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凱
[摘要]近年來網絡流行語大量出現,廣為國內外大眾所關注。本文基于翻譯的目的論視角,對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英譯策略進行研究,以推動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并證明目的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目的論;網絡流行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15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7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翻譯目的論
翻譯“目的論”(Scopos Theory)是由德國翻譯理論家凱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和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于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翻譯理論模式,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翻譯策略的選擇必須由譯文要實現的目的決定。為適應譯文的功能和目的語讀者的需求,譯者要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根據譯文的預期功能來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從而使譯文功能得以實現。目的論有三個基本準則:目的準則、連貫準則和忠實準則。目的準則指翻譯應在譯語情境文化中,按譯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決定翻譯過程的根本準則是譯文文本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連貫準則是指譯文必須考慮接受者的背景知識和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以便使譯文容易被理解、接受;忠實準則是指原文和譯文應存在某種對應關系,譯者可根據需要對原文進行適當調整、修改,但不能篡改原義。這三條準則的關系是:忠實準則服從于連貫準則,連貫準則服從于目的準則。因此,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即為目的準則。
二、網絡流行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互聯(lián)網已遍及千家萬戶。人們對網絡的依賴與日俱增,網絡語言便應運而生,在社會上廣為傳播。顧名思義,網絡流行語就是在網絡上流行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它時尚、生動又朗朗上口,經常被大眾津津樂道,成為交談的亮點。總體而言,網絡流行語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創(chuàng)新性。大量新鮮的網絡詞句是廣大網民發(fā)揮豐富想象力創(chuàng)造的,將時事熱點與打趣調侃相結合,便產生了各種特別的表達方式。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該表達就越流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流行語將會層出不窮;第二,生動性。網絡流行語多采用比喻、雙關、諧音等修辭手法來展現詞匯的豐富內涵,以委婉曲折的方式暗示想要表達的本意,比直接陳述更加生動形象、風趣幽默;第三,簡潔性。在人民生活節(jié)奏加快、辦事效率提高的社會背景下,為便于溝通,網絡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簡練的詞匯表達豐富的內容,是網絡語言得以流行的必要條件。把中國的網絡流行語翻譯為英語,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由于網絡流行語本身的多元化特點,很多不符合規(guī)范的語法規(guī)則,翻譯時需對癥下藥,不能生搬硬套。本文嘗試以德國功能派理論中的翻譯目的論為指導,探析網絡流行語的漢英翻譯策略。
三、網絡流行語英譯策略
在目的論的指導下,翻譯網絡流行語時,譯者應充分考慮翻譯目的,靈活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如音譯、直譯、意譯、改譯、回譯等,從而使譯文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旨,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下文將以熱門網絡流行語為例,就如何運用翻譯目的論指導網絡流行語的漢英翻譯進行探析。
(一)音譯
音譯是一種根據原語言內容的發(fā)音在目標語言中尋找發(fā)音相近的內容進行替代翻譯的方法。這種翻譯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語言文化特色,原汁原味。例如網絡詞匯“給力”表示“很牛、很酷或令人振奮”,但如翻譯為幾個英文單詞,便失去了原文的簡潔色彩,可音譯為“gelivable”。這個詞為“中國制造”,外國朋友或許會對此困惑不解。這類音譯可在翻譯之后添加相應的注釋,如“gelivable is a word Chinese always say whenthey feel cool and excited”。一旦這種表達廣泛流傳開來,西方社會便可接受理解,如同豆腐(tofu)、功夫(Kung fu)已經融入西方語言一樣,充滿著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同時簡單明了。
(二)直譯
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留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留原文的形象及地方色彩等。在不違背西方習慣用法的前提下,有些網絡流行語可以用直譯的方法翻譯出來,既保留漢語的文化特色,又符合目的論的三條準則,易于目的語讀者接受。如:房奴( houseslave)、剩女(leftover lady)、團購(group purchase)、正能量(posi-tive energy)等網絡新語在西方文化中也有類似表述,直譯即可。又如:“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這句流行語出自歌曲《布拉格廣場》,被網友引申為對奇葩事物的形容。把并不好看的事物說成是美,表達了看到這些事物所受到的視覺或心理沖擊。翻譯時可直譯為:“It's so beautiful that Im too scared to seeit.”,既可完整傳達原文意義,又能體現出諷刺意味。再如:“只想安靜地做個美男子”,這句流行語來自一部網絡迷你劇《萬萬沒想到》。其中講到唐僧有一句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我還是想安靜地當一個美男子”。為何要安靜,因為自己很鬧騰,很“二”,為什么做美男子,因為自己長得丑,因此這句話常常被長得丑又比較無聊的男生用來自我調侃。此句也可采取保留形象直譯的方式,翻譯為“I just want to be a quiet and handsomeman”。結合相關背景,中西方讀者都能夠理解其中的蘊含之意。
(三)意譯
意譯是指將原文按照大意來翻譯,而不拘泥于原文詞語形式或句法結構的翻譯方法,主要在原語與譯語體現顯著文化差異的情況下應用,可避免直譯帶來的語義損失及意義偏差。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對網絡流行語英譯時完全對等是很難實現的。這時就需要以目的論為指導,遵循交際功能進行翻譯。在意譯過程中首先要理解原文意義,擺脫中文表達的束縛,從英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以符合譯人語表達習慣的方式表達原文意義,必要時可以舍棄原文形式,而非片面追求詞與詞的對等。例如:驢友(travel companions)指一同旅行的伙伴;悲催(a tear-inducmg misery)表示難過、不幸;鳳凰男(ugly ducking)指那些出身貧寒,歷經辛苦考上大學,畢業(yè)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子。
(四)改譯
在翻譯時,對形式、內容或風格進行改變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方法稱之為改譯。有些網絡流行語通過諧音、雙關等修辭手法賦予舊詞新意,從而達到詼諧幽默的效果。如使用以上幾種方法對此類語句進行翻譯,原句中的隱含意義、情感等將無法體現,因而必須采用改譯方式傳遞原文韻味。例如:“人生就像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逼渲小氨摺币辉~使用巧妙,通過運用諧音制造了雙關語的涵義。若將此句直譯為“Life is like a tea table,with bitter cups placed on it.”則不能表達“悲劇”這層意義;若是添加注釋,也不能傳達此同音雙關帶來的幽默。不妨將此句改譯為:“Tableware is to the table what tragedy is to life.”。改譯的使用,把原句的雙層意義表達得淋漓盡致,也照應了原句的言簡意賅。
(五)回譯
回譯就是譯者將從一門外語中借來的詞翻譯成這種外語,反之亦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少流行語是從英語引進而來的,對這些表達的翻譯可以采用回譯法,將其還原為原有的英語表達。比如:血拼(shopping)、粉絲(fans)、網民(netizens)、黑客(hacker)等,這樣無疑比選用其他詞句更符合接受者的表達習慣。
四、結論
作為新興多變的語言現象,網絡流行語為翻譯工作者提出了挑戰(zhàn)。目的論對網絡流行語的翻譯具有廣泛的指導作用。譯者應將目的論的三條準則牢記于心,首先以實現目的準則為基礎,即以傳遞信息、傳播文化這一特殊交際目的為著眼點進行翻譯;其次,翻譯時應當面向目的語文化受眾,盡力使譯文符合其表達習慣,以確保連貫準則的實現;最后,要使譯文與原文內容相照應,在滿足忠實準則的前提下,可適當運用改譯策略傳達原文精髓??傊g者在對網絡流行語進行翻譯時應時刻從譯文接受者的角度出發(fā),注重引起他們的共鳴,這樣才能擔當文化交流的信使,更好地推進跨文化交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