新聞”并不簡單,不僅要“說”得準確、“說”得客觀、“說”得真實,還能夠“說”得自然、“說”得親切、“說”得深入淺出……如果說”有稿播讀”是一門專業、一項藝術,那么毫無疑問,“闡說新聞”是一門更深的學問,更值得探討的一種藝術。
[1]孔巖.《新聞調查》的敘事學分析[J].現代視聽.2009(08)
[2]聶茂,于曉萌.試論《新聞調查》的基本內蘊與表達模式[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