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農業委員會農業推廣中心 賀中書
基于區域經濟視角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討
沛縣農業委員會農業推廣中心賀中書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要職責,必須按照不同區域位置、資源稟賦、產業特點等選擇不同的發展路徑。本文中筆者采取廣泛走訪、座談討論、實地察看等形式,就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展開深入調研,對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集體經濟 村級 發展路徑
目前,沛縣下轄15個鎮369個行政村,從總體上說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集體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合理。調查的60余個村中,村均集體收入在7萬元左右,其中,生產服務性經營收入占比不足20%,房物、土地、水面等資源租賃發包收入和涉礦協調、占地補償、幫扶贊助等收入占比較高,有些屬于偶然性所得,反映出村級集體收入依賴性強,比較脆弱。
二是發展不平衡,薄弱村問題突出。村集體經濟發展受資源稟賦、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明顯。涉礦村、集鎮區的村,年集體收入一般在20萬元以上,高的達200萬元以上。東部沿湖有集體湖田的村,年收入一般在10萬元左右。偏遠地區的傳統農業村集體經濟普遍較差,年收入一般在5萬元以下。集體經濟薄弱的占調查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是村集體資產、資源收益率偏低,持續增長能力不強。部分固定資產和自然資源對外承包租金過低、期限過長。如有的廠房、校舍年租金僅千余元,有的土地、水面承包金每畝僅10元。一些村雖然集體有積累,但資產大量閑置,沒有充分開發利用。
2.1從客觀上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發展的氛圍不濃。各級黨委政府雖然強調要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但一直以來村集體收入并沒有列入衡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要素指標和考核內容,從2011年開始才被列入鄉鎮科學發展分類考核體系,但所占分值不高,沒能引起村鎮領導的足夠重視。在政策扶持上嚴重不足,國家和地方財政金融扶持政策主要針對農戶個體,產業項目扶持政策主要針對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農合組織,省市扶貧政策也多是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戶脫貧,機關幫扶注重修橋、筑路、打井等實事,對如何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造血功能幫助不夠,同時,缺乏相應的稅收返還和發展獎勵政策,影響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二是發展的資源有限。首先是土地資源稀缺。在20世紀80年代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過程中,土地基本承包到戶,村留存土地數量較少,絕大部分村基本無集體土地。其次是經營性資產貧乏。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村辦企業大都拍賣轉讓,部分村集體資產被惡意占用、變相侵蝕。目前,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僅余少量閑置校舍和廢舊廠房。最后是經營資金短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服務管理開支逐年增長,多數村收不抵支,基本沒有資金結余。
三是發展的人才匱乏。隨著打工經濟的興起,村里有頭腦、有技術、有門路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務工,村干部中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較少,導致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嚴重缺乏人才。
2.2從主觀上看也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不足。一些村干部認為現在國有經濟都在改革,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時宜;也有一些村干部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集體有沒有收入無所謂。
二是責任意識不強。部分村干部缺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強烈責任感,安于現狀,只守攤,不創業,怕搞砸了擔責任,受譴責,落抱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態度消極;有的村干部雖然能力很強,但主要精力用在個人致富上,滿足于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對如何發展集體經濟考慮得很少。
三是工作思路不清。不少村干部雖然管理農村事務是行家里手,但在發展村級經濟上思路不清、點子不多、理念狹窄,看不到自身的資源特色和發展優勢,過多強調客觀條件。有的村雖然資源豐富,但經營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價拍賣,影響了村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村級集體經濟既是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保證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的物質基礎,又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障。結合沛縣實際,我們認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做到四個強化,拓展五條路徑。
3.1做到四個強化
一是強化責任抓推動。建立以“定目標、雙向承諾,定時限、公開承諾,定績效、組織考諾”為主要內容的“三定三諾”村干部目標承諾機制,進一步增強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責任感。大力培育典型、宣傳典型、表彰典型、營造誰發展集體經濟誰有功、誰壯大集體經濟誰光榮的濃厚氛圍,在全縣形成村集體經濟加壓發展、強勢推進的態勢。
二是強化隊伍抓引領。堅持能人興村理念,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特別是要選出優配強村的黨組織書記。
三是強化政策抓激勵。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縣財政按每村不低于10萬元、鎮財政按不低于5萬元的標準安排專項資金,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啟動資金。對村集體經營項目形成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應按照一定比例返還給村,用于擴大再生產;對村招商引資項目形成的新增稅收,應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獎勵到村,對村集體的房產稅、營業稅以及村級公共事業建設工程地方稅實行先征后補,對涉農性經營的各項稅收予以免征,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建立激勵機制。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績突出的村干部,政治上給榮譽,推薦為縣鎮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經濟上給重獎,按照不低于本人本年度補助標準進行獎勵;仕途上給位子,選聘為鎮事業人員,符合條件的推薦為鎮領導班子成員或享受事業單位副科級待遇。
四是強化制度抓管理。完善民主管理。全面推行村級事務“1+5”民主議事決策機制,通過提議、商議、決議、執行、監督五個環節決定村級重大事項,增加村級事務的透明度,保證決策的科學化,提高群眾對村干部的信任度。加強“三資”管理。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查登記的基礎上,依托鎮農經中心,成立“三資”服務監管中心,開展集體資產產權交易、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等服務,促進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收益不斷增長,規范財務管理。
3.2拓展五條路徑
一是資源開發挖潛增收。對集體資產、資源進行全面清查,被占用的資產要強行回收,并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的原則進行分類整治、綜合開發。沿湖村集體農田可從完善溝、路、渠等基礎設施入手進行標準化整治,全力發展高效農業;大沙河、鐵路河沿岸村水源較為充沛,可對廢棄坑塘、河道進行清淤疏通,建成高產水產養殖坑塘;徐沛公路、沛敬公路兩側村,可對村集體零星土地,進行集中流轉,整合成大塊用地,進行標準廠房、倉儲設施、專業市場建設;沛城鎮、敬安鎮原工業基礎較好,村集體可對廢舊廠房、校舍進行水、電、路等修繕配套,提高利用率。通過綜合整治開發,把閑置和低效資產、資源全面盤活,對外招標承租或自主經營,提高資源產出效益。
二是借助企業經營增收。鼓勵村集體用資金、土地、服務等參股企業經營,分享企業發展紅利。大屯鎮、楊屯鎮、龍固鎮煤礦企業較多,沛城鎮、朱寨鎮又緊鄰開發區工業園,村集體可組建勞務公司、運輸貿易公司依附企業開展裝卸、運輸貿易服務。河口鎮、棲山鎮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較多,村集體可依附各類生產企業,建立原材料基地,開展蔬菜水洗、分揀、保鮮等初加工服務。
三是發展物管服務增收。城郊村、礦區村、鎮政府駐地村、傳統集市村、設施農業基地村,可通過建設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物流中心等項目,開展物流倉儲服務。城區村、鎮區村和農村社區化示范村,可牽頭成立社區物業公司、環衛保潔公司,開展有償物業管理服務。
四是開展特色旅游增收。東部沿微山湖各村可利用緊鄰微山湖千島濕地的優勢,購買觀光游輪、汽艇開展觀光服務,圍繞“觀湖景、品湖鮮”發展微山湖特色水街餐飲服務;大沙河沿岸村,可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舉辦果品觀光旅游節,開發銷售旅游產品,增加經營性收入。
五是創辦新型農合增收。沒有資源和區位優勢的傳統農業村可按照“黨組織+農合組織”模式,由村黨組織結合產業實際,牽頭創辦農產品營銷協會、土地合作社等新型農合組織,村集體以資金、場地參與生產經營,或統一農資供應、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方式開展有償服務,實現服務增收。
[1] 王慶五,等.治理方式的變革與江蘇農村現代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 張軍.制度、組織與中國的經濟改革[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F207
A
2096-0298(2015)12(a)-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