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財產關系在是一種物權歸屬問題,在婚姻家庭的財產關系中,處理相關問題除了會適用《婚姻法》,也會適用《物權法》處理相應的財產問題,物權法與婚姻法之間在財產關系的調整方面存在一定的交叉。
[關鍵詞]家庭;財產關系;物權法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8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3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物權法》的設立對家庭財產關系立法的影響
(一)《物權法》對物權動態變動的規定完善了家庭財產關系的動態調整
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的規定以及婚姻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婚姻法以及婚姻法解釋中對于家庭財產關系的確認和歸屬只是一種靜態上的確認。例如,《婚姻法》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婚姻法只是規定了“什么樣的財產歸誰所有”,但是對于財產所有權的變動和行使“財產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歸誰所有”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規定。
《物權法》對物權動態變動的規定完善了婚姻法在家庭財產關系歸屬的確認方面的缺位,物權法詳細的規定了動產物權以及不動產物權的變動規則以及所有權確認方式,同時針對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對于共同財產或家庭特定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以及處分等權利的行使、行使權力的范圍和限制,以及對內對外的責任等物權動態變動等問題。物權法對相關問題的完善,使得在家庭生活中的財產關系得以完善,適應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需要,不但利于家庭財產糾紛的解決,也有利于家庭成員與第三人之間交易的快捷和安全,保護了財產的動態安全。
(二)建立家庭內物權保護制度
由于家庭內部的財產關系屬于私權領域,同時由于私權領域與公共領域的規則不盡相同,因此《婚姻法》對家庭內部財產關系的保護問題選擇了逃避態度,很容易造成受傳統思想影響下的父權家庭制度下,家庭中弱勢家庭成員的財產權利受到損害。為了保障弱勢家庭成員的財產利益,國家公權力應當適當介入。
《物權法》中有關物權的保護以及共有的規定對物權的保護措施、權利的確認、侵權的損害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為家庭中家庭成員個人的財產權益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在有關共有的相關規定中,對于家庭共有財產的保護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護。
《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對于家庭內部財產關系的保護與救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法律依據,對于家庭成員共有財產以及家庭成員的個人財產利益的保護與救濟有重要意義。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維護家庭財產的交易效率和安全
為了保證交易安全以及經濟穩定,提高公示的效力,在家庭財產的交易過程中,維護隱名共有人以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變得尤為重要。
根據《婚姻法解釋一》的相關規定,“夫妻一方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該規定不但不利于交易的穩定,而且加大了交易成本。例如,B自作主張欲將其與A共有的洗衣機賣予C,C為了維護自己交易的安全與穩定就必須查明該洗衣機的所有人是誰,以及洗衣機的售賣是否經過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其他共有人因不知情為由宣告交易無效的情況。
為了解決隱名共有人以及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利益沖突,物權法規定了善意第三人制度,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標的物由交易向對方擁有或者經過所有權人一致同意的,其他共有人不得以不知情為由撤銷交易。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有效地解決了家庭財產交易中隱名共有人以及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對于保護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物權法在家庭財產關系中的適用
(一)對家庭財產具體制度的不干預
雖然《物權法》以單行法的形式予以頒布,但是其仍屬于調整民事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受到基本法的性質和地位的限制,《物權法》在調整財產關系時,其內容應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這就使《物權法》在調整具體的財產關系時其調整作用具有有限性。因此,在處理家庭財產關系方面,物權法只是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具體的規定由《婚姻法》等相關法律予以明確。
以共同共有關系為例,共同共有包括夫妻共同共有、家庭成員之間的共同共有、合伙之間的共同共有和繼承人之間的共同共有,由于各種共有關系之間由于性質的不同,在此產生的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物權法》在對共有關系進行規范時,只是在共有物的管理與使用方面做出了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并且多數為任意性規范。而具體到家庭財產關系方面,尤其是夫妻共同共有、家庭成員之間的共同共有,其涉及到的不僅僅是財產利益,有時還會涉及到家庭成員之間的人身利益,關系到家庭與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由于家庭財產的增加,涉及到家庭財產售予第三方的交易也逐漸增加,因此,在具體的共有財產的處分與使用等方面,均應當由專門的法律予以明確。
(二)家庭財產利益不公平時的適度介入
物權法是調整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因此對于家庭財產關系的處理,物權法只是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對于家庭財產關系的具體事項并不多加干涉。但是,由于我國目前涉及家庭財產關系的法律并不完善,因此,在處理家庭成員之間財產利益失衡的問題時,物權法也會適當介入,維護家庭成員之間財產利益的平衡。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夫妻財產制包括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以及約定財產制。出于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共同財產制被廣泛采用。但是對于夫妻一方隱匿、轉移夫妻共同財產等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的行為,以及一方不履行其義務的行為,另一方為了家庭共同生活,履行義務等原因,為了保護婚姻當事人或者債權人的利益,應當允許當事人分割共同財產,實行分別財產制。但是,專門用于調整家庭財產關系的《婚姻法》并沒有對其作出規定,這不但不利于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利的保護,也不利于交易的安全。endprint
為了解決相關的問題,《物權法》第99條突破傳統共有理論的限制,規定“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礎喪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時可以請求分割”,這為夫妻分別財產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也為《物權法》介人家庭財產關系的處理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使我國關于家庭財產關系的相關立法更加完善。
三、家庭財產關系中,《物權法》的具體適用
(一)《物權法》中強行性規范的例外適用
物權變動的原因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民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另一類是非基于民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只適用于因民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因為當事人本人不為外人所知的意思表示不能當然地產生排他性的效力,否則會危及交易安全。因此必須將依民事行為而發生的變動予以公示。而非依民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要么是依據公法進行的變動,本身即具有極強的社會公示性,要么表現為某種客觀的事實或事實行為,如合法建造房屋本身這一事實行為具備足以讓第三人知曉的公示特征。我國《物權法》也對這兩類物權變動進行了區分。根據我國《物權法》第9條、第23條的規定,原則上不動產和動產物權的變動要以登記和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但同時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物權法》第28-30條對于非基于民事行為所引起的物權變動進行例示性規定,明確規定不需要公示就直接發生物權的變動。當然這種例示性規定并沒有涵蓋民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發生物權變動的所有情形。
婚姻領域內的物權變動是否需要遵循《物權法》規定的公示原則,如在法定夫妻財產制下,夫妻所享有的財產共有權是否需要公示。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我國的法定夫妻財產制是婚后所得共同制,只要夫妻之間沒有另行約定,雙方對婚后所得的財產享有共同的所有權,這是基于婚姻法的直接規定而非當事人之間的民事行為。而且結婚這樣一個客觀事實本身,已經具備了公示的特征,不需要另外再為公示。婚后所得財產即使登記在一方名下或由一方占有,只要沒有特別約定,另一方作為隱名共有人或非占有人也當然享有共有權。因此《物權法》規定的公示原則在婚姻家庭領域只能例外適用。
(二)《物權法》補充調整的慎重適用
雖然《婚姻法》是調整財產關系的基本法,但是那種認為只要是《婚姻法》沒有具體規定的,就適用《物權法》補充調整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婚前財產婚后產生的孳息歸屬問題。孳息是指通過自然的規律或法律的規定產生的收益,《物權法》第116條明確了孳息應當歸物權人和債權人的原則。但夫妻中一方婚前的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孳息屬于個人財產還是家庭共同財產,《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沒有作出規定。如果直接適用《物權法》第116條的規定,則仍然屬于個人財產,這很顯然會挫傷家庭成員共同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因為有些孳息的產生需要家庭成員共同投入體力、精力和時間去管理,比如天然孳息的取得通常都要付出勞動,“法律規定天然孳息的歸屬,實際上就是對勞動的保護。”這時僅以“原物主義”確定孳息歸屬于原物所有人一方,有失公平。而法定孳息的取得都是因他人用益自己的財產,是物質投入被動的結果,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人力成本投入無關,如存款獲得的利息。因此,從保護個人財產所有權的目的出發,個人婚前財產婚后產生的法定孳息,應當為個人財產。《婚姻法》將來修訂時應該明確規定婚前個人財產婚后所得孳息的歸屬,同時《物權法》116條應當增加“但書”,即“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參考文獻:
[1]朱紅霞.物權法視野下的夫妻財產關系問題[J].云南大學學報,2012(25)。
[2]趙敏.謙抑語境下家庭財產關系的物權法適用一一以《物權法》與《婚姻法》的對接為切入點[J].西北大學學報,2011(41)。
[3]王榮珍.夫妻財產共有權取得的《物權法》適用問題[J].法學雜志,2010(10)。
[4]范李瑛.夫妻財產約定的性質及法律適用[J].煙臺大學學報,2010(17)。
[5]滕蔓.夫妻財產制類型及其立法選擇[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