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宇
【摘要】目的 探討動態心電圖ST-T改變在更年期女性疾病診斷中的意義。方法 將來我院就診更年期女性(年齡45~60歲)150例分為三個年齡組與150例同年齡段男性作對照行動態心電圖檢測。結果 兩性間動態心電圖ST-T改變有顯著差異性(P<0.01),女性三個年齡組動態心電圖ST-T改變無顯著差異(P>0.05)。結果 更年期女性動態心電圖ST-T改變一般為功能性改變。結論 對心電圖ST-T改變的更年期女性治療應以調節內分泌與自主神經功能為重點。
【關鍵詞】更年期;動態心電圖;ST-T改變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志碼】A
45歲以上的女性心電圖檢查經常會發現ST-T改變,且多主訴有心悸、胸悶等癥狀,就診時常以“冠心病”為疑似診斷,本文通過分析更年期女性動態心電圖檢查中出現ST-T改變的臨床診斷意義,現具體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研究組:150例案例均為45~60歲絕經期前后女性,均伴隨心血管以及自主神經等系統癥狀,分為三個年齡組,45~49歲(52例)、50~54歲(50例)、55~58歲(48例)。對照組:45~60歲男性共150例。全部案例均無高血壓或糖尿病和心絞痛病史。
方法:全部研究對象都攜帶MIC-12H24h動態心電分析儀,記錄時間均為22~24h,計算機內輸入記錄資料人機對話,記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疾病史,相結合后得出動態心電圖結果[1]。判定ST段及T波改變標準是:以等電位線基線為準,ST段J點之后在0.08s處為水平形,或者是下斜形下移程度>0.01mV,持續時間大于1.0min,兩次發作間隔時間超過1.0min;T波呈低平狀,或T波倒置。發現ST-T改變符合標準的患者應用心得安進行試驗。由于條件的限制沒有再進一步行冠脈造影檢查[2]。統計分析結果運用x2檢驗、t檢驗、確切概率法。
結果
ST-T改變與性別的相關性 女性組中檢查出ST-T改變共計34例,占150例的22.6%;男性組發現ST-T改變者只有2例,占150例的1.3%。兩組間ST-T改變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女性組不同年齡ST-T改變率比較:將150位女性按年齡分為三組,ST-T改變率各自為22.9%(12例)、22.3%(13例)和21.3%(9例)。不同年齡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如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臨床癥狀比較
分析更年期女性ST-T改變特征:經觀察發現這些患者出現ST-T改變多在白天活動的時候或是心率較快的時候。患者處在安靜的狀態或是睡覺的時候ST-T結果顯示都是正常的。女性組ST-T有改變的34例患者,平均心率為74次/min,與女性ST-T無改變的116例患者的平均心率75次/min進行比較,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
女性17例心電圖ST-T改變主要表現在Ⅱ、Ⅲ、aVF三個導聯上。進行心得安試驗后ST-T均恢復正常。
討論
更年期綜合征臨床常見癥狀為心慌、頭暈、易躁、胸口憋悶等,患者來醫院就診后檢查心電圖可發現ST-T改變,因此經常被診斷疑似冠心病。這種ST-T改變考慮是由于女性更年期階段的特殊生理狀態造成的,更年期女性絕經后卵巢開始萎縮與老化,雌激素水平下降,這就減弱了對垂體的抑制作用,引起垂體促性腺素升高,而使得甲狀腺素與腎上腺皮質素在體內的水平下降,幾種激素間互相制約與調節的功能弱化,導致內分泌失調,破壞了正常的垂體與下丘腦之間、神經與內分泌之間的關系,大腦皮層抑制一定程度上失去作用,使自主神經功能混亂,因此,在多因素的影響下使患者出現心率失常的癥狀。從心電圖上看,心率增快主要對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復極產生影響,因此,呈現 ST段壓低,T波低平或T波倒置。本組經過心得安試驗的患者ST-T都基本恢復到了正常的水平,證明了該情況是由于機體的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導致的[3]。得出了更年期女性的ST-T發生改變主要受功能性因素的影響,而非真正的冠心病[4]。
由于雌性激素對心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在絕經期前女性冠心病發病率在臨床上少見。但實際工作中,由于更年期的女性心理常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加之其對自身健康非常關注,常以類似冠心病的癥狀前來就診,而心電圖上多可見輕度ST-T段改變,因此易被錯誤診斷為心肌缺血。
根據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特點,有針對性選擇治療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善女性冠心病患者預后。盡管缺乏女性的循證醫學證據,臨床試驗的女性亞組分析和匯總分析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未來應設計主要針對女性的臨床試驗。對于更年期功能性因素所致ST-T改變者治療應該以改善內分泌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重點。
參考文獻
[1] 蘇彬.中青年女性心電圖ST-T異常253例分析[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4,13(1):57.
[2] 劉龍芬,陶長生,朱曉菲.不同性別心電圖ST-T改變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5,14(5):333.
[3] 激素補充治療臨床應用指南(2003年)[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286-287.
[4] 李博宇,華琦.絕經期前、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點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