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愛
摘 ? ?要: 我國的休閑研究起步較晚,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豐富的休閑思想蘊涵,由對休閑辭源的考察可洞悉古人對休閑有獨特而深邃的體悟。回顧中國文學的歷程,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文人小品,其中就出現過大量蘊含休閑因子的文學作品,它們無不體現出中國文化對休閑的理解、體驗和思考。
關鍵詞: 古代 ? ?休閑思想 ? ?傳統文化
“休”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息止也,從人依木。”《爾雅》解釋為:“休,息也。”《易·大有》曰:“順天休命。”鄭注:“美也。”人能在樹蔭下休息,暫時獲得擺脫勞作的自由,也是讓人愉悅的美事。從字義考察“休”,可見出“休”無論作名詞、動詞、形容詞還是副詞,多趨向指人們生命處于一種美好的狀態或有向此狀態轉變的可能。指人類為了基本生存的物質生命活動,也包括精神生命活動,而且偏向指能讓人類個體生命達到一種酣暢淋漓的自由狀態,當然,這種自由是有自我約束、限制的。
從詞源學來看,“休”與“閑”本是兩個詞,它們從產生時起就已經賦予了與人的美好生存狀態相關的內涵。因此,今天將它們連起來使用,如果不脫離其原來的詞源意,則休閑應當指人的符合道德、法度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休閑”一詞在我國古漢語中雖然早已存在,據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結果顯示有216卷共222個與“休閑”匹配,如《毛詩古音考》卷二曹植“吁嗟篇”云:“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閑”,《魏書》卷八十三云:“又自夸文章從姨兄,常景笑而不許,每休閑之際恒閉門讀書”,《東坡全集》卷三十一云:“休閑等一味,妄想生愧靦。”《十五家詞》(卷十八)之清·陸求可《月湄詞》(上)中的《惜分飛(春半)》云:“燕燕鶯鶯,啼向我滿院柳眠花軃,晝夜尋花臥春光,一半休閑過。”但是,把它作為一門學問進行研究,“卻是一件非常晚近的事情,是當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真正走向反省自我,達到人的自律性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文明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選擇”①。
我國的休閑研究起步較晚,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豐富的休閑思想蘊涵,由對休閑辭源的考察即可洞悉古人對休閑有著獨特而深邃的體悟。回顧中國文學的歷程,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文人小品,其中就出現過大量蘊含休閑因子的文學作品,它們無不體現出中國文化對休閑的理解、體驗和思考。
“朝吟風雅頌,暮唱賦比興;秋看魚蟲樂,春觀草木情”。古人如此稱頌《詩經》,就可知道休閑思想在其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小雅·六月》云:“比物四驪,閑之維則。維此六月,既成我服。”②《國風·漢廣》云:“南有喬木,不可休思。”③《國風》中的許多詩篇,便是人們在辛苦的勞作之余從自然世界中探尋樂趣而獲得的休閑。《詩經》除了在歌頌自然、贊美生活的篇章中表達了大量的休閑文化、休閑思想和休閑方式外,尤其值得今人關注的是周朝大夫們認為休閑是治國安邦的重要謀略和準則,據此作為智慧向周王進諫。《大雅·民勞》云:“民亦老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以定我王……以為王休……以近有德……國無有殘。”④直接闡述了休閑對于國家興盛安定、對于百姓的小康之重要。經過兩千多年時光的沉淀,我們仍然可以想象遠古人們的那一份休閑的美好與雅致。
《周易·說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通而成卦……”⑤大意是構成天、地、人的三才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因素。《周易》提出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學說,早就深入中華民族之心,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培育了中華民族看著與天地合一、與自然相和諧的精神,使得國人對自然天地持有極其虔誠的敬愛之心。
孔子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讓人們真切地意識到即便是在物質極其匱乏的環境中,不以貧窮為苦,泰然處之,從而以獲得精神的安寧和平靜為快樂,在短暫的生命中追求無限的生命價值。
《莊子》是體現道家休閑思想的經典之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莊子·齊物論》云:“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⑥言具有大知大言的人心胸廣博,氣度不凡,進退有度,身心從容。《莊子·天地》云:“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⑦《莊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以此退居而閑游,則江海山林之士服。”⑧《莊子·刻意》云:“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⑨《人間世》云:“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⑩莊子提出了“心齋”的重要概念。“心齋”指人的心志專一,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體會,并進一步做到不用心去體會而用氣去感應,達到如此空明的心境,自然便可與道相合。莊子哲學中蘊含追求精神自由的休閑思想。
西漢時期統治者皆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得社會安定,經濟空前繁榮,人們的休閑意識亦隨之產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稱司馬相如“稱病閑居,不慕官爵。”{11}休閑意識已植根于文人的心間。《后漢書·嚴光傳》載:“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12}博學能干的嚴光與皇帝同學且“帝思其賢”而再三請他輔佐其政,嚴光有機遇有能力實現“治國平天下”之所有讀書人的夢想,但是視富貴如浮云的嚴光拒絕了皇帝的聘請而歸隱垂釣。他這種不趨世俗、堅守節操而固守自我真性的超然性情是向莊子休閑思想的徹底回歸。
陶淵明是魏晉隱逸文化的代表人物,其休閑思想體現在《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記》等作品中(第二章將詳述之)。唐宋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興盛的歷史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在這一時期皆呈現出生機蓬勃的發展趨勢,在其基礎上亦形成了燦若星河的休閑文化。唐詩中體現著士大夫們閑適從容、淡泊名利的休閑心境的詩篇比比皆是:“閑中好,盡日松為侶。此趣人不知,輕風度僧語。”“閑中好,塵務不縈心。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閑中好,幽磬度聲遲。卷上論題肇。畫中僧姓支。”{13}詞以應歌的文體特征,決定詞從產生時起便是以享樂文學、休閑文學的面貌出現。唐宋的大量詞論表述了詞體娛賓遣興的休閑文化功能,如歐陽炯《花間集序》云其集目的乃在于“繡幌佳人……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詞,用助妖嬈之態”;“西園英哲……用資羽蓋之歡”;陳世修《陽春集序》云:“公(馮延巳)以金陵盛時,內外無事,朋僚親舊,或當燕集,多運藻思,為樂府新詞,俾歌者倚絲竹而歌之,所以娛賓而遣興者也”;歐陽修《西湖念語》云:“雖美景良辰,固多于高會。而清風明月,幸屬于閑人。……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陣薄伎,聊佐清歡”等。原本便誕生于花間樽前私生活環境之中的詞,以個人娛樂、消遣為主要目的,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文化精英、才智之士在詞中投注了有關休閑的人生智慧,映現了他們熱愛生命、熱愛自然及在逆境中猶能保持泰然心境的休閑精神和休閑情趣,很值得玩味和借鑒。兩宋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尤其宋詞的輝煌成就乃是有目共睹的。宋代詞人們深深體悟到休閑的妙處:“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可見,兩宋休閑詞中便蘊含了現代休閑理念的廣泛內容,我們徜徉于兩宋休閑詞,覺得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應該關愛自己,善待生命,享受休閑的生活。
明清的小說開始描寫人物細膩的內心世界和人們的處世態度,體現多樣嫻雅的生活情趣,而在其他文學樣式中,如筆記、小品文、戲曲等亦時有休閑思想體現。如洪應明《菜根譚》云:“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14}“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15}人的心靈在寧靜的時候,思路就會變得開闊,思想就會變得通透,而且世事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亦能夠了然于心,它們亦如花開花謝、云卷云舒一樣自然。有如此超俗之心境,人自然活得休閑自在。清人張潮《幽夢影》云:“人莫若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于是。”{16}明末清初戲曲理論家李漁是自唐宋以來有意識地從理論層面探討并論述休閑活動的第一人,其代表作《閑情偶寄》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暢銷書。作者在該書卷首《凡例七則·四期三戒》中自述:“風俗之靡,猶于人心之壞,正俗必先正心。近日人情喜讀閑書,畏聽莊論,有心勸世者正告則不足,旁引曲譬則有余。是集也,純以勸懲為心,而又不標勸懲之目,名曰《閑情偶寄》者,慮人目為莊論而避之也。……勸懲之意,絕不明言,或假草木昆蟲之微、或借活命養生之大以寓之者,即所謂正告不足,旁引曲譬則有余也。”{17}李漁的著作文章在當時已經受到某些人的指責,李漁的友人余澹心(懷)在為《閑情偶寄》作序時就說:“而世之腐儒,猶謂李子不為經國之大業,而為破道之小言者。”{18}李漁預先就表白此書雖名為“閑情”,可并不是胡扯淡,也無半點“犯規”行為;表面看說的雖是些戲曲、園林、飲食、男女,可里面所包含的是微言大義,有益“世道人心”。其中,“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分別論述休閑環境、休閑活動和休閑方法等問題,“聲容部”則闡述了女性休閑觀,強調女性的內在美、氣質美、自然美可通過休閑培養。李漁的休閑思想和今天的休閑理論基本一致。
注釋:
①成素梅,著.休閑學研究的內在本質[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0:59.
②程俊英,譯注.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325.
③同上,第16頁.
④同上,第550-552頁.
⑤郭彧,譯注.周易.北京:中華書局,2006.9:403.
⑥王先謙集解;方勇校點《莊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14.
⑦同上,第137頁.
⑧同上,第150頁.
⑨同上,第176頁.
⑩同上,第43頁.
{11}(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卷一百一十七.中華書局,2006.6.
{12}范曄,著.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2763.
{13}段成式,鄭符,張希復.游長安諸寺聯句·永安坊永壽寺·閑中好.北京:中華書局,1960:8925.
{14}[明]洪應明,著.閆盼印,編著.菜根譚.北京:藍天出版社,2006.8:254.
{15}同上,267頁.
{16}張潮,著.幽夢影.明清淸言小品.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324.
{17}李漁,著.李竹君,注釋.閑情偶寄.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9.
{18}同上,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