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桂(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對“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開發的思考
王加桂
(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 揚州225000)
摘要:教材是課程重要物質載體。“詩城”揚州,人杰地靈,文化璀璨,歷代詩詞獨具風致,擁有豐富的詩詞文化資源。通過詩詞校本教材的編寫與實施,可以將揚州深厚的詩詞文化內涵有效傳遞給學生。本文從“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開發的必要性、開發設想及實施策略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開發思考
基于地方特色文化開發校本課程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方向之一,地方文化成為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許多學校開發出各具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揚州人杰地靈,優秀的歷史文化通過詩詞這種文學形式記錄下來,值得師生們共同學習、探討。
揚州是一座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文底蘊豐厚的文化名城。“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詩詞是反映揚州地區風土人情、歷史風貌及地域特色的文學作品。詩人、詞人基于自己的所見所聞,探幽尋勝,發為吟詠,多是抒發自己對揚州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教傳統,因此,“揚州詩詞”是開發校本教材一個很好的主題。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詩詞教育有著重要價值。
筆者從訪談中了解到:揚州地區大部分學校選用的是有揚州文化特色的地方教材《維揚文化》;對于經典詩詞誦讀,初中選用的誦讀材料有《經典誦讀百篇》、《古詩文經典專題讀本》等;小學多選用《中華經典誦讀》、《經典誦讀三百首》等誦讀材料。筆者從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初中和小學選擇“經常關注”和“偶爾關注”的學生占比分別為82.7%和70.6%;選擇“從不關注”的人占比分別為2.5%和3.5%,小于5%說明揚州地區絕大部分學生對揚州文化是比較關注的,只有極少數學生對揚州文化沒有關注。揚州地區初中生和小學生的詩詞誦讀材料來源主要是課外讀本和語文教材,分別占比80.9%和69.3%。誦讀材料中有關揚州的詩詞作品只有很少幾首,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對揚州詩詞文化的提及比較少,學生對揚州詩詞的了解很少。學生希望通過學習更多地了解家鄉的詩詞文化。
揚州歷代詩詞是 “揚州詩詞”語文校本課程的課程資源,是中小學“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的重要內容。通過校本教材的編寫和實施將揚州深厚的詩詞文化內涵有效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對揚州詩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滿足學生對家鄉詩詞文化的認知需要;引導學生感受家鄉詩詞的文化魅力和情感魅力;使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和理解家鄉的詩詞文化,在接受家鄉文化熏陶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基于“揚州詩詞”開發校本教材,有利于弘揚揚州本土詩詞文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心;有利于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開發語文校本教材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帶來的一個新課題。作為語文學科通用教材的補充,語文校本教材一定要有本校或本地區特色。學生是成長著的生命個體,為了學生發展教材設計的核心要求;學生興趣和需要是教材設計的著眼點。語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教學內容應反映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材編寫要重視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①。語文校本教材的具體內容是語文教與學的基本素材,也是實現語文校本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在新課改大背景下,對于地方文化的校本教材開發研究越來越多,但將揚州本土文化與校本教材開發研究結合起來的還比較少。開發“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旨在引導師生依托揚州地方文化,充分利用地方詩詞文化資源,拓展語文學習途徑和空間,促進學生人文素養與審美素養的提高。揚州歷代詩詞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適合不同學段學生學習。小學段的“揚州詩詞”語文校本開發開設對象為五六年級學生,下面探討小學段“揚州詩詞”語文校本開發的目標設定和教材編制。
(一)目標設定
1.通過對揚州詩詞的學習探究,豐富詩詞知識和學習生活,提高學生對揚州詩詞文化的認知水平,進而了解和認識揚州地方文化。
2.結合地方詩詞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和信心,發展個性,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通過誦讀學習優秀的詩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3.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詩詞文化,關注家鄉文化生活;在學習過程中體味家鄉文化的豐富多彩,培養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
(二)教材編排
到過揚州的他鄉詩人、詞人及在揚州出生的詩人、詞人數不勝數。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解讀,根據“揚州詩詞”題材內容,基于學生認知規律和興趣,精選不同歷史時期難易適度有代表性、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積累的詩詞;考慮詩詞的思想性,以積極、向上、樂觀等主題精神為主,以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小學段),編選揚州作家創作的有關揚州的詩詞作品25篇;他鄉作家吟詠揚州的詩詞作品35篇。上篇選編的是揚州人創作的有關揚州的詩詞,下篇選編的是他鄉作家題詠揚州的詩詞。下面從教材整體結構和課題安排兩方面闡述教材編寫情況。
1.教材的編寫體例

《揚州詩詞》(一)引言(二)目錄上篇:揚州作家創作的詩詞1.李邕《瓊花》2.徐鉉《柳枝詞》(十二首選一)3.顧大猷《蕪城》4.李翰《廣陵元夕》5.程文正《茱萸灣》6.秦觀《秋日》(三首選一)……下篇:他鄉作家題詠揚州的詩詞1.白居易《與夢得同登棲靈寺塔》2.徐凝《憶揚州》3.諸葛穎《春江花月夜》4.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5.劉應賓《菊市》6.汪沆《紅橋秋稧詞,同閔蓬峰、王載揚,齊次風作》……(三)附錄1.古詩詞的吟詠方法2.古典詩詞閱讀欣賞的基本知識
2.課題的結構安排
《“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開發》(小學段),每首詩由四部分組成:誦讀引導、注釋、作家簡介、實踐體驗組成。
誦讀引導是對詩詞內容的誦讀提示和學習引導,在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探究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注釋是對詩詞中重要的和難以理解的字詞的解釋;作家簡介是對作家作品情況的簡單介紹;實踐感悟形式多樣:探尋作品的寫作背景、學生的詩詞朗誦比賽、多形式表現詩詞、參觀風景名勝、試著創作小詩歌及作者相關作品或其他作家相似的詩詞作品的拓展閱讀等活動內容。詩詞教材的上篇與下篇的體例設置一樣,試舉一例,以作說明。
揚州作家的詩詞課題舉隅
秋日(三首選一)
秦觀
【誦讀引導】
這首詩描繪的是邗溝附近(現在揚州市一帶的運河)的水鄉夜色。構思巧妙,含蓄深邃。詩人乘船經過運河,沉醉于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詩作先寫了霜氣、秋水、寒星和菰蒲,最后寫菰蒲深處的“笑語聲”,隨即戛然而止。言止而意未盡,請讀一讀,細細品味。
霜落邗溝①積水清,寒星②無數傍③船明。
菰蒲④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②。
【注釋】
①邗溝:邗江,即是今江蘇境內自揚州市西北入淮之運河,中途經高郵。
②寒星:寒光閃閃的星。
③傍:靠近。
④菰蒲:水生植物。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作家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他的詞開了婉約派的先河,少從蘇軾游,文辭為蘇軾所賞識,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并稱“蘇門四學士”。善詩賦,尤工詞。詩作存世近280首,感情深厚,意境悠遠,風格獨特;詞風寄慨深沉,婉麗細密,詞的藝術性極高。有《淮海集》,代表作有《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為北宋婉約派著名詞人,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實踐感悟】
1.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又有什么感想,試著把它寫下來。
2.這首詩是作者創作的《秋日》三首中的一首,還有另外兩首,你能搜集來讀一讀、背一背嗎?
(一)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滲透詩詞校本教材內容
平時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一些詩詞校本內容。教師可以隨機介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識,給學生推薦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詩詞,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逐步了解和認識本地方特色文化,進而有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本地區特色。如在五年級下冊語文《望月》這一課的拓展延伸部分,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憶揚州》,引導學生誦讀涵詠。學生結合自己知道的描繪揚州月亮的詩詞及自己平時的觀察,說一說對家鄉這座“月亮城”的美好感受。又如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早》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對梅的“早”的感悟時,在整體把握后,學生劃出文中反映梅花特點的詞語,教師可以鏈接校本教材中一到兩首描寫梅花不畏寒冷、獨步早春的詩詞,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蠟梅的品質——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蠟梅的“早”和魯迅的“早”兩者的聯系。教師在平日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家鄉的詩詞文化,增加學生的語文學習情趣,使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誦讀學習詩詞教材內容
誦讀詩詞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使學生終身受益。教師可以結合課內詩詞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選擇詩詞教材中相關篇目進行拓展誦讀;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查找本土詩詞文化方面的書籍或資料進行學習。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從教材中選擇誦讀的詩詞內容。通過誦讀增加知識含量,開闊視野。
(三)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校本教材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依據詩詞教材內容開展“詩詞手抄報”、“推薦自己喜歡的詩詞”、“細品詩詞”、“詩詞誦讀”、“請你唱一唱”、“請你畫一畫”、“請你演一演”、“請你填一填”、“自創小詩歌”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多彩的,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聽、說、讀、演、寫等能力得到鍛煉。
校本教材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產物,是校本課程的重要表現形式。揚州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文化風貌的歷史名城。揚州詩詞文化資源豐厚,深入挖掘本地詩詞文化資源開發語文校本教材,有助于學生了解家鄉獨具特色的詩詞文化,也有助于學生傳承家鄉的文化瑰寶。
注釋:
①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2.
②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15.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坦,主編.揚州歷代詩詞(1—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3]胡明,主編.揚州文化概觀[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7.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小學“揚州詩詞”語文校本教材開發研究(x2015029)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