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征


【摘要】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響。方法 將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及飲食干預,比較兩種護理方法對患者的影響。結果 經過不同方式護理,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促進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老年;冠心病;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老年常見病,因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使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種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1]。目前,我國老年冠心病發病率持續升高,與老齡化社會、飲食習慣及日常生活習慣均有較大的關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本文通過綜合護理干預老年冠心病患者,發現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影響患者的恢復及生活治療,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的觀察對象為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在61~85歲,平均年齡為(68.5±4.3)歲;病程在2~10年,平均病程(5.2±2.7)年;心肌梗死27例,無癥狀心肌缺血20例,心絞痛13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在60~85歲,平均年齡為(68.1±4.6)歲;病程在2~11年,平均病程(5.4±1.9年);心肌梗死24例,無癥狀心肌缺
血21例,心絞痛1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簡單健康指導,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
觀察組:對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及飲食干預。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積極幫助患者解決遇到的困難,向患者及家屬簡單的講解病情,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行為干預: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適度的體育運動如散步,以促進血液循環及身心愉悅,糾正與冠心病相關不良生活習慣如抽煙,指導患者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每天按時早睡早起;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冠心病飲食健康指導,督促患者少食多餐,飲食要清淡,減少膽固醇、甘油三酯的攝入,多食用富含纖維素及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促進腸道蠕動,督促患者戒酒。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生活質量。生活質量于患者出院3月后隨訪進行,將調查問卷分為心理狀態、睡眠與休息、生活自理等12個項目,每個項目正常計1分,4分或以下為差,5~8分為中,9~12分為好[2]。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處理,根據參數類型采用t檢驗或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質量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結 論
冠心病是由冠狀動脈病變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缺氧而產生心肌損傷的心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臨床表現為心力衰竭、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冠心病的發生與年齡、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等均有關系,通過對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干預可更好的預防及治療冠心病[3]。現代研究表明,臨床治療中通過包含心理干預、行為干預、藥物依從性干預等干預措施在內的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促進患者的康復[4]。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來說,服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常合并其他并發癥,患者治療過程中常表現出恐懼及消極的心理,應通過向科學的講解、耐心的溝通、精湛的護理技能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本研究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經過不同方式護理,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可明顯促進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田 婷,趙 晟,趙希哲,等.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進展的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4,03:274-277.
[2] 吳翠玲.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10:1008-1010.
[3] 郭東梅,胡 蓉.冠心病危險因素研究新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04:519-521.
[4] 陸新芬,嚴忠慧.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