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青 楊木壯
(廣州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基于CDIO理念與模塊教學法的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探討
——以廣州大學地環專業為例
宋小青楊木壯
(廣州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土地資源學是廣州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國土資源方向)專業連接地理學、資源科學專業理論素養與國土管理業務知識體系的橋梁。目前,該專業國土資源相關課程的教學模式對自然地理領域課程依賴較強,無法凸顯國土資源的應用導向。開展土地資源教學改革對明確專業定位、豐富專業建設經驗意義重大。本文在土地資源學教學現狀評價分析的基礎上,引入CDIO理念與模塊教學法,構建教學實踐平臺體系,將土地資源學教學內容整合為三大項目模塊,并將二者耦合,創新性地提出“做中學”原則下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模式。
關鍵詞:CDIO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廣州大學地環專業
1.1地環專業建設現狀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以下簡稱“地環”專業)是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環”專業)于2012年經教育部專業改革調整而來。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在承襲原資環專業“不動產與國土資源管理”方向優勢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增設了國土資源方面的課程,于2013年開始招生,每年招生規模為51人左右。
筆者在2014年全國地球科學課程論壇交流發現,各高校普遍認為,地環專業定位寬泛,建設經驗明顯欠缺,課程體系針對性、實踐性不強[1-4]。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盡管落實了教育部專業定位要求,并且發揚了原資環專業深厚的國土資源基礎,但專業建設仍然存在各大高校面臨的共性問題。
筆者近兩年來的教學觀察表明,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學生并不理解國土資源方向在本專業的深刻內涵,國土資源相關課程的教學模式對自然地理領域課程依賴較強,無法凸顯國土資源的應用導向。因此,積極開展地環專業尤其是相關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1.2土地資源學在地環專業的作用
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旨在培養具有自然地理和資源環境基本理論和知識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立足國土資源管理領域,在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國土資源管理、規劃、調查和測繪等工作的中、高級復合型人才。學生就業主要面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土地評估與規劃機構及與城建、國土、規劃等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和科研教學機構,這一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土資源應用行業現實需求契合。此外,筆者對2006—2010年資環專業(不動產與國土資源管理方向)近500名畢業生就業去向調研發現,71.2%的畢業生從事國土部門公務員、城鄉規劃、土地評估、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等國土資源應用行業相關工作[1]。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培養目標定位還是學生實際就業選擇看,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凸顯了國土資源方向這一特色,這就對國土資源課程體系建立提出了要求。

圖1廣州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 (國土資源方向)課程體系分析圖
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主要課程如圖1所示。從課程作用分析,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自然資源學原理、環境學概論旨在培養學生的地理學、資源科學專業理論素養,土地管理學、地籍管理、土地規劃學、地籍與房產測量、土地與房地產法規、土地與房地產估價、區域與城市規劃、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構建培養學生的國土管理業務知識體系,土地與房產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學、遙感原理與應用旨在培養學生的國土管理信息技術能力,而土地資源學、土地生態學、土地經濟學則是建立地理學、資源科學專業理論素養與國土管理業務知識體系的橋梁。因此,土地資源學在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人才培養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土地資源學教學應當注重將學生已經建立的地理空間觀、系統觀、資源觀落實到土地這一重要載體,建立運用這三觀分析土地資源形成、變化、發展內在機制的能力。其次,土地資源學教學應當注重面向土地資源調查、評價與分析應用需求,培養學生分析人地關系等現實問題的能力。最后,土地資源學、土地生態學、土地經濟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對土地的資源、環境和資產三方面屬性的認識,土地資源學是土地生態學和土地經濟學的知識橋梁。
2.1教材選擇
目前,國內高校土地資源學課程大多采用以下三本教材之一:《土地資源學 (第2版)》(王秋兵主編)、《土地資源學(第5版)》(劉黎明主編)和公共管理基礎系列教材《土地資源學》(劉衛東等編著)。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土地資源學課程選用了《土地資源學》(劉衛東等編著),主要原因是廣州大學地處國家中心城市廣州、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范圍。該區域土地資源緊缺,土地資源價值提升快。廣州大學為市屬高校,應當著重培養學生解決本區域國土資源現實問題的能力。當前,對國土資源現實問題的準確把握,首先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土地資源內涵,掌握土地資源評價的基本理論、方法與實務技術。而《土地資源學》(劉衛東等編著)側重從土地資源評價,分農用地、建設用地、生態用地和土地可持續利用及方法與技術等四部分詳細介紹了土地資源評價理論體系與實務方法。
2.2課時安排
廣州大學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土地資源學計劃48學時,其中“課程導論”2學時,“土地資源形成要素分析”2學時,“土地資源分類與調查”4學時,“土地資源結構分析與區劃”2學時,“土地資源評價”30學時,“土地資源開發與整治”4學時,“課程總結與答疑”2學時,學生試講2學時。
2.3教學方法
土地資源學教學以多媒體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學生試講、課堂討論和案例分析。其中學生試講安排在“土地資源形成要素分析”部分,主要原因是該部分內容與“自然地理學”交叉較多,可以通過試講讓學生主動復習;課堂討論主要安排在“土地資源評價”的生態用地評價部分,主要原因是該部分內容屬于科學前沿探索,存在學術爭論,業務實踐應用較少。課堂討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與活力,碰撞新的思想;案例分析主要安排在土地資源評價的“建設用地評價”部分,主要原因是建設用地是廣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經濟活動最重要的土地資源,也是該地區供需矛盾最突出、價值提升最快、管理最精細的土地資源。通過案例分析,有助于讓學生熟練掌握重點業務實踐技能。
2.4教學評價
筆者于2014至2015學年第2學期在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講授了土地資源學課程,參評學生48人,有效評價38人,評價總結如下。
學生評價。(1)該課程很重要,與國土資源方向專業定位契合,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興趣;(2)課程理論性很強,尤其是“土地資源評價”部分;(3)對全國乃至全球等宏觀層面的土地資源特點分析較多,但是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分析偏少。
教學督導評價。(1)教案設計及課時分配較為合理;(2)授課內容側重土地資源評價及其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業務實踐技能;(3)對土地資源的形成要素、區域土地資源特點分析略顯薄弱,與自然地理學等基礎知識銜接不夠緊密;(4)教學以講授為主,較為單調,對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養不足。
綜上所述,地環專業(國土資源方向)土地資源學教學需要做出以下改革:(1)調整教案設計,凸顯土地資源學在地環專業的作用;(2)改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手段,充分培養學生的獨立實操能力,讓學生更深入地掌握土地資源評價原理與技術;(3)充分運用現有實踐教學資源,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情況,培養學生探究現實問題的能力。
3.1關于CDIO理念與模塊教學法
CDIO理念誕生于工程教育改革領域,現已在高等教育界廣為傳播。該模式強調“做中學”,將項目教育和學習有機整合,實現知行統一。具體地,圍繞產業項目現實需求,通過多學科交叉、綜合,強化人才工程建設,激發學生“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Operate)”項目的能力,實現學生對專業理論基礎與實操技能雙提升的目標[5-6]。
模塊教學法(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通常能夠將教學內容有效整合為彼此有機聯系的相對獨立的教學模塊,凸顯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現場教學、技能實訓等特點[7-8]。因此,將CDIO理念與模塊教學法耦合,能進一步強調人才工程理念與“做中學”的原則。
3.2土地資源學教學實踐平臺體系構建
基于CDIO理念,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必然要求激勵學生自主設計學習和實踐項目,寓教于學,寓學于做。由此,建立土地資源學教學實踐平臺體系,是實現教學改革的關鍵。
課程教學平臺資源一般包括實習基地、學生競賽平臺等。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現有與土地資源學緊密相關的實踐平臺包括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地理科學學院“地學新探索”項目、實習基地及課堂學生試講演練。其中實習基地包括針對土地資源形成要素分析的廣東省羅浮山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基地、針對土地資源調查實踐的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針對土地資源評價實踐的中山華遠國土工程有限公司等19個。按照CDIO理念,構建土地資源學教學實踐平臺體系如圖2所示。

圖2廣州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 (國土資源方向)土地資源學教學實踐平臺體系
3.3基于CDIO理念的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措施
引入CDIO理念,就是要改革當前課堂講授為激勵學生“做中學”為主的教學方式,從而推動教學內容的整合與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學方式改革與教學內容的整合。激勵學生主動凝練感興趣的課程項目是落實CDIO理念,改革教學方式的抓手。當前的土地資源學教學內容可以整合為“土地資源形成要素分析”項目模塊、“土地資源調查”項目模塊和“土地資源評價”項目模塊。首先,通過課堂試講演練、分組討論和教師點評相結合,引導學生熟悉以上三大模塊內容。其次,以廣東省羅浮山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基地為載體,通過野外考察實習,讓學生主動構思有關南亞熱帶土地資源的形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項目。以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實習基地為載體,通過測繪院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以廣州大學城及其周邊村莊為對象,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實踐,讓學生主動構思有關土地資源智能化調查的研究項目。以中山華遠國土工程有限公司實習基地為載體,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土地資源評價業務,讓學生主動構思有關土地適宜性評價、農用地質量評價、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生態用地服務功能評價等方面的研究項目。然后,鼓勵學生細化構思方案、確立研究目標與應用價值,參與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學新探索”項目競賽。再次,充分運用現代IT技術、“3S”技術,將“地學新探索”項目成果集成,形成融南亞熱帶土地資源形成機制、變化過程、智能化調查、定量評價、綜合管理于一體的“挑戰杯”實施方案。最后,根據“挑戰杯”實踐成果,開發南亞熱帶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決策支撐系統,并通過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進行產業化運作。
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是激勵學生實行“做中學”的動力源泉。要改革當前“平時考勤+期末測驗”的考核方式為“3+4”的進階計分模式。具體地,“3”是指在“平時考勤”、課堂試講演練與分組討論環節給予基礎得分,總分值30分;“4”是指根據對“構思”、“設計”、“實施”、“運作”四個環節的完成程度進行進階計分。鑒于這四個環節為由表及里、環環相扣,四個環節的總分值分別為10分、15分、20分、25分。學生可以通過組建團隊完成各個環節,但是只有進入“實施”環節,才可能取得及格成績。
CDIO理念與模塊教學法對于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意義重大。本文以廣州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國土資源方向)為例,探討了CIDO理念及模塊教學法在該專業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得出了以下結論:(1)激勵學生主動凝練感興趣的土地資源學課程項目是落實CDIO理念,改革教學方式的抓手;(2)土地資源學教學內容可以整合為“土地資源形成要素分析”項目模塊、“土地資源調查”項目模塊和“土地資源評價”項目模塊;(3)將土地資源學教學實踐平臺體系與三大項目模塊耦合,并改革教學考核方式,有效地將CIDO理念運用于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對于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宋小青,楊木壯,吳大放,等.基于CDIO理念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綜合改革模式初探——以廣州大學地環專業為例.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14.
[2]楊木壯,林媚珍,謝獻春,等.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優化與評價—以廣州大學資環專業為例.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12.
[3]謝雙玉,劉大均,胡靜,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7):173-180.
[4]鄒家紅,袁開國,劉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
[5]EdwardF.C.,JohanM.,S?ren?.,etal.RethinkingEngineeringEducation:TheCDIOApproach.SpringerVerlag,2007.
[6]黃婭.基于CDIO模式的人文地理學專業教學改革探討.教育教學論壇,2014,39:51-52.
[7]黃雪泉.模塊教學法在養豬生產實驗課中的應用.現代農業科技,2010,5:17-18.
[8]王歡.模塊教學法在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理論界,2013,5:171-173.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粵教高函17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