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 石翊龍
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綠色經濟戰略
北京師范大學石翊龍
我國所提倡的綠色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經濟結構體制為發展基礎、以真正達到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為目的,而產生的一種現代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在極度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今天,人類社會在財富值迅速上升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生態能源、資源以及環境層面的問題。面對這種發展現狀,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與生態文明對應的綠色經濟戰略也應運而生,綠色經濟發展戰略可以說是以生態環境經濟之間的和諧為發展核心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
生態文明 綠色經濟 發展視野 綠色經濟發展觀
1.1生態文明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面對愈來愈嚴峻的資源約束、不斷加劇的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系統功能的逐漸退步,必須嚴格樹立尊重、順應及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決定體現出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對于未來進一步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類在面對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時應當堅持的基本態度,旨在要求人類對自然資源抱有敬畏之情,對自然界的產物報以尊重,尊重所有客觀存在的生命。有史為證,人類在生產力較為低弱的時期,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近現代以來,隨著各項科技技術和理論知識的完善,人們所擁有的改變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類因此開始蔑視自然及其客觀規律,妄想以自然主宰者的身份凌駕于自然之上,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掠奪,借此滿足自己的私欲,最終使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惡意破壞,環境惡化以及生態系統退化的速度逐漸加快。正視錯誤,吸取教訓,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促成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順應自然,是我們在與自然相處時應當嚴格遵守的條例,要求人類在各方面順應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行為處事遵照客觀規律進行。自然界,包括人類,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生態系統,其本身具備自主運動、改進及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些發展過程并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只有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類要對自然中蘊藏的各種客觀規律作正確深入的認識,借此減少由于無知而違反自然規律的后果。除此之外,需要創建一定的制度和監督機制來對人類的各種行為進行制約,減少由于明知故犯而出現的違背自然規律的后果。
保護自然,是人類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應當主動承擔的責任,要想真正做到保護自然,我們應當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索取自然資源的同時承擔起維護生態系統的責任。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資源,從道義層面上來說,人類也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具體來說就是保護自然。
1.2綠色經濟理念
綠色經濟是一種遵循市場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模式為發展基礎,旨在促進經濟與環境和諧進步發展的新型經濟模式。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看做是產業經濟在現代為了進一步完善地適應環保需求而最終產生的一種經濟發展暫態。綠色經濟和傳統經濟有一定的內涵差別,以往的傳統產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對自然生態平衡、能源作出一定的破壞,從根本上來講屬于消耗型經濟發展模式。現如今提倡的綠色經濟則是旨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進一步保護自然資源以及能源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上來講屬于平衡型經濟發展模式。
2.1以科學發展觀為各項工作指導
科學發展觀,在實踐過程中以馬克思基本主義理論為引導,具體可以看做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念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的產物。科學發展觀強調的理論基礎是我國尚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在此基礎上,具體地集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并合理學習和借鑒國外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和經驗教訓,以此來滿足新時代發展對經濟模式提出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理念,以經濟建設工作為發展中心,在此基礎上合理結合統籌兼顧的解決辦法,達成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平共處,可以看做是能夠實現經濟、人口、環境協調共處的發展方式。
2.1.1以人為本
嚴格執行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決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人與自然無法融洽相處的發展阻礙,從而促進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最終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具體目標即是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將所有經濟工作的出發點以及切入點與滿足人類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從而促進人類的進一步發展,為人類未來的生存和后續發展提供完善的物質性以及精神性的服務機制。以人類的發展為工作中心,完善社會經濟和環境改善的發展。科學發展將統籌兼顧作為實踐操作的落腳點,在已明確的科學發展觀思維體系中,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以及社會生產力平均水平有極高的重要意義。
2.1.2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中的基本要求。要想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時刻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遵照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從各個層面全面推動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環節的相互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部分的和諧發展。我們對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的認識和了解,主要是在不斷深入的實踐過程中達成的。
2.2追求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內在統一
和諧社會的構成最先仰仗的便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想要達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最為重要的便是正確處理兩種辯證關系,一是自然生產以及社會生產之間的辯證關系,二是自然生產力以及社會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借由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新型產業技術的完善、產業結構的不斷改進以及法制環境的不斷改善,來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以及增長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提高能夠適應自然與經濟和諧發展的生產力水平。打造完善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依賴能夠良好運轉的生態環境系統,反對完全憑借人類的意志去支配自然資源。如果人類忽視以上觀點的重要性,將難以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然與經濟的和諧共處。要真正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自然生態間的平衡狀態,必須及時解決人口、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堅持用科學發展來真正推動人類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
2.3實踐綠色價值觀及綠色發展觀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全球范圍內逐漸興起發展綠色經濟的強烈趨勢,由此也產生了相應的綠色價值觀。綠色價值觀主要提倡將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人口與生態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并進行綜合考察以支持相應工作展開。綠色價值觀主張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的是雙向建構與反饋的聯系。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例,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持續性地向自然索取各種生態資源,以此滿足人類在發展進程中的基本需求,但又不僅如此,同時人類需要對自然承擔一定的保護職責,使得生態環境能夠更完善地實現自身價值。
3.1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
構建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形成區域廣泛的碳交易市場,進一步引導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當前能夠用來調控可持續發展的手段不少,其中,碳排放權交易是較為重要的一種,更是我國能夠用來改善氣候變暖生態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我國市場經濟更傾向于法治經濟,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法律法規體系,是有效保障其交易市場健康運行的手段。我國尚未就此項工作展開法律法規的制定,因此,政府應當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工作目標,以尊重和保護自然為發展理念,以促成生態文明機制為主要宗旨,制定有一定高度、全局思維以及戰略性思維的法律法規。
3.2創建生態資源核算機制
建立具體的生態資源清算體系,為更完善地進行自然資源管理提供有效的決策信息,除此之外,此舉還可以為綠色經濟戰略的發展提供完善的基礎。在自然資源總資產組成中,生態資產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其具備一定的復雜性以及變化性,能夠有效核算其資產的合理體系尚未成功建立。目前我國耕地逐漸退化、土壤污染加劇,對此可以建立具體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對土地進行完善的評鑒及登記,再由國家進行組建專門的專家團隊對土地進行定期檢測,對土地修復行為進行適當的補償或者獎勵,為我國農業基礎綠色轉型提供全面保障。
3.3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
完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能夠為綠色經濟的全面發展展開提供基礎保障。建立專業的生態環境小組,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工作重心,對各個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專業全面的細致分類。加強與政府各級部門的溝通工作,及時了解工作進展,建立全面的生態環境預警系統,全面地統籌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路線。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綜合性要求極強的復雜工作,需要聘請專業的環境保護專家或者生態知識專家,對有關生態系統的重要決策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評估和決斷。除此之外,監督機制還應為民眾以及社會組織留有一席之地,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在此基礎上保障民眾依法享有對生態環境的知情權以及監督權。廣泛深入地聽取公眾提出的意見,建立多方共同監督的監管機制,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全面深入的推進工作。
現如今的綠色經濟發展戰略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未來世界的經濟發展走向,其發展模式必定是綠色經濟。綠色經濟發展觀指向的是從孕育到展開的進程,因此,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也必定是一個從孕育到展開的進程。自20世紀末至21世紀,綠色經濟發展戰略已經逐步嶄露頭角。我國正處于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皆被嚴重破壞的經濟發展時期。除此之外,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夠完善、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科學技術水平不足,環境污染問題愈來愈嚴峻,因此,我國的 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漸顯露。在這種發展形勢下,我們需要全力探索新型的健康經濟發展模式,大力提倡綠色產品、企業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經濟戰略。進一步協調人口、經濟、環境及資源之間的關系,以馬克思基本主義為行動指導,全力發展綠色經濟,引導綠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程。
[1] 張劍波.低碳經濟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12.
[2] 喬剛.生態文明視野下的循環經濟立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
[3] 于妍.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綠色發展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4] 張螢.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綠色經濟發展觀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F592.7
A
2096-0298(2015)12(a)-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