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虹+吳曉虹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是目前社會、政府和企業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文結合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將馬斯洛需求理論與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相結合,從馬斯洛的五個需求理論分別闡釋新生代農民工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在馬斯洛五個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從農民工自身、企業以及政府三個層面談緩解農民工存在心理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馬斯洛需求理論;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6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3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類需要按其重要性、產生先后次序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新生代農民工是指改革開放以后出生、戶籍在農村的新一代進城務工就業的青年群體,他們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現代城市的文明,然而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邊緣化、價值取向的變化、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融入社會適應城市生活的困難等原因,造成新生代農民工中出現心理問題的現象較為普遍。
一、馬斯洛需求理論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
(一)生理需求:人們對衣、食、住、行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所做的調查問卷中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生理需求顯示,大部分人能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對245名新生代農民工年收入調查情況顯示,90%以上的人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調查顯示:年收入1萬到1萬5的占5%,1萬5到2萬的占3%,2萬到2萬5的占20%,2萬5到3萬的占20%,3萬以上的占62%。問卷中“對目前的生活滿意度及就業前景看法”顯示,大部分人對目前生活和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調查顯示:持樂觀態度的占60%,一般態度的占37%,悲觀的占1%,盲目不清楚的占了2%。
(二)安全需求: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現為工作環境的安全與穩定,是否有“五險一金”等。從調查問卷中“您外出工作最擔心的事”能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顧慮較多。調查顯示:因為孩子、老人在家無人照顧的占45%,因為無法適應新環境,害怕處處碰壁的占22%,考慮子女入學受影響的占10%,因為責任田無人耕種的占3%,考慮到工資的領取得不到保障的占7%,因為其他問題的占16%。
(三)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系的需求,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會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狀態,導致缺勤率高、生產率低、情緒低落、工作不積極等。在調查問卷中,“您閑暇時間主要用來做什么?”調查顯示:業余時間讀書、看報的占12%,上網玩手機的占44%,聚會,聊天的占20%,睡覺,無所事事的占24%。
“如果遇到心情不好的情況,您往往怎么解決?”通過調查顯示:在解決心情不好的方法中,通過找親人,朋友傾訴的占了15%,通過喝酒,抽煙,睡覺等方法自己獨自承受的占13%,采用自認為合適的手段解決矛盾與糾紛的,占42%,借助尋求外界的幫助,如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占30%。
新生代農民工有明顯的精神訴求,但因工作場地、交往人員的限制,導致在人際交往上不少新生代農民工處于封閉、孤獨的狀態,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孤獨和壓抑,最終造成心理脆弱,抗壓、抗挫能力不夠,出現“富士康集體跳樓”等事件。
(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中國青年報》曾報道過“新生代農民工要生活,更要尊重”一文,文中“在團中央舉行的‘面對面活動中,北京市通州區某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聘任教師董占翠沒把‘工資低作為發言重點,更關心的是自己三年級兒子的教育問題;徐州的苗晴提出兩個最重要的問題:‘社保問題和‘情感歸屬問題”。同時新生代農民中已有不少人意識到自己在單位的晉升機會,發展前途等問題;他們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希望自己在社會的存在被人尊重,希望自身能真正融入到社會。
(五)自我實現需求: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欣然接受他人。在調查問卷中,“您希望采取以下哪一種途徑致富?”通過調查顯示通過自主創業的占70%,通過炒股,買彩票的占1%,打工的占28%,采取雖違反法律、法規但可以牟取暴利的方式的占1%。
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始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調研結果看,他們有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渴望自立、希望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希望自己能有所為,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家,融人城市人的生活。
二、馬斯洛需求理論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
(一)生理需求作為人類最低層次需求,應最大程度的滿足。從農民工自身來說,應該認識自己,悅納自我,尋求自身長處,揚長避短,培養工作興趣,減少跳槽頻率;作為企業,可利用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余時間和工間休息時間,提高福利待遇來激勵員工;作為政府,從政策上給予農民工以傾斜,消除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和體制性障礙,提供與市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民工和城市職工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二)安全需求方面,對新生代農民工自身而言,加強自身學習,爭取和珍惜得到的培訓、學習或技能操作機會;作為企業,應加強企業的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給員工提供必要的保險等,提供員工學習、培訓的機會;從政府角度來說,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實行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推行社會與個人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新生代農民工購房提供保障等。
(三)正常的社交需求可以保證農民工有足夠的自信、積極的心態、充足的動力去對待身邊的人和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從其自身來說,通過學習,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素質,積極投入身邊的文化娛樂活動,勇于、樂于走出去與人溝通與交往;從企業角度來說,強化”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組織開展集體聚會、體育比賽、趣味運動等,多創造增加新生代農民工溝通與交流的機會;從政府角度來說,應加強文化職能,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共同參加的文化娛樂、互助活動,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實他們的業余生活,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
(四)尊重的需求的滿足,會使人充滿幸福感和愉悅感。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主動尋求城市生活,其目的是為了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發展契機。因此,從自身來說,創造良好的個人晉升環境,積極主動的融入社會。從企業來說,可以建立群眾委員會,開展一些推優表彰,樹立榜樣,獎勵優秀員工等活動,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從政府來說,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尊重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在全社會樹立理解、尊重農民工意識。
新生代農民工所存在的眾多心理問題,在馬斯洛五個需求層次理論中都能找到緣由,從農民工自身、企業、政府三個維度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可以提高自身幸福感、生活有意義、工作有動力、實現自身價值同時貢獻社會;對企業來說,減少管理難度,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財富;同時為建設和諧穩定社會主義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懷謙.中國農民工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郝丹梅,位丹丹,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心理疏導的研究[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1(7)。
[4]嚴濤.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的相關探討[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