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芳
(嘉興市王店人民醫院,浙江314011)
血清降鈣素原聯合痰培養檢測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應用
吳芳芳
(嘉興市王店人民醫院,浙江314011)
目的探討血清降鈣素原(PCT)聯合痰培養檢查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應用。方法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該院就診的呼吸道感染患者500例,收集患者入院首次痰培養結果和PCT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病原菌組血清PCT水平明顯高于無菌組和正常菌群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U=8 213、201 264,P<0.01);革蘭陽性菌組與革蘭陰性菌組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6 021.6,P=0.624);細菌感染組與真菌感染組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23 446,P=0.261)。結論血清PCT聯合痰培養檢測可早期快速診斷呼吸道感染是否為細菌感染,對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降鈣素/血液; 痰; 細菌學技術; 呼吸道感染; 細菌感染; 真菌
根據WHO統計結果顯示,每年由于呼吸道感染導致死亡的患者約有430萬左右[1]。大多數情況下,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感染引起,但據相關統計表明,75%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均接受了抗生素治療[2]。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癥狀較難鑒別,而且在病毒感染后常伴細菌感染。痰培養是臨床上診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痰標本自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標本在留取、運輸和接種等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雜菌的污染,標本培養時間較長,培養陰性并不能完全排除細菌感染。因此,尋找一種快速簡便的呼吸道感染診斷方法已經成為臨床上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血清降鈣素原(PCT)是血清降鈣素(CT)的前肽物質,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是一種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糖蛋白,正常情況下人體內PCT的含量極低(<0.05 μg/L),但在膿毒血癥狀態下或細菌感染時的炎癥性刺激下,機體會產生大量PCT并釋放入血液,導致PCT在血清中的水平迅速升高[3]。因此,PCT對于細菌性感染和非細菌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早期診斷價值。目前,臨床上對于PCT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研究已有較多報道,但PCT與痰培養聯合檢測的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PCT與痰培養聯合檢測在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應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呼吸內科就診的呼吸道感染患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0例,女150例;年齡9~90歲,平均(51.6± 13.6)歲。呼吸道感染的診斷依據鼻咽部癥狀和患者體征,并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排除氣管炎、支氣管炎、流行性感冒、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PCT檢測采用羅氏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所用試劑為原裝配套試劑。痰培養鑒定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的VitekⅡ微生物全自動鑒定儀,血瓊脂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巧克力培養基和沙保羅培養基。
1.2.2 痰標本收集 于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采用自然咳痰法留取痰標本,并置于一次性無菌痰標本收集盒中立即送檢,標本送至檢驗科后在生物安全柜中依次接種于血瓊脂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巧克力培養基和沙保羅培養基上。
1.2.3 PCT檢測范圍 PCT檢測范圍0.02~100.00 ng/mL,若PCT≥0.5 ng/mL則判斷為陽性。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CT測定值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單個菌種由于例數較少以M(min~max)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500份痰標本培養結果及其PCT水平比較 500份痰標本培養3 d無細菌生長11例(2.2%),口腔正常菌群249例(49.8%),病原菌生長240例(48.0%,其中細菌185例,真菌生長55例)。無菌組血清PCT水平中位數小于0.5 ng/mL,其中PCT陽性3例(27.3%);正常菌群組血清PCT水平M<0.5 ng/mL,其中PCT陽性60例(24.1%);病原菌組血清PCT水平顯著高于無菌組和正常菌群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U=8 213、201 264,P<0.01)。細菌感染組與真菌感染組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23 446,P=0.261)。見表1。
2.2 細菌感染組PCT水平比較 本研究細菌生長185例中,革蘭陽性菌為21例(11.4%),血清PCT水平為0.77(0.15~5.85)ng/mL,其中 PCT陽性11例(52.4%);革蘭陰性菌為126例(68.1%),血清PCT水平為0.80(0.18~3.25)ng/mL,其中PCT陽性77例(61.1%);混合細菌感染為38例(20.5%),血清 PCT水平為0.61(0.25~2.85)ng/mL,其中PCT陽性15例(39.5%),革蘭陽性菌組與革蘭陰性菌組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6 021.6,P=0.624)。見表2。

表1 500份痰標本培養結果及其PCT水平比較

表2 細菌感染組PCT水平比較
2.3 真菌感染組PCT水平比較 本研究真菌生長55例中,白假絲酵母菌42例,熱帶假絲酵母菌7例,煙曲霉菌4例,其他2例。見表3。
PCT是CT的前體物質,是一種內源性非類固醇類炎癥介質,大多數情況下在細菌感染時誘導機體產生,對于細胞因子調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作為診斷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標志物。即使患者在尚無明顯臨床表現或處于免疫抑制狀態下,血清PCT水平也會顯著升高并持續24~48 h,但在病毒感染時血清PCT水平維持在較低水平,不增加或輕度增加[4-5]。因此,通過對血清PCT水平的監測能夠幫助診斷和鑒別診斷呼吸道感染疾病。
本研究痰培養結果提示,病原菌感染的240例患者中PCT陽性134例(55.8%),陽性率較高。因此,臨床上對于呼吸道感染患者早期進行血清PCT監測能夠幫助診斷,盡早確定治療方案,提高預后。但也有 106例(44.2%)患者血清PCT水平未升高,這可能與標本在留取、運輸和接種過程中被污染,部分致病菌為定植菌,患者入院前使用藥物等因素有關。另有相關研究報道,鹽酸布洛芬能夠使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外周血PCT水平顯著下降[6-8]。
本研究中,革蘭陽性菌為21例(11.4%),血清PCT水平為 0.77(0.15~5.85)ng/mL,其中 PCT陽性 11例(52.4%);革蘭陰性菌為126例(68.1%),血清PCT水平為0.80(0.18~3.25)ng/mL,其中PCT陽性77例(61.1%),兩組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6 021.6,P=0.624)。這與相關研究中血清PCT水平不僅能夠提示機體是否細菌感染且能夠區分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感染的結論不一致[9-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與相關研究選擇的標本類型不同有關。本研究選擇的培養標本為痰標本,相關研究選擇的標本類型為血培養標本,而細菌感染產生的內毒素能夠進入血液,當血液中侵入革蘭陰性菌時,不但能夠誘導患者機體發生全身性炎性反應,還會同時釋放內毒素,而內毒素是PCT的重要刺激因素,能夠作用于靶細胞時刺激PCT的產生和分泌,而本研究的對象為呼吸道感染患者,內毒素基本不會進入血液。因此,革蘭陰性菌感染和革蘭陽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不會產生顯著差異。
本研究中革蘭陰性菌感染最常見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這幾種細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多重耐藥菌,在臨床上治療困難,而連續監測患者血清PCT水平能夠幫助醫生了解和掌握患者感染進展情況,并指導抗生素的應用。目前有多項研究對血清PCT水平監測指導抗生素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一整套血清PCT指導抗生素應用的治療策略[11-12]。
呼吸道真菌感染最為常見的是深部真菌感染,如白色假絲酵母菌等。隨著抗生素濫用和免疫抑制劑、激素、細胞毒性藥物等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也逐年增加。目前臨床上對于真菌感染尚無特效藥,因此治療難度較大,多采用經驗性治療,病死率較高。目前對于真菌的實驗室檢查手段較為簡陋,主要依靠培養和鏡檢,陽性率較低。本研究中,真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也顯著增高,與細菌感染組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U=23 446,P=0.261)。因此,臨床上檢測出PCT陽性不能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性,應進一步檢查確診。
綜上所述,血清PCT水平測定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進展和預后判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1]陳飛.C-反應蛋白聯合降鈣素原檢測鑒別肺部感染病原體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2):91-92.
[2]周健,孟軍,江淑芳.綜合ICU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分析與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2012,27(19):1743-1744.
[3]陳宏斌,張小江,趙穎,等.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網(Mohnarin)2009年度報告:ICU來源細菌耐藥監測[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7):483-489.
[4]李勇衛.32例高齡危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治療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8):1041-1043.
[5]Schuetz P,Christ-Crain M,Thomann R,et al.Effect of procalcitonin-based guidelines vs standard guidelines on antibiotic use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the ProHOS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9,302(10):1059-1066.
[6]Tavares E,Mi?ano FJ.Immunoneutralization of the aminoprocalcitonin peptide of procalcitonin protects rats from lethal endotoxaemia:neuroendocrine and systemic studies[J].Clin Sci:Lond,2010,119(12):519-534.
[7]湯靜,賽雙橋,吳卓鴻,等.血清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對AECOPD細菌感染的診斷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3,12(10):756-758.
[8]顧敏,包正軍,曾欣榮,等.革蘭陽性與陰性菌感染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比較[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0(6):449-451.
[9]鄒國英,任碧瓊,徐飛,等.革蘭陰性菌感染患者降鈣素原的測定[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5):494-495.
[10]沈國森,徐致遠.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對細菌性感染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8):67-69.
[11]黃曉霞,湯進,柏瑩.PCT、CRP、WBC、Neu%在鑒別診斷兒童細菌感染及G+與G-菌感染中的應用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4):1850-1852.
[12]Charles PE,Ladoire S,Aho S,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elev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t the onset of bacteremia caused by either Gram negative or Gram positive bacteria[J].BMC Infect Dis,2008,8:38.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35
B
1009-5519(2015)20-3135-03
2015-06-03)
;吳芳芳(1974-),女,浙江嘉興人,主管檢驗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基礎相關研究;E-mail:wufangf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