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霞,戴克芹
(1.璧山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重慶402760;2.77100部隊鵝嶺干休所,重慶400014)
提高自我效能在急診科醫務人員風險防范中的應用
黃偉霞1,戴克芹2
(1.璧山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重慶402760;2.77100部隊鵝嶺干休所,重慶400014)
目的 探討將自我效能理論運用到急診科醫務人員風險防范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將2014~2015年該院急診科50名醫護人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名。對照組按照常規進行理論及操作考核并作出總結,觀察組進行自我效能理論相關知識培訓和行為的干預。通過判斷自我能力來提升急診科醫務人員自我防范風險的意識,減少風險的發生。結果 對照組護理人員急救理論知識、急救技能、溝通協調能力、學習主動性、工作積極性評分及總評分別為(2.81± 0.28)、(2.76±0.12)、(2.55±0.28)、(2.75±0.12)、(2.47±0.28)、(3.12±0.04)分;觀察組護理人員急救理論知識、急救技能、溝通協調能力、學習主動性、工作積極性評分及總評分別為(3.75±0.21)、(3.65±0.43)、(3.75±0.12)、(3.42±0.28)、(3.53±0.32)、(3.63±0.28)分。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提高急診科醫務人員自我效能迫在眉睫,其涉及的不僅是急診醫務人員該有的能力,更是醫務人員利用自身能力完成本職工作自信度的體現,進而自我效能的提高可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風險。
急診室,醫院; 風險調節; 醫院管理; 自我效能
人類的認知形成時會對自我行為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而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能力的認知和評價,自我效能同時也體現在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實現某一行為的期望值上[1-2]。自我效能高的個體對自身的期望值高,更傾向于選擇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當其遇到困難時更容易堅持自身行為,而低效能的個體則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較低,往往不能在困難中堅持下來[3-4]。該項心理醫學理論在急診科的運用,有助于提升醫務人員自我判斷與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及時發現風險,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
20世紀60~70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班杜拉依據社會學習理論提出自我效能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試劑是一種信念的體現,是人們成功實現目標或應對困難的一種信念[5]。近年來逐漸被運用于醫學領域心理醫學中,效果突出,由此可見,該項理論對于醫學管理的運用有一定的可行性、可研究性。
急診科面臨的病種繁多,而且多為危急重癥,是醫院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第一戰場,急診科醫務人員長期持續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6-7],加之工作接觸的人員具有多樣性,容易遇到各種醫療糾紛,因此急診醫務人員只有提升自我效能,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性、不可預測的事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務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網絡上頻現傷醫事件的報道,其中,急診科醫務人員占了絕大部分,他們站在風口浪尖上,因此,提高急診科醫務人員自我效能迫在眉睫,其涉及的不僅是急診醫務人員該有的能力,更是醫務人員是利用自身能力完成本職工作自信度的具體體現,進而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風險[8]。現將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2015年在璧山區人民醫院急診科工作的醫護人員50名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4名,女36名;年齡20~53歲,平均28歲。將50名醫護人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25名,其中男7名,女18名;對照組25名,其中男7名,女18名。兩組醫護人員在年齡、性別組成、學歷、工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及內容 設計自我效能評估表,對科室每一位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主要有10個項目構成,每個項目按完全不正確、有點正確、多數正確、完全正確4個等級進行評分,調查表當場填寫并回收。為探討自我效能理論的效果,對兩組醫護人員給予不同的干預方法進行干預。
1.2.2 干預方法
1.2.2.1 對照組干預方法 按照常規進行理論及操作考核并作出總評。
1.2.2.2 觀察組干預方法 除按照常規進行理論及操作考核外,還給予自我認知行為干預。具體方法:在分組前采用量表對醫務工作者的自我效能狀態進行調查,找到醫務人員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培訓,使醫務工作者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自我效能提高方法有深刻的認識,能準確把握時機和技巧去處理事情,幫助患者。通過培訓學習進行演練和考核:第1個月對全科醫務人員進行自我效能相關理論培訓;第2個月選派科室骨干搜集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第3個月設計自我效能評估表,發放問卷調查進行評估。選定活動主題,采取自愿原則成立自我效能管理小組討論并制訂活動計劃,按計劃實施。通過2~3個月進行不斷演練,總結不足,提出改進措施。
1.2.3 評價指標 采用1~4分從以下6個方面急救理論知識、急救技能、溝通協調能力、學習主動性、工作積極性、總評對兩組護理人員進行自我效能評估。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醫護人員干預前自我效能感調查結果比較在實施干預前,兩組醫護自我效能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醫護人員干預前自我效能感調查結果比較(±s,分)

表1 兩組醫護人員干預前自我效能感調查結果比較(±s,分)
項目如果我盡力去做的話,總是能夠解決問題即使別人反對我,我仍有辦法取得我所要的對我來說堅持理想和達成目標是輕而易舉的我自信能有效地應付任何突如其來的事情以我的才智,我定能應付意料之外的情況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決大多數難題我能冷靜地面對困難,因為我信賴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面對一個難題時,我通常能找到幾個解決辦法有麻煩的時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應付的辦法無論什么事在我身上發生,我都能應付自如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 P 3.12±0.283.10±0.261.32>0.05 2.83±0.182.94±0.371.03>0.05 3.02±0.223.03±0.210.43>0.05 3.14±0.183.13±0.200.52>0.05 3.04±0.223.02±0.250.97>0.05 2.64±0.822.72±0.480.84>0.05 2.92±0.142.96±0.211.21>0.05 3.65±0.283.58±0.160.96>0.05 2.73±0.342.81±0.310.64>0.05 2.53±0.972.56±0.840.31>0.05
2.2 兩組醫護人員干預后自我效能評估結果比較 通過自我效能理論干預后,觀察組護理人員急救理論知識、急救技能、溝通協調能力、學習主動性、工作積極性、總評6項指標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醫護人員干預后自我效能評估結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醫護人員干預后自我效能評估結果比較(±s,分)
項目急救理論知識急救技能溝通協調能力學習主動性工作積極性總評對照組(n=25) 觀察組(n=25)t P 2.81±0.28 2.76±0.12 2.55±0.28 2.75±0.12 2.47±0.28 3.12±0.04 3.75±0.21 3.65±0.43 3.75±0.12 3.42±0.28 3.53±0.32 3.63±0.28 7.12 8.43 4.10 4.15 2.67 6.43<0.05<0.05<0.05<0.05<0.05<0.05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能力的認知和評價,自我效能同時也體現在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實現某一行為的期望值上,自我效能高的個體對自身的期望值高,更傾向于選擇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當其遇到困難時更容易堅持自身行為,而低效能的個體則對自身的認知和評價較低,往往不能在困難中堅持下來[9]。急診科是醫院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第一戰場[10],急診醫務人員的自我效能高低直接影響醫療質量,提高急診科醫務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有助于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性、不可預測的事件。
本研究探討了自我效能理論在提升急診科醫務人員主動參與風險管理中的效果,結果發現,通過自我效能理論干預后觀察組急救理論知識、急救技能等6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將自我效能理論運用于急癥科醫務人員可以高效地幫助醫務人員積極面對風險,參與風險管理同時有助于提高醫務工作者各方面專業技能,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理論旨在提升急診科醫務人員主動參與風險管理,掌握并運用科學理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風險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全員化,有利于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提高職業安全,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因此科室管理者需要加強醫務人員自我效能的培養,注意提高醫務人員的自我效能,這將極大地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而如何更快速、有效地提高醫務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是今后探討的方向。
[1]羅延偉,何雪琳,李海波.自我效能理論對護理管理工作的啟迪[J].護理研究雜志,2004,18(15):1393-1935
[2]李娜,李紅.自我效能理論在護理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7):375-379
[3]陳香芝,孟凡杰,劉擎國.護士執業應對自我效能與職業壓力源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3):103-106.
[4]邵林玲,陳水紅.急診科自我效能感與職業倦怠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0,9(8):659-661.
[5]朱靜芬,戴李華,沈恬,等.以自我效能理論為基礎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預效果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1):83-86.
[6]何苗.急診科護士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調查[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6):133-135.
[7]姚永成,姚武,孫錦峰,等.醫務人員的人格特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J].鄭州大學學報,2013,48(4):514-516.
[8]閆波,李曉花,楊曉虹.護士長情緒智力、自我效能與其領導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8):149-151.
[9]江萍,韓蘭萍,趙春芳,等.提高臨床護理自我效能感的干預措施及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65-68.
[10]余安匯,王維利,洪靜芳.臨床護士自我效能感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報,2011,18(5B):1-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2.065
B
1009-5519(2015)22-3509-02
2015-07-01)
黃偉霞(1974-),女,重慶璧山人,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急診急救、護理管理工作;E-mail:2528974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