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琴
【摘要】目的 探討手術患者低體溫的發生比例及采取護理措施后的低體溫發生率。方法 將200例全麻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各100例,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護士有意識的增加綜合保溫措施。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半小時低體溫發生率差異,干預組發生率明顯降低(P<0.01)。結論 綜合保溫措施能顯著改善手術患者術后低體溫的發生率。
【關鍵詞】手術患者;低體溫;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現代手術室將患者做為護理的中心,秉承著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聚焦患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方面的需求。在做手術的過程中,若是該患者發生低體溫造成的危害引起廣泛的重視。[1]我們觀察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半小時體溫變化,分析手術患者體溫下降的原因及綜合體溫措施的療效,以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術后康復。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腹部手術的實驗對象總共為200例。其中選擇女性患者為108例,男性患者為92例,全部在相同的手術間完成手術,手術期間,室溫在22~24℃之間,濕度控制在55%左右。
方法:一般選擇2h以上的擇期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分別記錄手術前和手術后半小時的體溫測量值,體溫測量為直腸溫度。
結果
兩組患者比較結果詳見表1。
注:與干預組比較P<0.01。
討論
患者在手術前一直到手術結束以后的半小時內,體溫均會出現明顯的降低,依據熱量丟失的方式不同,主要分為輻射、傳導、對流、蒸發,分析具體原因如下:
環境體溫低,室溫22~24℃,皮膚和呼吸道散熱明顯增加,患者體溫易下降,下降幅度與手術時間長短,患者體表溫度大小及體重有關。手術室內使用層流通氣設備,使對流散熱由正常的12%上升到61%。[2]
全麻藥有抑制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此種情況下如使用肌松藥,使熱量產生減少,致使體溫降低。[2]
術中輸入大量冷的液體,特別是輸入4℃的冷藏庫血,可使體溫下降0.5~1℃,輸血量越大,體溫下降的越明顯。大量沒有被加溫的腹腔沖洗液也會把體熱帶走。[2]
老年患者體溫調節功能開始變差,皮膚的血管進行收縮的反應能力出現降低的情況,心血管所具備的儲備功能也開始下降,對外界和自身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差,很容易出現低體溫的現象。[3]
對策
采取綜合保溫措施,在手術患者進入手術間以前的30min內,首先將手術間的溫度調控到22~24℃之間,濕度維持在55%左右。依據年齡的不同適當的進行調整,如嬰兒、小兒、老人手術時,適當調高室內的溫度。
術中所輸液體及腹腔沖洗液的加溫,輸入液體可加溫到36~37℃,但注意有些藥物不能加溫,如青霉素,維生素等。腹腔沖洗液加溫至37℃使用。[4]
使用保暖設備,如熱水袋、壓力加溫蓋被、電熱毯、變溫水床等,注意掌握好溫度,不可過高、過低,避免燙傷患者。
麻醉機呼吸回路安裝氣體加溫器,通過呼吸蒸發器對吸入的氧氣進行加熱, 同時應該做好預防呼吸道散熱的措施,維持呼吸道內的溫度和濕度的平衡,避免手術患者發生低體溫的可能性。[5]
小結
術中低體溫是手術常見的并發癥,早發現、早處理、早預防是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職責,應該采取綜合性的保溫措施,提供患者一個溫暖且舒適的住院環境,做好預防防手術患者在術中發生低體溫的情況出現,幫助患者順利的通過手術期,更好的提高手術護理的質量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朱丹,周力.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郭曲練,姚曲龍.臨床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 莊心良.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4] 宋曉園.循證護理在預防術中低體溫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
2009,23(9B):2415-2416.
[5] 張穎.預防手術中低體溫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
(6A):14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