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慶鳳
【摘要】目的 探討關于骨盆骨折患者的綜合護理體會。方法 對100例骨盆骨折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結果 10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無一例發生護理并發癥。結論 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生理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做好恰當的護理工作,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骨盆骨折;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在臨床上,骨盆骨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折,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創傷,會造成多種并發癥。如果對此類患者沒有采取恰當的護理措施,則造成傷殘的幾率會很高。故要想使骨盆骨折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就要對此類患者進行恰當的護理。為此,本院對本院收治的100名骨盆骨折患者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護理,且取得了不錯的護理效果,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100例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齡18~60歲,車禍傷28例,砸傷20例,高處跌落26例,機械碰撞10例,壓砸傷12例,其他4例。
護理方法
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觀察:骨盆骨折后在斷端部位會出現大量滲血,極易引起休克,所以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的觀察,要觀察患者有沒有出現其他并發癥和復合傷,要積極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抗休克治療。同時,要對患者每小時的尿量和皮膚顏色等體征進行嚴密的觀察,觀察患者有沒有骶叢神經的損傷。如果患者出現骶叢神經損傷,一般情況下會采取早期整復脫位,對患者進行肌肉關節功能鍛煉,采取按摩理療、藥物治療等方法。
心理護理:骨盆骨折為意外傷,常常突然發生且情況嚴重,常常會影響患者以后的生活,特別是女性,害怕影響以后的生育能力,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恰當的心理疏導,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建立治療信心,并取得治療上的配合。
牽引外固定的護理:對于單純性恥骨聯合分離較輕者,可以采用骨盆兜懸吊加以固定,為了預防壓瘡,一定要使吊帶保持平衡,要使吊帶距離床面大約5cm。對于下肢牽引者,一般情況下,要同一時間牽引患者的兩個下肢,讓兩個下肢向外展開30°,在此過程中,一定不可以僅僅牽引一邊,否則會造成骨盆傾斜,容易出現下肢內收畸形,會對牽引者日后的走路功能造成影響。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一定要對患者的病情、治療等情況加以注意和掌握,要放直患者的下肢,要擺正患者的骨盆,要使脊柱與骨盆保持垂直狀態,要對患者的體位隨時留意,要對患者牽引的重量、肢體外展角度等情況進行密切的注意,一旦發現不正常的地方,一定要馬上加以糾正。
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
1.骶尾部壓瘡:為了預防骶尾部壓瘡,要經常檢查皮膚有沒有受壓情況。大小便后要用溫水擦洗,教會患者及家屬護理方法,增強他們對預防知識的認識。對于骨盆骨折行股骨踝牽引的患者,要鼓勵其進行健側下至屈髖運動。如果患者沒有疼痛感,則可以將患者的臀部抬高,使臀部和床面保持一定的距離,并對患者的臀部進行適當的按摩[1,2]。
2.尿路感染:為了預防尿路感染,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每天更換內衣褲,減少感染的發生率;采用密閉式留置導尿;每日用0.5%碘伏溶液消毒尿道口1~2次,保持尿袋低于尿道,避免尿液倒流,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的飲水量需要保持在2000~3000ml。并注意觀察患者的尿量、尿液顏色等,定期做尿檢和尿細菌培養檢查,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當盡早拔除尿管。
3.肺部感染:為了預防肺部感染的發生,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加強指導,指導他們有效咳嗽、有效咳出痰液,指導患者正確深呼吸,并協助患者叩背,適時給予患者霧化吸入。應當建議患者采取側臥位的體位。
4.深股靜脈血栓及栓塞性疼痛:為了預防深股靜脈血栓及栓塞性疼痛,護理人員應當將患肢抬高,以便靜脈回流,要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及足趾的背伸跖屈運動。
康復護理
為了使關節保持穩定,為了避免出現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情況,護理人員就要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指導,要指導患者定期做好下肢肌肉收縮和關節屈伸運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功能鍛煉的強度要視各患者具體情況而定。此外,護理人員要耐心地給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使患者積極配合康復護理。
效果判定方法
若患者感到無痛,步態正常,X線測量骨折塊分離最大距離小于4mm,則視為效果優。若患者感到輕微的疼痛,步態正常,X線測定骨折塊分離最大距離為4~10mm,則視為效果良。
結果
90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優,10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良,10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無一例發生護理并發癥。
小結
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生理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做好恰當的護理工作,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Malta J M.Operative treatment of ace 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the iljolinguinal apporach[J].Cline Orthop,1994,305,10-9.
[2] 徐曉燕,古淑琴.骨盆骨折早期合并癥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骨傷,2001,14(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