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
[摘要]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媒體之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的需要,主動探究微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徑,利用微信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有效路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信時代;微信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5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微信及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狀況
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廣泛,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運營商們不斷更新手機技術和業務,使得手機的功能不僅僅局限于打電話發短信登記等基礎功能,而是向著多元化發展,擁有了多種多樣的個性化功能,并且產生手機媒體這一說法。微信是一項從2011年興起的一款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微信以其零資費、快捷的溝通方式、群聊、公眾平臺賬號以及附近的人,搖一搖等特色功能吸引了眾多手機用戶,而大學生作為勇于嘗試新鮮事物的群體更是使用微信的中堅力量。
針對大學生而言,微信的普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需要,穩固既有的人際關系以及拓展人際交往范圍,為大學生提供更開放輕松的空間從而提高其主體創造性,并且通過一系列微信平臺的建立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促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雖然微信有以上的一系列優越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由此忽視微信所帶來的負面問題。
二、微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以及挑戰
從上述對微信及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狀況的介紹,我們已經了解到,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微信已經使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等多個方面發生改變。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對這種改變視而不見,固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那無疑是閉門造車,對教育結果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微信的態度不應該是敬而遠之,應當接受微信、了解微信、從而很好四五將微信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通過微信與學生之間建立溝通橋梁,及時了解大學生動態,實時該進教育方式使之與學生的思想、信念切合。另外我們也要意識到,微信對對學生的影響絕不僅僅只是良好的影響,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因此微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除了機遇也有挑戰,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些機遇與挑戰,從而更好地利用機遇,針對困難和挑戰采取適合的應對措施,從而使微信更好的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微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機遇
1.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隱性化和高效化
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與其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盡力的融人他們的生活,才能對其思想和價值觀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微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的一種生活方式以及與對外交往的首要選擇,同時也成為大學生吐露心聲、展示形象的平臺。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時效性和交互性強等特點,通過加學生微信好友并關注學生微信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個性和思想,從而針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并且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朋友圈”、“公眾號”等方式將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通過文字、圖片,語音更迅捷的傳達給學生,以這些“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避免因學生抵觸心理強而達不到預想的教育效果。利用微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實現教育的常態化,隱性化和高效化,能夠達到傳統教育方式所不可比擬的教育效果。
2.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平臺,提高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使用微信實現與學生即時交流,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時間,較之傳統的課堂教育更靈活,更能夠實現其與學生內心思想層面的溝通。并且基于大學的班級管理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與學生有效溝通的平臺,兩者之間關系生疏,在心理上有極大的距離感、不認同感,這種情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無法有效展開。比如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朋友圈以及公眾號的更新,及時地了解教師對社會事件的看法,并且可以進行互動、相互交流,這種更密切聯系的基礎上的平等對話利于實現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全天候”的有效引導。微信這種新平臺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具靈活性,更高效,并且提高大學生的自主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3.利于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通過微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平等對話,其關系更加民主和平等。一方面通過微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對學生思想觀念以及價值觀念的關注度,而不是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如個別談心、集體開會、制作宣傳海報、網站等方式一樣,其內容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控。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教育者的信息和內容,遭到學生的強烈抵觸,而這種利用微信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是在觀點的交流,觀念的碰撞中共同成長,實現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學生的表達得到充分的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其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也得到提升。
(二)微信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出的挑戰
“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這種力量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微信對教育工作的影響不僅限于上述的若干機遇,我們也要認識到其帶來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對這種影響進行全方位的認識了解,才能開展良好的教育工作。
1.微信引發的問題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提出挑戰
微信大學學生中應用甚廣,并且因為其“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等特色功能,可以更多的結識陌生人。這種虛擬的交友方式,更具刺激性并且滿足大學生的好奇心,擴大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并且提高其交流膽量,可謂是“交友利器”。基于此,很多社會人士得以利用微信對生活在象牙塔中單純的大學生實施犯罪活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防不勝防。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浙江一‘高帥富用微信約會強奸7名女大學生”、—兩名大學生利用微信綁架15歲少女輪奸拍淫穢照”,這兩起案件都是與微信的“搖一搖”、“附近的人”等獨特功能有關,嫌疑人均是通過微信與被害人結識,通過聊天等方式使其放松警惕,將事主約至指定地點見面,伺機進行強奸、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值得一提的是,犯罪主體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社會人士,已經開始向高校大學生發展,微信的危害性可見一斑。endprint
除上述提高的“微信犯罪”以外,微信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提出了挑戰。首先,微信給大學生的學習帶來沖擊。隨著微信功能的不斷強大,微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很多學生不分場合、時間通過微信聊天,關注朋友動態,手機不離手,荒廢學業。已經嚴重地危害了學校的教學和管理秩序,沖擊小風和學風,應當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其次,微信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沖擊。通過微信,大學生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宣泄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尋找自己的虛擬社區歸屬,但是過分地依賴虛擬的交流,產生網絡依賴癥、手機依賴癥,從而缺乏與人面對面交流,與社會的接觸,導致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變得日漸冷漠、不善表達,孤獨自閉,產生人際交往障礙,與現實生活脫節。最后,微信還可能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無屏障性”,高校也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規制與控制。大量夾雜著各種價值觀和理念的網絡資訊襲來,其中更是包含著一些與社會主導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相偏離的不良的價值觀和理念,甚至對社會主義思想價值核心體系產生沖擊。新媒體的超常規發展、信息傳播的迅速使得大量虛假、反動、迷信、色情等有害的信息也以更快的速度影響到更大范圍的青年學生,對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
通過上述的介紹,我們知道在微信時代,大學生通過便捷的通訊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等,在缺乏學校有效規制的情況下接收了合適各樣的信息,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相關的教育工作者缺乏敏銳性,仍然固守傳統的教育內容,不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提升,其教育說服力也達不到相應的效果。
2.微信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媒介素養以及政治思想教育方式提出挑戰
大學生的獵奇心和對新生事物的認同感,使他們成為微信較早的接受者、使用者和推廣者,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卻往往處于信息劣勢的境地,他們對使用手機媒介意識淡薄,并且實際使用的能力差,缺乏接受新鮮事物的敏銳性,因此微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點,相關工作者對微信的了解并不多,其使用者更是寥寥無幾,更沒有利用微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識,其媒介素質明顯落后于新時代該科技發展的步伐。
而且傳統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通常是通過課堂講授、個別談心、座談、討論等面對面的方式,使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教育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教育。這些方法可以當面教育學生、及時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相應的變通,有一定的優點,但是又由于學生人數眾多,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開展。并且隨著新媒體的開展,傳統的通過網站進行教育的方式因其與新媒體相比點擊率低,并且與學生之間并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橋梁,只是單方面的說教,往往受到現今追求特立獨行的大學生群體的排斥,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微信挑戰校園輿情監控
微信是一個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復制、擴散和回應,并形成強大的輿論效應。一方面,人們都有從眾心理,所以,當人們發現自己觀點在群體中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時,往往會附和多數人的意見,或者動搖自己的觀點,這就嚴重制約了高校網絡輿情所具有的滲透融合、反饋調適、傳導教育、動力激發和預測與決策等輔助功能。另一方面,在微信時代,并且伴隨著大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發生相應變化,有很多大學生為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彰顯“自我價值”而對相關的信息采用與眾不同的方法或手段,或者形成自我的一種觀點評價,甚至對輿論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生群體對相關信息各抒己見,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因為在微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甚至程某某種輿論的制造者,而這些個體又相當分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能通過傳統的教育方式在這些相當分散的輿論中形成良好的引導作用。
三、微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在微信已經占領大學生群體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應當隨之變化。應當利用微信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同時主動應對隨之而來的挑戰,使微信更好地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
(一)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引導
當代大學生使用微信時很容易沉溺其中,注意力分散影響學習,也因其缺乏足夠的信息辨別能力,還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左右,做出錯誤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甚至利用微信實施一些犯罪行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微信使用觀和安全防范意識。
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引導大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教育,提升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能夠在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的前提下,在遵守應有的道德操守和行為規范的基礎上,在充分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過程中合理使用微信進行交流。
(二)努力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微信的迅猛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僅包括對教育工作者素質的要求還包括教育觀念的轉變,建立一支適應微信環境的高素質工作隊伍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應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理論素質,因為只有擁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的教育者才能夠通過微信更好的發現大學生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認知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的變化,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合理有效的教育內容;并且更好地抓住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點,在與大學生有共鳴的情況下,更準確、生動的講解思想政治理論,達到教育目的。
其次應當提升提高媒介技術素質,主動搶占微信陣地,熟練使用微信的手段,充分了解微信技術,掌握微信的特點,科學的利用微信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工作。從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并與其進行交流,進行及時的,常態的,隱性的教育。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應當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不再強調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應當放下姿態與學生憑對話,積極互動,充分發揮被教育者的主體作用,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endprint
(三)把微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微信作為了解學生的窗口。由于微信的在大學生當中的廣泛使用,已經成為大學生吐露心聲、展示形象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微信來認識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大學生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認知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的變化,拉近與大學生的距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把微信作為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可以通過微信的語音、視頻、圖片、文字與學生在更加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進行溝通,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還可以通過開通學校官方和部門微信賬號,向學生及時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學生提供向校方發表自己意見和建議的平臺,并且通過對其意見和建議的及時響應,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和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四)加強高校的輿情監控
因為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并且微信的迅猛發展對校園的輿情監控也提出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高校的輿情監控和網絡監管便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構筑健康的網絡新媒體環境,高校應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監督機制,盡可能運用技術手段構筑起強大的“防火墻”,并對一些有害的信息及時進行“解毒”和“消毒”工作,要及時捕捉新媒體平臺上大學生思想政治動態,發現苗頭及時予以解惑和引導。并且還應當在高校建立一支由部門技術人員、學生政工干部、學生代表組成的微信監控隊伍,形成完善的高校輿情監管反饋機制,為學生提供和諧的微信環境,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四、小結
微信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僅帶來了機遇,還有尖銳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機遇與挑戰,積極應對,提高自身素質,改變思想觀念,積極創新教育方式和內容,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展。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沙利文,特雷納.“信息高速公路”透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
[2]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1(11)。
[3]張建中,李華麗.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遇與挑戰[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9(6)。
[4]詹永珍.微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策略[J].蘭州教育學院報,2014(11)。
[5]段志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