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華大學 馬勇
我國農產品出口中的法律問題探討
北華大學馬勇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農業產業遭受了極大的沖擊,面臨著愈來愈嚴峻的考驗。在WTO的大框架之下,我國農產品出口在市場準入上遇到了重大技術性貿易壁壘,同時政府對于農產品出口的保護不夠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也不夠完善,造成我國農產品出口缺乏足夠的競爭力。有鑒于此,本文在準確分析當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狀況的基礎上,積極從法律層面上采取相應的農產品出口應對策略,從而進一步助推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
農產品 出口貿易 法律
農產品出口貿易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好地拓展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國作為擁有9億多農村人口的農業大國,農產品數量非常龐大,在農產品出口過程中還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以及市場競爭,特別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相關法律問題需要加以關注。在WTO框架下,我國一定要遵循公平競爭與市場準入的原則,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農產品國際競爭之中,并且在面對WTO所設置的各類規則和別國使用各類保護性措施之時,一定要使用法律層面上的應對措施,努力突破農產品出口的難題,從而推動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獲得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進口和出口總值均在不斷增加,但是進口總值之增長率大大超出了出口總值之增長率。據統計,2014年度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整體保持較快增長,但水果出口順差降五成。2014年水產品出口217.0億美元,同比增長7.1%;進口91.9億美元,同比增長6.3%;順差125.1億美元,同比增長7.6%。蔬菜出口125.0億美元,同比增長7.9%,增速同比回落8.3個百分點;進口5.1億美元,同比增2長1.7%;貿易順差119.9億美元,同比增長7.3%。水果出口61.8億美元,同比減少2.3%;貿易順差10.6億美元,同比減少51.0%。以上數據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告訴我們,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發展速度已經滯后于別的國家。這不但是因為我國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更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對于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了解還不夠深入,造成我國的農業法律法規政策無法適應于全球市場的總體發展水平。應當說,我國的主要出口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尚處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尚有較大的開發空間。如今,WTO對其成員國的農產品出口政策提出了大量新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以上法律要求,以求讓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能夠在相關法律的切實保護下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2.1落實技術標準推進檢驗檢疫法律制度建設
面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農產品所實施的各種技術性壁壘,我們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從而推動相關法律法規機制趨于完善。當前應用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實踐之中的法律規范主要有1989年頒布實施的《標準化法》、1992年頒布實施的《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和2002年頒布實施的《農業法》等。以上法律制度自身存在著內容較為粗放、內容較為陳舊、缺乏可操作性等一系列問題,所以也就難以滿足WTO體系之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之所需,迫切需要實施更加深入的變革,從而健全相應的法規制度體系。為了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體系實現進一步發展,不僅要深入了解與掌握全球通行的各類農產品技術標準以及檢驗檢疫等標準,而且還應當在國家尚未出臺有關法律法規的現實情況之下,由相關國務院主管部門結合自身職能出臺辦法和細則等有關的規章,從而保障農產品出口不至于受到影響。
一方面是要深入探討與全面掌握世界范圍內農產品技術壁壘的狀況,尤其是要加大對歐、美、日等全球三大經濟體貿易壁壘最新狀況的探討。在針對國際公約和國際貿易協議等相關內容的研究過程中,應當全力發掘部分國際公約和協議中依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而加入的免收西方發達國家貿易歧視的相關保障性條款,形成應對貿易壁壘的電子資料庫,從而供領導進行決策時加以參考。
另一方面是要依據我國實際情況出臺有關的農產品出口管理辦法或細則,從而進一步提升與健全農產品出口的技術性標準和檢驗檢疫標準等,努力實現和國際標準之間的無縫對接。在農產品出口上還應當強化立法工作。比如,要頒布實施相關農藥管理和使用、農產品質量標準以及檢驗檢疫標準等與農產品出口相關的實施辦法或者細則,并且應用西方發達國家所實施的農產品技術、衛生以及檢驗檢疫標準來規范我國農產品的種養殖、加工、包裝以及物流等環節工作。在此基礎上,我國的農產品企業應當不斷提升本企業農產品的質量和檢驗檢疫等能力,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還可申請西方國家權威機構所實施的農產品認證,從而保障農產品出口過程中遭受到貿易壁壘。
2.2加快完善衛生和植物衛生防范體系
因為農產品的生產周期普遍較長,而且生產、加工與包裝、物流等各個環節相當煩瑣復雜,一旦農產品進口國對我國所出口的農產品提出新要求,我國就會十分被動,以至于產生重大損失。所以,應當全面運用WTO的相應規則,形成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防范體系,這是我國農產品實施自我保護與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重要保障。鑒于衛生和植物衛生體系的影響較大,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廣,稍微出現疏忽就可能會對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因此,一旦某一成員國采用了某項對于某一種農產品會產生重大損失的衛生和植物衛生方面的舉措,則這一措施肯定會得到這類農產品全體出口國的重視。我國應當設置專門的機構以收集與研究主要農產品出口和主要貿易國有可能使用的各項技術性壁壘舉措,其中自然也涵蓋了農產品,從而便于在出現問題時立即采用相應的舉措。我們要合理地運用各成員國依據《SPS協定》透明度的規定所設置的咨詢點以搜集有關的信息,并且切實掌握相關標準和動態,并且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各項細節,健全完善防范體系,為本國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有效的服務,讓我國的國內農產品企業利用該途徑更早地得到相關信息,從而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采用各項應對舉措,避免受到由于衛生和植物衛生舉措而產生的各類損失。
2.3建立健全農產品原產地保護的地理標志制度
所謂地理標志,主要是指能夠標示出產品來源地的一種商品化的標記,同時也是一種和現代知識具有差別的傳統化的資源。地理標志具備了地緣性、客觀性以及永久性等鮮明特征,主要用在產自于特定地理來源的那部分商品。此類商品因為具備了可歸因于產地的品質,所以最為常見的情況是以地理標志為主要產品的名稱。地理標志屬于自然與人文資源,不僅是一種稀缺性資源,而且還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地理標志業已成為全球各國共同加以保護的對象。我國自從1995年起受理地理標志注冊之后,一共受理了地理標志申請達到了500余件,當前已經核準注冊的達到200多件。地理標志是具備地方特色的品牌,能為當地的區域品牌企業提供巨大的商機,而且還能推動地方經濟取得新的發展。在地理標志保護過程的自身是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督以及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的過程。
我國目前有大量的地方特色化農產品,比如重慶涪陵的榨菜、新疆的哈密瓜以及福建安溪的鐵觀音茶等。但是,當前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相關法律規范只散見于《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部分法律當中,卻無專門化的地理標志法律制度。我國在加入TRIPS協定之后,依據該協定的原則對《商標法》實施了相應的修改,從而把地理標志列入到管理范圍之中。如今,我們一定要充分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持續健全完善涉及農產品原產地保護等內容的地理標志制度,在有條件的前提下通過專門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要積極運用國際規則以及專門法律法規對農產地地理標志實施全面而科學的保護,這樣一來不但能夠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足夠的活力,同時還可直接加快農民群眾的增收步伐。
2.4改進農業補貼相關法律制度
當前我國在農業補貼等方面所實施的政策調整僅僅是暫時的,唯有在法律法規健全的情況下才能做到長遠打算。因為我國的農業補貼牽涉到公共財政方面之支出,所以,唯有完善農業補貼方面的法律規范,才能讓其得到權力來源和程序等方面的依據,進而才有可能得到較為穩定的財政支持政策。當前,我國正在致力于推進農業補貼的透明化以及可預見性,這就表示要進一步加快農業補貼的法治化程度,確保農業補貼具有透明化以及科學化,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應當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改進農業補貼相關法律制度。一方面是要更加認真地貫徹國家對于農業產業的支持舉措,有效強化對農產品所實施的財政投入以及保護工作力度。要不斷提升政府一般性服務支出以及糧食公共儲備方面的支出,逐漸健全完善我國農業收入的支持機制、農業結構調整支持機制以及保障農業產業取得可持續發展的支持機制等。另一方面是要深入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農業補貼相關法律制度,結合我國實際狀況實施出臺和現行法律保持一致的配套性措施,不斷健全我國農業補貼方面的法律機制。比如,美國政府規定了在直接組織農業保護措施上,一般在五年左右時間就需要對有關農業法案加以調整,而農業法案的主要內容就涉及到了農業補貼的具體種類、數量、農產品的生產控制、儲備以及均衡上市、征稅、出口貿易保護等諸多方面,從而在切實穩定美國農產品的價格、提升財政對于農業支出的作用、加大對農民群眾的補貼力度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以起到維護美國農業生產保持良性運轉,最終實現提升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這一目標。
有鑒于此,我國在改進農業補貼相關法律制度時可以充分學習與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深入了解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在農業補貼上的實際操作狀況,深入總結經驗,吸取其中的教訓,進而出臺全國統一的農業補貼法規,其中應當明確實施農業補貼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實施補貼的農產品類別、補貼對象、標準以及實施辦法等。同時還應強化對農業補貼資金的監管力度,切實杜絕挪用侵占等不法行為,進而形成更加穩定的農業補貼管理辦法,保障農業補貼的發放具備更高的透明度,進而實現農民群體利益的最優化。
[1] 龔宇.WTO農產品貿易法律制度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2] 占金剛.中國糧食補貼政策執行效果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3] 杜強.福建外貿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研究[J].亞太經濟,2010(2).
[4] 詹晶.新時期湖南農產品出口貿易的脆弱性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3).
[5] 樊蕾.WTO條件下農產品補貼法律問題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6] 鄭盈澤.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及政策建議[J].中國商貿,2010(6).
F752
A
2096-0298(2015)12(a)-126-03
馬勇(1979-),男,漢族,吉林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法哲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