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花

一個村支部書記的權力有多大?說起來不大,他只是中國最小行政單位的小官,麾下只有幾百口朝夕相見的鄉鄰,權力只有方圓十幾里;有時又很大,他的思想可以維系到基層群眾的衣食住行,溫飽冷暖,有無限能量。在郟縣渣園鄉青龍湖社區,就有這樣一位權力不大卻有著無限能量和魄力的村支部書記——陳平軍。為了讓父老鄉親們脫貧致富,他不惜變賣幾千萬的企業,回到家鄉帶領村民歷盡心血,從一窮二白到實現小康;他上任多年不領工資,每年倒貼20多萬元,讓溝多坑多的光棍村變成世人艷羨的別墅社區。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恩人,他就是當代的焦裕祿。
光棍村的苦惱
1995年年底的一天,在郟縣渣園鄉企業家陳平軍的辦公室里,煙霧繚繞,在陳平軍的身邊圍坐著一圈人。他們都是來自陳平軍老家小盧寨村的村委班子成員,還有一些老輩人。
“平軍,咱們村南頭新修了一條二環路,可是咱們村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村委的會計帶頭訴苦。“二環路修好了,交通方便了,對咱們應該是好事呀,你們怎么都哭喪著臉呀?”整天忙于事業的陳平軍好久沒回過老家了,聽到父老鄉親這樣一說,他也有些納悶。“哪兒呀,咱們村南本來就有兩條溝,出村進村都得翻溝爬嶺的,如今二環路就在溝的南沿,在原來的基礎上整整高出一米五,那條溝就更深了,如今想出門就難上加難了。”原村委班子的老陳一肚子苦水,猛吸了一口煙說,“現在就等你出馬了,帶著村里人改變現在貧窮的面貌。”“對,你現在企業做大了,見多識廣,你來當村支部書記,我們全村人都聽你的。”大家紛紛附和著。
鄉親們勸陳平軍回去當村支書已經不止一次了,他也曾經考慮過,但是這個差事掏力費錢不說,還要落埋怨。陳平軍一直沉默著,村里的老秘書邵丙運坐不住了,站起來說:“平軍,在咱村你們老陳家是首富,家產千萬,但你能眼睜睜地看著咱村就這么一直窮下去,窮得都娶不上媳婦,全村都是光棍漢?要是這樣下去,要不了多少年,以后這村里各家都斷子絕孫了,就剩你們老陳家了……”老邵的話句句扎在陳平軍心里,讓他以后的幾天徹夜難眠,那字字泣血的話語讓他感到不能再猶豫了。
陳平軍的老家原名小盧寨村,屬于郟縣渣園鄉,在郟縣縣城西側,緊鄰洛界公路,離縣城并不遠。但是常年來磚廠的亂采濫挖讓村莊四周千瘡百孔,“七溝、四坑、八面坡”,在十里八鄉都是有名的窮地方。進城一趟,需要下兩次坡,上兩次坡,道路低洼不平,好幾次媒人帶著姑娘來說媒,剛進村,姑娘掉頭就要走。太窮了,到處都是土坯房不說,連條像樣的路都走不成,“這哪是郊區呀,分明就是山溝溝,嫁到這里還不連子孫后代都窩屈”。就這樣,本村姑娘爭著往外嫁,外村姑娘不愿意到村里來,以至于村里200多戶人家,光棍就有20多個。路不好不說,吃水也是問題。小盧寨村整體地勢高,和縣城落差十幾米,往往打井深到20多米還不見水,村民自己沒有錢打井吃水,只好每天排著隊到村頭唯一的一口井去提水。陳平軍對這樣的窮日子記憶猶新,就是因為不想過窮日子,他才下定決心走出去,再也不想回來,他恨透了這里的溝溝坎坎和旱怏怏的日子。
出生于1960年的陳平軍,高中畢業后,沒錢繼續學業,開始輾轉到外地打工,掙錢貼補家用。1982年,擔心他一事無成的父親托人給他找了一個工作,在老家鄉辦的機械廠上班。兩年后,為了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機械廠改制,實行個人承包。不甘于平庸生活的陳平軍毫不猶豫地走進了廠長辦公室,承包起了一個生產車間。
生產車間承包下來后,通過市場考察和學習,考慮到工業用閥門市場緊俏,陳平軍決定重整生產線,很快,充滿活力的工業用閥門廠建成了。陳平軍膽子大,腦子活,為人正直,做生意誠信,在他幾年的苦心經營下,他們廠生產的工業用閥門很快在東北三省等二十多個地區暢銷。1988年,在那個人人夢想成為“萬元戶”的年代,陳平軍的個人資產就有38萬。
在商海打拼多年,陳平軍具有鷹一樣的眼光,每一個商機到來,他都能準確把握。在隨后的幾年,他又辦了鐵合金廠、鐵鍋廠、石料廠、磚廠等,資產滾雪球般增長,很快達到千萬。在村里老人找到他時,陳平軍已經坐擁上千萬,旗下三個企業,事業正是蒸蒸日上的好時候。
但是,老邵的話無時無刻不在刺痛他的神經,又是幾夜的輾轉反側,陳平軍思考著鄉親們的苦日子,不行,不能再這么袖手旁觀了。“老陳,你何苦呢,村里事稠,人多嘴雜,哪有干企業順手?你還是別操那份心了。”一開始,媳婦就不同意,不想讓丈夫蹚這渾水了。“可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鄉親們就這么窮下去呀。”陳平軍憂心地在床上翻來覆去。
1996年三月的一天,陳平軍來到鄉黨委書記辦公室,斬釘截鐵地說:“我愿意當渣園小盧寨的支部書記,三個月把溝填平,把柏油鋪上,但是有一個條件,我要重新組建有能力的村委班子。”鄉黨委書記一聽很高興,正愁這個“燙手山芋”呢,沒想到有人愿意來挑大梁了。很快,通過村民選舉,陳平軍被選為小盧寨村村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兩年后,他又被選為該村村支部書記。
村委班子很快重建,由原來的七名減為五名,組長、會計全部免職,工作分攤到新選的五名干部手中。在新成立的村委會上,陳平軍言之鑿鑿地說:“從今天起,所有餐館欠賬全部封存,我本人無論公事私事,絕不報銷一分招待費。如果用集體的一分錢,砍我手指頭;吃集體的一口飯,割我舌頭。另外我承諾,本人在職五年內不領一分工資。同時,我要求所有干部不準拿集體的錢招待客人,誰招待誰掏錢。現在如果感覺當干部吃虧,可以不干,還來得及。”一語驚四座,很多人面面相覷,但很快,都紛紛表態以后按規定辦事。
新官上任三把火,陳平軍已經燃起了第一把。隨著村委班子的組建,修路的工程已經提上日程。修路錢款不夠,陳平軍自掏腰包,墊資數萬元,用時三個月,將村南的深溝填平,墊高,夯實,鋪上柏油。那段時間,小盧寨村民像過年一樣熱鬧,大家自告奮勇地去工地幫忙,陳平軍一刻不離地堅守在施工現場。當寬廣平坦的柏油大路正式通車時,村民們敲鑼打鼓,整整熱鬧了三天……
試水“集體經濟”
“七溝、四坑、八面坡”,這是小盧寨村過去的光景,不能讓村民們再這樣苦下去了。由于村子離縣城較近,又緊鄰洛界高速,加上新修的康光大道,便利的交通為小盧寨村的運輸業提供了良機。在陳平軍的運籌和幫助下,村里的年輕人紛紛貸款買車搞貨運,有的實在沒錢,陳平軍就自掏腰包幫扶。短短幾年里,村里的運輸車輛由原來的十幾輛發展到100多輛,不用出外打工,每年就有五六萬的收入,村民們打心眼里高興。
為了帶領村民盡早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之路,陳平軍一直不斷地琢磨。“這么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又在郊區,何不建立一個市場搞批發呢?”陳平軍仔細思量著。由于陳平軍早年跑業務,去過很多大型批發市場,還專門去過遼寧海城的西柳批發市場、浙江路橋批發市場、海寧皮革批發市場以及河南偃師的家具批發市場。想想他們的交通條件有的還不如小盧寨村,但生意依舊做得風生水起,小盧寨村難道就搞不成嗎?
為了盡快落實這一想法,在村委會上,陳平軍提出來自己的大膽設想,讓村委成員大吃一驚。“這個主意太大了,想都不敢想。”有人說,“村子里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誰會做生意呀!”“再說,花幾萬塊錢蓋幾間房子,做不成生意的話,這錢不是打水漂了嗎?”很快,質疑聲吵吵了一屋子。聽完大家的意見,陳平軍心平氣和地說:“放心吧,我也做了相關考察,風險問題我也估量過。但是如果不轉化思想,抓住機遇辦市場,鄉親們就永遠也富不起來。這樣吧,風險我一個人承擔,成功了大家分紅。十年后,你投資的所有錢,按銀行定期利息,由我全部收購,可以跟我簽合同。”在場的紛紛點頭。
很快,在兩委班子的示范帶動下,在大幅度的優惠政策鼓勵中,陳平軍爭取到地皮的審批,而且成功貸款融資。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400間門面房順利落成。但是事情好像遠遠沒有陳平軍想象的那么簡單,由于基礎設施不到位,招商定位不明確,接連多次的招商都沒有成功。就在村民們抱怨連連的時候,陳平軍利用多方關系,再次籌資120萬元,重新改善市場,重點做汽車貿易,集中精力打造汽貿市場。
2009年入秋,舊貌換新顏的汽貿市場改造到位。市場兩側進行了硬化、綠化,修了下水道,又安裝了路燈……同時,為了成功招商,小盧寨村村委還專門簽定入住市場承諾書:不管經營什么,除國家規定收費外,村里堅決不收任何費用,甚至連清掃垃圾也不讓商戶掏一分錢……通過5年的努力,該汽貿市場已經入駐30多家汽車銷售企業,50多家相關服務商戶,成為平頂山市縣級最大的汽車貿易市場,年汽車銷售額超過1.5億元。僅房租一項,就可為社區居民帶來近200萬元的收入,更不用說相關服務人員的崗位不斷向村民男女老少招手呢。
待在家里就能收房租(門面房包分到戶),出門口就可以就業,每當居民談起這個汽貿市場,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們的陳書記就是有眼光”。
汽貿市場的建成只是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但是如何致富,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平軍有些急不可耐。上天似乎有意垂青這個心里裝著村民的實干家,機遇再次降臨。
2003年,郟縣西郊的青龍湖落成,湖面廣闊,碧波蕩漾,四周楊柳依依,花草怡人,吸引著縣城的人不斷來此游玩休閑。殊不知,青龍湖是由小盧寨村原廢棄磚場上建成,村民近水樓臺。緊接著,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又在小盧寨村北邊通過。南有洛界公路,東有青龍湖,西有青龍河,這么優越的地理環境,我們何不再找一塊地方建新居,把地騰出來讓有錢人來住呢?陳平軍的想法讓他自己也佩服了好一陣。這就是黨和國家一直倡導的新農村建設嗎?陳平軍趕快召集村委和村民代表開會研討。
“現在我提出一個詞叫集體經濟,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陳平軍一邊梳理著講話思路,一邊觀察著每個人的表情。“我30年來一直搞企業,因為工作關系,全國各地跑,也參觀過全國各地許多明星村,但99%的明星村、先進村幾乎都是實行集體經濟。同時,我們市又提出‘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口號,國家層面又決定了反哺農業、反哺農村,國家投入資金讓農村搞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政策對農民來說真是雨后春筍。我們建了青龍湖,修了南水北調工程,600多口人只剩下180畝耕地,人均不到三分,你咋種都富不了,我們最好的資源就是老村這塊地,東有湖、西有河、北有渠、南有路,三面環水,我們這個村莊目前是破破爛爛,我們把它騰出來,建成高樓,讓多數人來住,產生效益,來實現我們的創業夢想,共同富裕。”說了大半宿,沒有一人點頭,甚至有的群眾聽著聽著呼呼大睡起來,這讓陳平軍一夜無法安睡。
走集體經濟真的那么難嗎?為什么對村民來說,共同富裕是那么遙不可及的事情呢?陳平軍百思不得其解,在商場上雷厲風行的他在農村問題上再次遇到了難題。
“百聞不如一見,只有走出去,讓他們親身體會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他們才會相信。”陳平軍拿定主意,兩委班子成員卻說:“村里又沒錢,外出參觀得幾天,得好幾萬,往哪兒弄?”陳平軍笑了笑說:“我個人出。”
第二天,村里貼出了告示:愿意外出參觀集體經濟示范村的可以報名,三天兩夜,吃、住、坐車全部由陳平軍個人掏,保證三星級賓館……但是,告示貼出7天,只有38名村民報名,其中有病的10人,年邁的12人,還有3人是殘疾,兩委干部看了名單后,哭笑不得地說:“你花幾萬塊錢,請這些人參觀能起多大作用?”“只要有人報名就行,他們只要有眼、有嘴、有耳朵就會有效果,因為群眾說出來的他們會更相信。”
在陳平軍的帶領下,38名隊伍出發了。他們相繼參觀了西辛莊村、劉莊村、龍泉村、京華村,每到一個地方,大家都像進了大觀園一樣,對這些村的發展感到驚訝,尤其是聽說劉莊村村民享受49項免費福利時,他們幾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次參觀三天,花了38000元,效果卻出乎陳平軍的預料。在回來的路上,大家議論紛紛:“只要有條件,還是得發展集體經濟。”而且決心很大,很多人在車上表態,回去后一定把看到的好好給鄉鄰們介紹介紹。
參觀回來,在村民們相互傳播中,集體經濟的熱潮一度掀起。趁熱打鐵,小盧寨村通過實行家族式選舉,村民們選出了28名村民代表,然后又發放了100多份入戶調查表,其中,121戶同意把土地收回集體,實行集體經濟,7戶沒有考慮好,7戶不同意。2010年9月,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投票表決,土地統一收回集體耕種。告示公示7天,最后土地順利收歸集體,而且南水北調工程賠償款由集體進行統一分配。
那一刻,陳平軍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上樓”的鄉村
土地收回后,由集體決定,180畝耕地全部栽種綠化苗木。成林的苗木不僅美化了生活環境,還為這些作為股東的村民每年帶來不低于80萬元的收益。為了盡早讓鄉親們過上新生活,經村委兩會決定,由村民入股,陳平軍拿出來幾百萬元,成立了河南潤通鴻業置業有限公司。原來的小盧寨村搬遷讓出宅基地106畝,通過招拍掛程序進行商業開發,建成新型時尚的樓盤公開出售,所售房款歸集體所有。
在樓盤開發的過程中,陳平軍也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著他另一個偉大的社區構想。要建立科學時尚、統一風格的新型社區,讓鄉親們真正由“村民”變成“居民”,真正實現理想中的城鎮化。新社區就選在小盧寨村南側廢棄的低洼地,那是最早的磚瓦廠。“咱們的樓房要有院子”“要有足夠的房間,我們家人多”“要出行方便,還得像城里人那樣有馬桶”……鄉親們的心聲陳平軍牢牢記在心上。他從中國社科院和住建局請來了專業人士,讓他們做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圖。
連續幾天的日夜研究和修改,最終敲定了一套方案:新社區每戶都是一套兩層半的獨院,面積238平方米(不含半層)五室三廳三衛。為了減少村民開支,陳平軍大膽提議,社區建成后,所有門、地板磚、衛生瓷、坐便、洗臉盆都由集體免費配備,燈具齊全,另外還免費配備沙發、電視柜、餐桌、太陽能熱水器。讓村民們更為欣喜的是,以前的舊房按照南水北調工程拆遷補償標準折價,以舊換新。舊房折價低于9萬元的,不足部分村民也不交現金,從集體經濟分紅中逐年扣除。村里不論是貧困戶或富裕戶,不用掏一分錢,就能入住新區,且產權歸屬個人。同時小區內對居民統一實行寬帶上網免費、有線電視免費、水免費、電免100度……
“還有這等好事?”很多村民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甚至連最初拒絕搬遷的“上訪戶”也有些動心了。“走著瞧吧,咋會那么容易就住上免費的高樓呢?”有人不時地潑冷水。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2012年年底,當第一批70戶村民在鑼鼓喧天的歡喜中搬進新區時,很多人開始轉變原來的看法,積極主動地配合全村的搬遷規劃。但是很快,陳平軍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失去宅基地的邵天寶。
邵天寶是本村人,有兩個兒子,家境貧困。為了養家糊口,早些年變賣了老宅跑運輸。新型社區建設開始后,按照村里規定,有本村戶口,宅基地拆舊建新才能在新社區擁有一套住房,邵天寶顯然不符合條件。為此,陳平軍傷透了腦筋。
如果給邵天寶一套住房,村里人會感到不公平;如果不給,他一家人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家境會更困難,那樣共同富裕也就摻了水分。究竟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一碗水端平,陳平軍苦思冥想,終于找到了一個“好”主意。
“什么,你要把你的宅基地給他?我不同意。”還沒等陳平軍說完,村支部副書記林軍平一口否決。“這不是沒辦法嘛,我在縣城有房子,新社區的房子讓給他不得了,這樣村民也沒啥說的,兩全其美。”陳平軍笑了笑說。“社區房子一套值五六十萬,你白白讓給他,你忘了這些年他是如何告你的嗎?”林軍平直言不諱地說,“你還是回去和弟妹商量商量吧!”
說起妻子,陳平軍有些遲疑。
自從當上了這個村支書,陳平軍總是感覺虧欠妻子的。當初變賣三個如日中天的企業回到村里,妻子很不同意,但后來為了全村人的翻身,她就慢慢接受了。這些年來,陳平軍不僅沒有領一分錢工資,為了村里建汽貿市場、拆遷蓋房,每年光招待費都要倒貼進去20多萬元,這些妻子已經習以為常,她沒有怨言,默默地專心伺候年邁的公婆和年幼的兒女。如今要把宅基地讓給與他們無親無故的邵天寶,妻子這一關不太容易過。
細心觀察了兩三天,陳平軍看著那天妻子的心情特別好,就壯著膽子和妻子說起了這件事。“為了新社區順利進行,為了咱們村的共同富裕,咱們損失點沒啥,我知道你是最支持我工作的。”陳平軍百般討好說。
沉默,只有時鐘的滴答聲……
陳平軍緊緊地攬著妻子瘦弱的雙肩,急切地等待著她的答案。
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妻子的肩膀開始抽動,隨之而來的是隱隱的啜泣聲,“給他吧,什么都給村里人吧,哪天你把我也送給村里的光棍漢吧!”妻子的話戳得陳平軍一陣心痛。陳平軍了解妻子,這么多年跟著自己受了這么多的委屈,但他更了解妻子的大度和寬容。哭了一陣,妻子平靜下來,陳平軍拍了拍妻子的肩膀,這事就算定了。
2013年臘月二十九,邵天寶搬家請客,看著他們一家人歡天喜地地住進新社區,陳平軍心里五味雜陳,這輩子自己是無緣新社區了。為了感謝陳平軍,邵天寶讓自己的兒子專門上門請他,為了不掃人家的興,陳平軍去了。那天晚上,敬酒時,邵天寶的兒子突然雙手抖著端起酒,哽咽著說:“我們家窮,如果不是您無償送俺一塊宅基地,我們一輩子也住不起這樣的別墅,您是俺全家的恩人。平軍爺,今后你就是我的親爺爺。”
“共同富裕”的路還有多遠
2013年中旬,平頂山市委書記陳建生到青龍湖社區調研,當看到社區居民拿著統一發放的糧油供應本領面時,他急忙拿到手里翻看,接著,感慨地說:“幾十年都沒見過這本了,今天能在青龍湖社區看到,真的很高興。”這時,一位村民對陳書記說:“俺這本本,方圓幾個村都可眼氣哩。”
原來,土地收回后,考慮到居民沒了土地收入,經村民代表會議決定,社區居民每人一個糧油供應本,包括每年300斤面粉、100斤大米、30斤黃豆、18斤油、12斤雞蛋,且每年春節每人一件酒、200元紅包,50元干果,這些隨時可以到社區開設的大型超市領取,費用由集體開發樓房的收益支付。在青龍湖社區,不僅有整齊劃一的一排排小別墅,幼兒園、小學相繼建成使用,而且建有廣場、球場、圖書室、棋牌室,休閑娛樂隨時走起。除此之外,青龍湖社區是郟縣第一個安裝數字電視的農村社區,也是全縣為數不多的聯通光纖上網的社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均有集體承擔,不用居民掏一分錢。沒有集體經濟,這些事村民們連想都不敢想。
為了改變“上樓”后村民的生活習慣,讓村民真正成為“居民”,陳平軍用激勵法帶領大家從清潔家園行動做起。每月評出三戶衛生文明戶,而且要月月評,不間斷,獎品由陳平軍個人出資購買,社區授牌,實行百分制,高分當選……
如今,這個小區里,鄰里和諧,風清氣正,村民入住以來,沒有發生一起居民爭吵打斗事情,沒有出現一起物品丟失現象,媳婦孝敬公婆,子孫尊重長輩,夫妻相敬如賓,家和萬事興的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在這里成為美談,蔚然成風……
2013年9月,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輕車簡從,來到郟縣城西青龍湖社區的幸福小區,他聽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匯報后,望著面前祥和幸福的景象,說:“這里的幸福是發自內心的。”他是我們的恩人,是當代的焦裕祿!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光大道上,青龍湖社區的居民們感慨萬千。雖然,青龍湖社區仍在爬坡階段,要走的路還很長。但他們有信心,有勇氣,有陳平軍。“我們要到2018年提前實現小康,到2020年,家家戶戶住樓房,子女入學全免費,門診住院全報銷,戶戶資產過百萬。”這是陳平軍給予村民的承諾,也是村民對社會的承諾,一條寬廣的共同富裕之路正在豪邁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