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梅
【摘要】目的 探討頸椎骨折患者術前術后的護理體會。方法 對65例頸椎骨折的患者進行術前訓練,心理護理及呼吸功能的訓練。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神經系統的改善情況及康復護理等。結果 6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無護理并發癥。結論 根據不同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給予恰當的護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頸椎骨折;脊髓損傷;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頸椎骨折是一種嚴重的創傷性損傷,臨床上常見且有合并脊髓損傷。傷情比較嚴重且復雜,往往給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創傷,甚至終身殘疾。使患者失去全部或部分的生活治理能力,并發癥較多,因此護理工作顯得格外重要。
臨床資料
現選取我院2010年~2013年收治的頸椎骨折患者65例,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齡在24~62歲。其中伴脊髓損傷的患者20例。車禍傷53例,高處摔傷的12例。
臨床表現
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局部癥狀和神經系統癥狀,其中以頸部疼痛最為常見。頸部僵硬,頸部軟弱無力以及頸脊髓壓迫癥狀表現為:四肢可有麻木無力,疼痛和痛覺過敏,甚至四肢癱瘓。
護理
心理護理:護士應多巡視病房,用親切的語言和善的面容多與患者交談,給予安慰和必要的病情解釋,疼痛時給予鎮痛處理。穩定其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體位的護理:入院后取平臥位,臥氣墊床,頸部制動,予頸托固定,選擇頸托大小松緊要適宜,達到既能控制頸部活動,又感到比較舒適為宜。翻身跟換體位時采用軸線滾動式翻身法,保持患者頭頸軀干在同一水平線。枕與肩同高。術后6h頭部墊軟枕,高度以一拳為宜。
飲食護理: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和高纖維素的食物,但食物種類需依據患者是否有腹脹而定,可從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軟食,普食。
食管氣管推移訓練:頸椎前路手術者,術前3~5d指導并協助患者行食管氣管推移訓練,囑患者用自己的2~4指在頸外皮下插入右側胸鎖乳突肌內側緣的內臟鞘和血管神經鞘持續地向另一側推移,開始訓練時3次/d,每次持續10~20min,間隔2~3h,逐漸增加到4次/d,每次30~60min,一直訓練到食管氣管牽過中線。訓練的目的是使患者適應在手術時食管氣管的牽拉,更好的暴露頸椎手術視野,方便手術操作[1]。減少術中出血及手術風險。
呼吸功能的訓練: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的訓練,增加肺活量,減少氣管和肺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深呼吸的練習:吸氣時雙肩放松,氣體由鼻吸入,然后屏住呼吸2~3s,呼氣時用口慢慢呼出[2]。
排尿排便的訓練:訓練患者床上排尿排便,對因脊髓損傷發生尿潴留的患者需長期留置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統感染與結石。每日用0.5%碘伏溶液的消毒尿道口1~2次,保持尿袋低于尿道,避免尿液倒流,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2000~3000ml。并注意觀察尿量、顏色等,定期做尿檢和尿細菌培養檢查。定時夾閉尿管,2~3h放尿一次。患者長期臥床,腸蠕動減慢,加上脊髓損傷會出現腸功能的紊亂,鼓勵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能有效的增加腸蠕動,防治腸麻痹和腸梗阻的發生,必要時使用緩瀉劑。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傷口引流護理:術后立即給予心電監護,氧氣吸入3L/min如果血氧飽和度低于90%,表示嚴重缺氧,立即匯報醫生,分析缺氧原因,給予相應處理。脊髓損傷可導致呼吸肌麻痹,膈肌麻痹,術后喉頭水腫,切口內血腫形成等均可導致呼吸困難。頸椎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外接引流袋或負壓引流裝置持續引流2~3d,以防傷口積血。要觀察引流管是否扭曲受壓,松動滑脫,保持引流通暢。每日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引流量一般是80~200ml。如果每小時引流量大于100ml表示傷口有出血,立即匯報醫生給予處理。引流液早期是陳舊性血液,24h后是血清樣液體。如果引流液色樣鮮紅或量增多應及時匯報醫生,可能為手術傷口術野出血。立即給予止血處理,必要時拆開縫線探查。如果引流液是血清樣液體,每日量達到500~600ml,出現低顱壓癥狀如:頭昏頭痛,抬高頭部時頭痛加重應考慮腦脊液漏,匯報醫生,取頭低足高位,盡早拔除引流管以閉合傷口。及時更換敷料加強抗生素的使用,預防感染。
并發癥的預防:①高熱護理:體溫高時應及時給予降溫,保持體溫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圍內。可采用藥物及物理降溫兩種方法。對中樞性高熱采用物理降溫可以緩解,如酒精擦浴、冰水灌腸、冰水洗胃或,空調室;胸部聽診及床旁胸片確定肺部感染,查尿常規確診泌尿系感染。②警惕窒息:頸部手術需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操作會牽拉食管氣管,術后出現水腫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術后床頭柜上備氣管切開包,拆線包,吸引裝置及搶救器材[3]。頸前路手術后出現呼吸困難伴有頸部增粗,多因頸深部血腫壓迫氣管造成,立即配合醫生在床旁拆開縫線放出積血。頸后路手術后出現呼吸困難,多因局部血腫壓迫或水腫反應造成。應立即準備氣管插管和氧氣裝置。一般術后24h內是血腫形成期,術后48h為水腫高峰期。③壓瘡的預防: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導致感覺運動障礙,不能自己翻身,易導致壓瘡。護士應協助并指導患者收復抬臀功能鍛煉4~5次/d,5~10min/次。保持床單元清潔干燥,臥氣墊床,每2h協助翻身一次,避免局部組織受壓過久。增加營養,改善機體代謝。④墜積性肺炎的預防:按時翻身拍背,協助排痰,鍛煉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如果痰稠不易咳出時可用祛痰藥或霧化吸入。
觀察脊髓神經功能恢復的情況:觀察軀干及四肢的感覺運動情況及肌力和大小便的情況。多數患者手術后,術前的壓迫癥狀有所改善,如果出現聲音嘶啞說話不清楚,為喉返神經損傷;如果出現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為喉上神經損傷;對脊癱患者記錄脊癱平面。
康復訓練:為了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早期給予四肢肌肉按摩和關節的主動或被動活動,肌肉按摩5~6次/d,20~30min/次。上肢行握拳,手指伸屈,腕關節屈伸旋轉活動。下肢行股四頭肌的收縮舒張,屈膝,屈髖,踝關節背伸跖屈,足趾的伸屈活動,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恢復期在床上訓練的基礎上逐漸進行離床活動。如練習上下輪椅,站立訓練,行走訓練等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對不全癱、全癱患者還應訓練定期排便、排尿,以期盡早拔除導尿管控制排尿。患者肢體的恢復必須通過自主鍛煉才能獲得,任何治療者無法代替自主鍛煉。
總結
經施行上述系統護理,本組65例中,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肢體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無護理并發癥,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也增強了患者后期繼續康復的信心。術后3~4周,患者病情穩定,無并發癥,即可出院,囑其定期復查 X片,了解植骨塊融合情況;出院后不能中斷康復訓練,護士應給患者制定好康復計劃。還可適當進行物理治療;多食高營養、高鈣食物,促進骨質生長,增強體質。
參考文獻
[1] 韋燕飛.頸椎骨折脫位前路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4b).
[2] 戴璐.頸椎骨折并高位截癱患者的護理[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05).
[3] 周金亮,郝建安,羅潔等.小兒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的預防和處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