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娥


[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影響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收集21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觀察組)和214例非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對照組)的相關資料,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進行分析。 結果 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初潮年齡早、月經周期短、經期長、人工流產次數多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危險因素;孕次增多、產次增多使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危險性減少,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保護因素。 結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影響因素同經期長、初潮年齡早、人工流產次數多和月經周期短相關。
[關鍵詞] 子官內膜異位癥;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
[中圖分類號] R711.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06-72-03
Study of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
WANG Mei'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nhe District in Bayannur City of Neimenggu Autonomous Region,Bayannur 01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 Methods A case control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cluding 214 endometriosis patients and 214 healthy people.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individual aspects,menstru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oductive activity. Results Multi factor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 included early menarche, short cycles,long menstrual lengths and more abortions numbers.Pregnancy number and labor number were proved to b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Conclusion Endometriosis seemed to be related to early menarche,short cycles,long menstrual lengths,and more abortions numbers.
[Key words] Endometriosis;Risk factor;Logistic regression
子官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出現而引起患者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疾病 [1]。本研究開展前瞻性的病例-對照研究,從而尋找導致子官內膜異位癥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預防提供可靠的借鑒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1年2月~2013年3月本科室確診并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觀察組,隨機選取同期收治以腹部包塊為主要癥狀且經腹腔鏡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其他患者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14例,年齡為21~46歲,平均(35.3±5.9)歲,平均病程(6.7±2.1)個月;對照組214例,年齡22~42歲,平均(34.7±6.4)歲,其中盆腔炎36例,卵巢腫瘤103例,黃體囊腫13例,畸胎瘤62例。
1.2 方法
由一位臨床經驗豐富的主治醫生通過調閱電子病歷的方法填寫婦科疾病調查表,同時由一位副主任醫師負責質量控制。調查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年齡、民族),個人資料(職業、學歷、血型),月經狀況(初潮年齡、月經周期、經期)和生育行為(初孕年齡、產次、孕次、人流次數、不孕及避孕方法)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處理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危險因素行x2檢驗或t檢驗最后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比較,職業、血型、初潮年齡、月經周期、經期、痛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多因素分析
月經周期、經期、人流次數、孕次、產次、初潮年齡是導致患者內異癥發病的影響因素,見表2。
3 討論
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體以外的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簡稱“內異癥”),
以卵巢、宮骶韌帶最常見[2],其次為子宮及其他臟腹膜、陰道直腸膈等部位,故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之稱。其在形態學上為良性表現,但在臨床行為學上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特點[3],目前已知的潛在危險因素中,月經狀況和生育行為等方面對其具有重要的影響[4]。
3.1 內異癥與個體因素的關系
通常認為內異癥好發于高教育程度婦女中,這類群體通常從事技術類或管理類職業,長期處于應激狀態,精神高度緊張。長期坐辦公室,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容易使得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增加內異癥的發病風險[5]。有學者報道A型血可能是內異癥的易感因素,在此次研究中表明,A型和O型血者均容易發生內異癥。
3.2 內異癥與月經狀況的關系
盡管內異癥的發病機理尚未明確,但通常認為經血逆流是重要因素,多數臨床和實驗資料均支持這一觀點[6]。初潮年齡早,則發生的經血逆流也相應地提前。月經周期縮短,則導致逆流發生的頻率增加。經期長和經量多會造成逆流的經血量增加。
3.3 內異癥與生育行為的關系
(1)人工流產。有研究表明[7],內異癥好發于生育婦女、多次人流史等有多次宮腔手術操作史群體中。在此次研究中,隨著人流次數的增加,OR值也相應地呈上升趨勢,表明人工流產是發生內異癥的危險因素,可能是由于手術操作過程中,將子宮內膜帶至切口直接種植所致。(2) 孕產史。妊娠后,異位內膜病灶壞死萎縮,分娩后癥狀有所緩解并有望治愈。但妊娠的保護效果隨分娩次數的增加而降低,發病風險逐漸增加。此次研究表明,足月妊娠1次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若產次超過2次,則觀察組同對照組之間無顯著的差異。(3)避孕方式。IUD:有文獻報道[8],應用IUD在短期內能夠減少內異癥的發病風險,但遠期效應來看,同未應用過IUD人群相比,發病風險有所增加。此次研究結果表明,應用IUD是導致內異癥的危險因素??诜茉兴帲和ㄟ^降低垂體促性腺激素水平,并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和異位內膜,導致內膜萎縮和經量減少,能夠有效預防內異癥的發生[9-10]。絕育:雙側輸卵管結扎后,徹底阻斷經血逆流的通道,理論上講不應再發生盆腔內異癥[11-12]。未避孕:此研究表明未避孕者的發病風險有顯著增加,表明內異癥患者通常伴有不孕的臨床表現。
目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和流行病學因素尚未完全明確,受到各類因素共同影響[13-14]。只有深入細致地研究各類危險因素,并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從而有效減少發病風險。
[參考文獻]
[1] 郭晶,郝敏.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術后妊娠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7):555-558.
[2] 劉丹,張治寧.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不孕患者腹腔鏡術后生殖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1):52-55.
[3] De Ziegler D,Borghese B,Chapron C.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Lancet,2010,376(9742):730-738.
[4] 劉雁峰,江媚,孫天琳,等.二補助育湯對子宮內膜容受性影響的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2,7(3):195-197.
[5] 侯振,冒韻東,劉嘉茵.內異癥合并不孕患者體外受精刺激周期超促排卵治療后妊娠率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3,48(1):6-10.
[6] 程莉.腹腔鏡聯合復方醋酸棉酚片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臨床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11):1061-1062.
[7] 張建偉.補腎對控制性超排卵周期卵泡膜及子宮內膜血流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2,7(5):248-250.
[8] McLeod BS,Retzloff MG.Epidemiology of endometriosis:an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 [J].Clin Obstet Gynecol,2010,53(2):389-396.
[9] 李銘芬.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4):358-361.
[10] 陳梅娟,張信美.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6):4-7.
[11] 孫艷蘭,曹云霞,程玲慧.不同促排卵方案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妊娠結局的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1):49-53.
[12] 劉新菊.子宮腺肌病相關危險因素病例對照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3):38-39.
[13] 袁迎九,后建麗,丁文清,等.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3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 (17):142-143,146.
[14] 梁春香,陳彩霞,呂佩,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在腹腔鏡治療內異癥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15):161-164.
(收稿日期: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