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霞++王朝霞
【摘要】目的 了解腫瘤科護士發生針刺傷的現狀,為開展規范的防范措施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采用便利抽樣法對我院腫瘤科56名臨床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85.71%腫瘤科護士發生過針刺傷。發生針刺傷的原因為操作不慎(58.33%)、處理廢物(41.67%)。護齡、學歷、護士長管理理念會影響針刺傷的發生及正確處理。結論 腫瘤科護士發生針刺傷的機率較高,應開展專業性防范措施的培訓,并加強職業防護的管理,減少針刺傷對護士的危害。
【關鍵詞】護士;針刺傷;標準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針刺傷是指在醫院內所有的醫療銳器致皮膚破裂的意外皮膚性外部損傷,針刺傷會使人體局部出血,同時針刺上沾有的病原體污染通過血液循環接種到人體體內,是最易于引發人體血源性傳染疾病的傳播途徑之一。護士是發生針刺傷的高危人群。腫瘤科護士是護士中的特殊群體,長期接觸惡性腫瘤患者,并暴露在化療藥物的配置環境中,身心壓力較大,因次調查腫瘤科護士發生針刺傷的原因及處理措施,具有較強現實意義。
對象與方法
對象:2012年12月~2013年1月采用便利抽樣法對我院腫瘤科56名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男2人、女54人;年齡23~49歲,平均32.03±0.87歲;工作年限均≥2年;職稱:初級31人,中級20人,高級3人。
方法:
調查工具:自行設計針刺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資料,引起針刺傷的原因,發生場所,采取的處理措施。
調查方法:由研究者發放問卷,講解填表說明,問卷當場回收。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8%。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2.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腫瘤科護士發生針刺傷的現狀:56名調查對象,有48人發生過針刺傷,發生率為85.71%,導致針刺傷的原因為操作不慎(58.33%)、處理廢物(41.67%),見表1。
表1 腫瘤科護士針刺傷發生及處理現狀
針刺傷的處理措施:
表2針刺傷發生后的處理措施
針刺傷發生的影響因素:
表3影響針刺傷發生的因素(P值)
討論
針刺傷是一種皮膚性外部損傷,通過針刺沾有的病原體傳染至人體體內,是最危險的傳染途徑之一,在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中,針刺傷對醫護人員的威脅很大,是醫護人員最為常見的一種職業傷害。美國CDC對針刺傷做出了研究,研究中得出,如果醫護人員被針刺傷所傷害,僅需要0.004ml的血液便能夠讓醫護人員感染乙肝病毒。
本研究發現,腫瘤科護士針刺傷發生率高。發生針刺傷的原因主要是操作過程中的不謹慎,以及處理廢物時被刺傷。腫瘤科護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因獨特的工作環境及服務對象常暴露于各種危險之中。面對的患者要承受惡性腫瘤的折磨,并長期接觸抗癌藥物,抗癌藥物中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會使患者出現毒性反應,對護理人員而言,在長期接觸抗癌藥物的同時,身體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也是護理人員職業危險的一種。護理人員的毒性反應通常為WBC降低、血液中的成分低下,還會出現口腔潰瘍、大量脫發等情況,長遠來看,抗癌藥物的毒性反應還可致癌,甚至還會導致孕期護理人員的流產。因此腫瘤專業護士常處于巨大的身心壓力下,減少或杜絕針刺傷的發生,能促進腫瘤科護士的心身健康。針刺傷發生后,護士能正確采取規范處理措施的僅為16.67%。因此要建立起規范的針刺傷防護體系:加強培訓與指導,醫院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職業暴露危險,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意識的培訓,深入學習《醫療廢物管理辦法》,提高對職業危險性傷害途徑、危險性的認知,醫療機構需要對醫護人員的防護做好保護措施,比如,醫療器械的無菌處理、醫院感染知識的宣傳,制定消毒管理制度,規范醫護人員的操作程序。對工作經驗少的護理人員,需要在崗前進行特殊培訓,加強對針刺傷的認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工作中自覺做好防護工作。醫療機構需要保障護理人員工作環境的健康,將消毒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改善工作環境,合理配置人員,加強安全設施的配備,例如,可以改善水龍頭設施,將開關式水龍頭換成感應式水龍頭。醫護人員需要配備足夠的安全防護用品,在接觸有毒物品或刺激性物品時,著安全工作服、佩戴口罩、帽子、橡膠手套等。我國針對針刺傷的防護用品相對國外較少,防護用品對于醫護人員的安全性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顯示,如果醫護人員佩戴安全橡膠手套,即使被沾有病原體污染的鋼針刺破手套,沾血量也會減少一半以上,這證明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佩戴安全手套十分重要。針刺傷后,應立即采取正確有效的處理措施。
本研究發現,護士的工作年限和學歷會影響針刺傷的發生率及發生后能否采取正確處理措施。這表明應加強低學歷及缺少工作經驗臨床護士的職業安全培訓及防護。
參考文獻
[1] 李靜.護士針刺傷危險因素分析及防護[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5):401-402.
[2] 李紅梅,李文濤.減少護理工作中的意外針刺傷[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6,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