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鵬
[摘要]深入了解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本文擬通過以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切入點,對現階段圍繞學生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分析與反思,探究現階段存在的不足,進而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校園文化活動;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1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孕育于大學的文化之中,以大學的文化內涵為養料,以媒介的形式將大學的文化予以展現,并通過這種發散將文化的內涵充實豐富。通過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分析把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校園文化的內涵和指向。
一、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現狀
近年來,在大學現代化辦學的背景下,校園文化的建設穩步發展,取得了大量的成績。學校的投入不斷增大,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形成了有力的保障。同時,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契機,尋找提升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徑,教書育人的水平不斷提升。
在物質層面上,圍繞自身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建設,整個物質環境的協調性,統一性,持久性日趨完善。高效,現代化的設備為師生們提供了便利,并為整個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有效的平臺。
在精神層面上,將大學精神的建設作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并通過構建這種精神引導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以此力量形成大學自有的受師生深層次認同的凝聚力。通過校風,學風,教風的建設,以校訓,校歌等文化標示為傳承紐帶,規范約束師生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
在制度層面上,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日臻完善,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將教育與服務并重,管理與引導齊行,與時俱進,不斷地填補整個體系上的漏洞,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為了一種常態。
在行為層面上,各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多彩健康地開展。文娛活動,體育競賽,辯論演講等傳統的文化活動持續受到熱捧,學術性,實踐性的活動逐漸走強,整體的文化水平和層次均得到了發展。越來越多地涌現出的個性鮮明的學生團體也促進了整個文化的多樣性。
二、目前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隱憂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展現和實現校園文化的職責。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園文化的關系,好比大腦與思想的關系,是一種技術和媒介的關系。作為一種技術手段,那么無可避免就有著先天存在的內在偏向:到底要派何種用處?例如,組織一個英語演講比賽,就是要優先展現學生的思維邏輯和口語水平,在一開始賽制設立考慮時,就不會把專業知識的考量放在優先位。也就是說,英語演講比賽就是為這個目的而設立的。每一個活動都有著自己的指向,可是下面千條線,上面能否可以歸位到一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種令人欣慰的局面。可是,也需要注意的是,盲目的多樣性會沖淡真正的核心內涵,甚至陷入一如柯勒律治曾有著名的詩句“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喝。”現階段的校園環境中,擁有著寬松的發展土壤和日趨健全的物質保障,直接導致的現狀就是受眾在心理的兩極化訴求:太多選擇和無法選擇。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如何引導學生理性認識與選擇參與紛繁的校園活文化動?作為管理者如何去判斷這種供大于求的局面?學生無可避免的處在一個心智逐漸成熟的過程,新時期的學生又面臨著不同于以往的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的壓力,很顯然越發“主動”地參與到鍛煉中可以使得他們獲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滿足。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漸悟”當然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但一個成熟完善的校園文化體系也應當為他們在一開始提供一個良好的引導與范本,避免不必要的彎路。“通過共鳴,某種特定語境中的某個特定說法獲得了普遍的意義。”一種新媒介會改變話語的結構,包括鼓勵運用某種理解力方式,偏重某些有關智力和智慧的定義以及創造一種講述事實的形式。現行的學生活動運作模式一旦被認可為范例,那么它所富含的價值傾向和引導作用會在更為廣度的意義上對學生的思維和判斷產生影響。學生接受其接觸和認同的范例,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校園活動本身并不是問題的根結所在,但寄希望于所有的問題都能借此來解決,則值得商榷。
除了在數量上產生的沖擊,在技術實施的層面,活動本身的特性也容易對文化的構建起到消解和歧義。必須警惕“赫胥黎”式的文化枯萎困境,文化成為了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聲光電技術的發展為人提供了更廣泛的展示途徑,彰顯了個體的意識,卻也將關注點從本源性的提煉替換為技術層面的關注。文體類的活動自然不必多做贅述,它帶來了強烈的感官刺激,也需用以技術的方法強化這種刺激。學術類活動,也很容易發現在“舞臺表現”這個環節占著非常重大的比例。以筆者所在學院的專業比賽為例,在啟動儀式環節,有往年隊伍分享“比賽經驗”,復賽環節,以讀書報告展示的方式,在舞臺上以形象生動的方式,活靈活現的展現他們對經濟學經典著作的理解闡釋。決賽的時候,隊伍雙方又在臺上限時對對方進行專業考問,緊張激烈。作為組織者,激烈的賽況能夠更好地吸引眼球,作為參與者,更加關注自己的技巧,作為觀看者,很享受這種富有張力的表現。所有的人都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甚至似乎把這些就當做了學術的全部內容。通過對本年度111支參賽隊伍隨機抽取的150人的問卷調查,似乎可以佐證到一些憂慮:
1.請問您參加比賽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 )單選
A.提高專業知識水平
35.38%
B.積累比賽經驗,豐富閱歷
41.54%
C.出于對經濟學的興趣并想深入了解
13.85%
D.提升自己的論文寫作及口頭表達等能力7.69%
E.其他
1.54% 2.您認為比賽環節存在哪些不足?( )可多選
A.選手交流平臺較少
38.46%
B.論文字數要求嚴格
32.31%
C.案例分析報告撰寫時間不足
17.69%
D.沒有提供論文排版范例,導致對排版要求理解困難
41.54%
E.優秀論文缺少深入指導及發表的機會 46.92%
F.其他
5.38%
通過問題1,選手對于比賽的興趣似乎已經開始超越對知識習得本身,問題2則從旁印證了一個已經深受認可的專業類比賽,實際上在真正引導學生參與學術活動上尚有著很大的改進空間,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組織者實際更傾向于將精力投入到增加比賽的觀賞性上。
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句著名的論斷:“媒介即信息。”交流的形式會直接與文化的質量產生聯系。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為了達到預定的效果,需要通過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做比較來揭示該事物的實質。一旦文化符號被錯誤的定義,這種暗示會直接影響到行為的方向。所以,活動本身具有娛樂性本身并沒有什么謬誤,但如果給他強加很高的預期和使命,將其視為重要的文化交流載體,那么就值得警惕了。
最后,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可能促成某種行動。通常意義上,人們得到的信息應當多于在此基礎上采取行動的可能性。但現階段信息的膨脹爆發使得人在正常生活和行動中的迷茫。這些源源不斷的信息與他們的受眾之間很少或基本沒有任何關系。這些信息沒有可以依賴生存的社會環境和精神環境。周遭充斥著海量的信息,實際上卻是沒有實際價值。例如某些活動,對于專業水平或學術提升等方面并無多大價值,但當同學走過學校的宣傳欄,仍會不經意地停留在五光十色、斑斕多姿的宣傳畫報上,或不經意地駐足圍觀正巧趕上的頒獎儀式,因而得知了某隊伍獲得了第一名,增加了日后的一點談資。但此類活動的意義僅止于此。這種狀況改變了以往“獲得信息——采取行動”的模式。沒有意義的語境,讓脫離生活,毫無關聯的信息獲得一種表面的用處。通過創造一種可以被稱為“假消息”的方式改變了信息獲得的意義。通過使人產生誤解的那些沒有關聯,支離破碎,流于表面的信息,使人錯覺的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多的事實。也就是學生口中的天天很忙,沒有時間,最后卻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狀態。
三、對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展望
現階段,學生如果關注地對校園文化活動批評意見,是因為現階段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期更依賴這一載體。值得提出的是,無論是師兄師姐,還是師弟師妹,他們都將是校園文化活動的忠實參與者,他們的思想主張,校園生活,文化認同均會深深地根植于這一媒介上。校園文化是特有的維系校園內認同的精神力量,校園文化活動則培養并形成了認同校園文化的環境。
約翰·杜威曾經說過,課程的內容是學習過程中最不重要的東西。他在《經驗和教育》中寫道:“也許人們對于教育最大德錯誤認識是,一個人學會的只有他當時正在學習的東西。其實,伴隨學習的過程形成持久的態度……也許比拼寫課程或地理歷史課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態度才是在未來發揮重要作用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人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學習的方法。在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構建校園文化時,需要向學生明確的是,大學的精神內核要求他們去做什么,而不是活動的規則要求他們做什么。修德問學和舞臺秀產生的效果自然是不會相同的。學生除了要學會對各類活動的取舍辨別之外,對活動本身也要形成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到底是為了潛心研讀一本著作,還是為了下周比賽的急就章。本文提出的三種傾向,實際上是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的不得已狀態。各類的教育理念中,從柏拉圖到杜威,確實都有提到說人在學習自己感興趣,認同的東西時掌握的最好,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培養。但是,教育始終并終究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會有多種的約束介入。學習必須付出各種代價,揮灑汗水。所以,問題其實不在于搞什么活動,而在于我們搞活動本身。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需要解決這種擔憂。對于教育者,我們能夠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疏遠某類的信息形式,回歸到教育的本源之處。
參考文獻:
[1]尼克·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劉威,高校院校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