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利
(遵義市第四人民醫院外科,貴州563004)
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研究
吳德利
(遵義市第四人民醫院外科,貴州563004)
目的 探討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方法 將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60例急性闌尾炎術后患者根據是否發生術后切口感染分為感染組(46例)和無感染組(314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術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切口長度、術后是否置管引流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體質量指數(BMI)、病程、手術切口類型、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季節、闌尾切除方式、病理類型、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程長,BMI高,探查切口,手術時間長,化膿、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逆行切除方式等均為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危險因素(P<0.05)。結論 術后切口感染危險因素主要有病程長,BMI高,探查切口,手術時間長,化膿、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逆行闌尾切除方式等。
闌尾炎; 急性病; 外科傷口感染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在各種外科急腹癥中發病率高居首位。該病主要以轉移性右下腹痛及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為典型表現。但急性闌尾炎病情多樣,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該病一般分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1-2]。關于該病的治療,手術切除無疑是經過多年臨床證實的最佳治療方案。雖然該病治療不難,手術操作相對較為簡單,但術后切口感染成為困擾廣大外科醫生的一個重要問題。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是最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其發生率為10.00%,而急性穿孔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則可高達20.00%,甚至更高[3]。因此,探討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對感染的預防、降低感染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回顧性分析了36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普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急性闌尾炎患者360例,其中男226例,女134例;年齡17~64歲,平均(41.4±21.7)歲。急性單純性闌尾炎74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66例(合并穿孔43例),壞疽性闌尾炎62例(合并穿孔14例),闌尾周圍膿腫58例。病程小于或等于24 h 267例,>24 h 93例。合并糖尿病17例。360例患者均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同時伴惡心、嘔吐、低熱等,查體可見右下腹麥氏點固定壓痛、反跳痛,伴穿孔者查體可見彌漫性腹膜炎體征。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均增高。360例患者均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切口愈合標準 切口愈合分為3級:甲級為切口愈合良好,無不良反應;乙級為切口愈合處有輕度炎性反應,但無化膿感染;丙級為切口化膿感染,需給予切開、引流等處理方可愈合。將丙級愈合切口認為術后切口感染。
1.2.2 相關因素分析 針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病程、手術切口類型、切口長度、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季節、闌尾切除方式、是否置管引流、病理類型、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可能與術后切口感染有關的因素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單因素分析中計量資料以±s表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組情況 360例患者中術后切口感染46例(感染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2.8%(46/360);無切口感染314例(無感染組)。
2.2 術后切口感染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性別、切口長度、是否置管引流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BMI、病程、手術切口類型、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季節、闌尾切除方式、病理類型、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切口感染單因素分析

續表1 術后切口感染單因素分析
2.3 術后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 病程長,BMI高,探查切口,手術時間長,化膿、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逆行闌尾切除方式等均為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相關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為各類感染性疾病,因各類感染性疾病導致的人口死亡可占到所有死亡人口的32.75%[4]。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臨床最常見疾病之一,該病的治療多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手術為清潔手術,而化膿、壞疽性闌尾炎則為污染手術。急性闌尾炎多合并化膿壞疽或穿孔,故清潔手術相對較少,而污染手術相對較多。手術切口是保證充分暴露手術野、保證手術順利完成的重中之重。但作為一種創傷,切口本身可能發生感染,一旦發生切口感染,將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且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同時也可能成為當今社會醫療糾紛的原因[5-6]。隨著近年來無菌操作、外科手術技術及感染預防措施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各種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均明顯降低。但由于污染手術所占比例較大,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仍相對較高[7]。
導致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相對較多,其中疾病自身原因、手術醫生技術能力、患者本身原因等均與術后切口感染有著密切關系[8]。為探討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作者對3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根據術后是否發生切口感染將360例患者分為感染組與無感染組,并針對可能相關的因素在兩組之間進行對比分析,并針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年齡、BMI、病程、手術切口類型、手術操作時間、手術季節、闌尾切除方式、病理類型、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發現,病程長,BMI高,探查切口,手術時間長,化膿、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逆行闌尾切除方式等均為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病程越長,闌尾病變越嚴重,即便開始時為單純性闌尾炎,但如果病程較長,也可能進展為化膿性甚至壞疽性闌尾炎,從而導致手術切口感染風險的增高。若同時合并穿孔則可導致腹腔內感染,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增高[9-10]。BMI較高患者,過于肥胖,脂肪較厚,手術難度增加,術后脂肪液化發生率較高,從而導致切口感染率增加[11-12]。探查切口相對手術時間較長,且術前診斷不甚明確,闌尾切除點與闌尾距離相對較遠,從而導致切口感染風險增加。手術時間較長則感染播散的時間也相對增加,從而導致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率增加。化膿、壞疽、穿孔性闌尾炎由于均為污染手術,病原菌已進入腹腔,手術過程中將病原菌播散到其他部位的可能性明顯增加,而由此導致的腹腔、切口感染無疑將明顯增加。關于闌尾的切除方式,逆行切除時闌尾不能及時取出,殘端也不能及時包埋,從而導致感染機會增加。
綜上所述,急性闌尾炎為普外科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該病的手術治療已極為成熟,但由于手術清潔程度不同,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仍相對較高。而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為病程長,BMI高,探查切口,手術時間長,化膿、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逆行闌尾切除方式,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充分了解這些危險因素,對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及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1]田艾林.急性闌尾炎的治療進展[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2,4(4):212-213.
[2]李景春,宋立偉,王彩平.預防穿孔性闌尾炎切口感染的兩點改進[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1):26.
[3]丁明紅,葉君,許本麗.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及治療[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4):418.
[4]孫桂彬,楊景國,孔繁艷.預防闌尾炎切口感染的臨床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8,6(4):212-213.
[5]曹建國,李志洲,王曉剛,等.不同術式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的對比分析一項大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12):954-957.
[6]Saber AA,Elgamal MH,El-Ghazaly TH,et al.Simple technique for single incision transumbilical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J].Int J Surg,2010,8(2):128-130.
[7]Blatnik JA,Krpata DM,Novitsky YW,et al.Does a history of wound infection predict postoperativ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ventral hernia repair?[J].Am J Surg,2012,203(3):370-374.
[8]Chiang RA,Chen SL,Tsai YC,et al.Comparison of primary wound closure versus open wound management in perforated appendicitis[J].J Formos Med Assoc,2006,105(10):791-795.
[9]王亮,孫繼林.急性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影響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6):754-756.
[10]狄波,王萍.腹腔一次性灌洗預防穿孔性闌尾炎切除術后切口感染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6):143.
[11]張東生,張皙,岳莉.肥胖患者闌尾切口感染的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8):1090.
[12]徐冬利,莊競,李保東,等.肥胖對直腸癌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5):107-10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4.033
B
1009-5519(2015)24-3773-03
2015-08-04)
吳德利(1974-),男,貴州遵義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闌尾炎甲狀腺手術臨床工作;E-mail:wuddao123@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