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清寶++張秀芹
【中圖分類號】R26 【文獻標志碼】A
在臨床上,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是頭痛、頭暈、眼花、頸項部不適等。為了使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筆者嘗試采用針推綜合療法治療此類患者,且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將已經確診的120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都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年齡19~73歲,病程2個月~22年。按照隨機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每組60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一組是針推組,一組是針刺組。兩組患者在各方面都沒有顯著差異性,可以進行比較。
方法
針推組的治療方法:①牽引:讓患者采用坐位體位,將牽引力控制為10~25Kg,由輕到重逐漸增加,10min一次,連續牽引三次,每天進行一次,每十次作為一個療程,每療程的時間間隔為3d。②針刺:取穴:天柱、C2-4夾脊穴、百會、玉枕。配穴:若患者氣血虧虛,則選足三里、三陰交;若患者痰濁上擾,則選豐隆、陰陵泉;若患者肝陰虛陽亢,則選太溪、太沖。頸部諸穴平補平瀉,C2-4夾脊穴電針,配穴補虛瀉實,留針30min,每天進行一次,每十次作為一個療程,每療程的時間間隔為3d~5d。③推拿:讓患者采用坐位體位,醫生站在患者身后,采用相關手法放松頸椎棘突兩側的肌肉,之后針對棘突偏歪的情況,采用頸椎定點旋轉復位法。特別是頸2棘突旋轉移位者或者頸椎正側位片示鉤椎關節不對稱者,每三天推拿一次。
單純針刺組的治療方法:針刺方法和針推綜合組一樣,每十次作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 若患者的癥狀體征全都消失了,且沒有出現復發情況,則視為痊愈。若患者的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勞累后有一點不適感,則視為治療顯效。若患者的癥狀體征僅有所改善,則視為治療好轉。若患者的癥狀體征沒有任何變化,則視為治療無效。
結果
具體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兩組治療效果情況
x2=15.6,P<0.01說明兩組治療結果有顯著差異。
表2兩組患者的隨訪結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針推組復發率遠小于單純針刺組。
討論
在臨床上,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有頭痛、頭暈、眼花、頸項部不適等。椎動脈多發于鎖骨下動脈,主要分為四段,即頸段、椎骨段、枕段、顱內段,其中枕段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的主要節段,占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病因的70%,C1椎橫突長、力臂大,是應力集中和交會的地方,此外,C1還是應力傳導的轉折點、過渡地段,因此容易受傷。C2棘突長、有分叉,分叉長短不一樣,是頸部屈伸活動的杠桿臂,所處位置是動和不動的交叉地方,環樞關節主要負責頸椎的旋轉,關節囊大且肥厚,關節面平坦,沒有椎間盤,活動的幅度大,在誘因的作用下容易造成雙側翼狀韌帶、枕下肌群張力失去平衡,造成環樞關節側方位置發生轉移。椎動脈受到直接的壓迫或者刺激,對大腦供血造成直接影響,進而導致頭痛、頭暈癥狀的出現;而對頸上交感神經節造成影響,使得惡心、嘔吐等癥狀出現。C1-2的這些特點是容易造成頸椎病的解剖學基礎。
實踐證明,張口正側位片是觀察環樞關節的必需。在本組研究中,出現側齒間隙、環樞間隙不對稱有96位患者,出現棘突線間斷、鉤椎關節不對稱有102位患者,出現生理屈度變直或者后突有54位患者。故要想徹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就要將環枕、環樞關節之錯位糾正過來。臨床實踐表明對頸椎病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就是牽引療法,而采用牽引療法對頸椎錯位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將牽引力控制在10~25kg,逐漸增加牽引力度,牽引角度向前15~30°。牽引可以將關節間隙擴大起來,使肌肉的緊張度得以松懈,促進錯位的關節得以自動歸位,與此同時有助于采用關節手法復位,定點旋轉復位法,手法輕巧安全可靠。而采用針灸推拿法可以起到活血通絡、松解粘連的效果,使錯位得以復位,使椎動脈受壓得以解除,進而使椎動脈型頸椎病得以根除。如果聯合使用針刺、牽引、推拿三種方法可以使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其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復發率低。在本研究中,對針推組患者采用針推綜合治療法,對針刺組患者僅僅使用針刺法,研究結果顯示針推組的治療效果遠遠優于單純針刺組,且復發率較單純針刺組低,故采用針推綜合治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可行的,且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