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怡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528000)
護理培訓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死亡率及再住院率的影響
黃健怡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528000)
目的探討護理培訓對老年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的死亡率與再住院率的影響。方法將該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4例老年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2例患者由未經護理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干預,觀察組42例患者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再住院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與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護理人員加強護理培訓有利于降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密切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借鑒。
護理; 心肌梗死; 死亡率; 病人滿意度; 病人再入院
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也發生很大變化,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其中冠心病為臨床常見性心血管疾病,而心肌梗死為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1-3]。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讓患者更好地參與到護理過程中,從而降低患者復發率,促進患者預后[4]。本文通過對84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旨在探討老年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的護理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84例老年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有梗死相關動脈,能夠進行介入治療;(3)不存在抗血小板、抗凝血治療禁忌證;(4)臨床資料完整。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60~82歲,平均(69.4±4.8)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2例,初中15例,小學及以下15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 63~81歲,平均(70.2±4.5)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例,初中16例,小學及以下1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42例患者由普通護理人員進行,觀察組42例患者由經過專業護理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以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法收集資料,向患者講述研究目的。調查的內容主要有:患者基本情況、疾病危險因素、發作次數、及患者與健康指導的接受情況。在調查的基礎上,對患者開展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心理護理: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壓力比較大,存在恐懼、焦慮、絕望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此時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積極同患者盡心個交流,在每次治療、護理操作之前,應向患者講解操作的目的。對患者的存在的問題應耐心解答,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積極安慰、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夠以良好的心態接受護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腦梗死的相關知識,包括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影響因素等,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該病的認識,使之能夠更好的配合護理工作。(3)疼痛護理:疼痛為腦梗死的早期并發癥,發生突然,患者容易出現出汗、煩躁不安情緒,給治療與護理造成影響。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疼痛性質及持續時間。因為患者的心理變化,交感神經興奮增加,導致血中的兒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因此,對于疼痛患者要立即處理,遵醫囑選擇相應的鎮靜、鎮痛藥物,在給藥過程中,要對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指征進行密切關注,以免造成呼吸循環抑制。(4)生活護理:保持病房的清潔、安靜、溫濕度適宜、空氣清新。患者發病72 h內病情不穩定,容易出現并發癥,應絕對臥床,除護理干預及病情詢問之外,應盡量減少患者談話時間,并謝絕探視。保證患者的情緒穩定,減少心肌負荷,避免心肌梗死的面肌擴大。對病情穩定患者,1周后可在床上進行簡單的四肢鍛煉,第2周協助患者慢慢的離床站立,然后逐漸增加活動量。飲食要保持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囑患者多飲水,戒煙戒酒。因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長期臥床、鎮痛劑的使用、緊張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容易出現便秘,而排便用力會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所以,對心肌梗死患者可使用通便劑治療,以保證大便通暢。(5)吸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進行常規吸氧,以緩解患者的呼吸困難、胸痛癥狀,增加心肌的供氧量,避免梗死面積擴大,氧流量保持在4~6 L/min。對合并有急性肺水腫患者應以50%乙醇濕化吸氧或持續加壓吸氧。(6)并發癥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并發癥主要有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腫等。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做好并發癥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對心率、血壓等生命指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刻進行處理。在治療過程中注意對藥物反應進行觀察,準備好急救所用藥物。在使用降壓或升壓藥物治療時,應注意控制輸液速度。
1.2.2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2)以本院自制問卷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滿分100分,按照得分分為十分滿意(得分85分以上)、一般滿意(得分為60~85分)及不滿意(得分60分以下),護理滿意度為十分滿意與一般滿意之和[5]。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死亡率與再住院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與再住院率分別為11.90%、30.92%,對照組分別為21.43%、47.62%。觀察組患者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死亡率與再住院率對比[n(%)]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936,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嚴重、持久的心肌缺血引起的急性心肌壞死,具有起病急、發展快的特點,病死率較高。急性心肌梗死預后和患者的生活方式有關,幫助恢復期患者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具有重要意義[6-7]。心理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8]。患者在了解治療護理計劃之后能夠產生信任感與安全感,還能夠獲得疾病的相關保健知識[9]。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讓患者能夠更好的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因為老年患者的年齡偏高,聽力、記憶力及活動力都有所衰退,通過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方式能夠有效減少與老年患者的交流障礙,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0]。生活護理能夠為患者營造良好住院環境,幫助患者樹立科學的生活習慣,消除心肌梗死誘因,促進患者康復。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護理人員加強護理培訓能夠有效降低腦梗死患者的復發率,密切護患關系,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徐敏,魏慧,楊紅燕.1例急性腦梗死伴血小板減少患者溶栓治療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4):509-511.
[2]徐敏,王惠琴,楊紅燕,等.院內卒中應急流程在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04-205.
[3]徐世英.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11):243-245.
[4]何丹.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4):3332-3333.
[5]范秉林,李呂力.炎癥生物學標記物在急性腦梗死預后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14,16(10):1116-1118.
[6]徐敏,郭誼,魏慧.急性腦梗死合并基底動脈瘤患者溶栓治療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9):789-790.
[7]鮑曉,王鳴鴻,劉惠宇,等.早期康復訓練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5,36(2):88-89.
[8]馬壯,吳軍.早期運動康復訓練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6):3028-3029.
[9]李琪.放松訓練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并發癥的影響[J].廣東醫學,2012,33(2):254-256.
[10]李燕燕,史鐵英,周艷麗,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生活質量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1):2493-249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51
B
1009-5519(2015)20-3165-02
2015-06-24)
黃健怡(1976-),女,廣東佛山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心血管、老年科臨床護理工作;E-mail:fyhuangy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