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榮
【摘要】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PCI)患者焦慮狀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冠心病準備行PCI治療的患者14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4例。對照組圍手術期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圍手術期采用優質護理。觀察兩組患者介入手術治療率、術后并發癥、護理滿意度及焦慮狀態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7.33對86.67,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6.85%對23.08%,P<0.05),住院期間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HAM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10.68±4.69對16.44±6.47,P<0.05)。結論 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緩解介入治療患者焦慮心理,提高其手術治療信心,減少并發癥。
【關鍵詞】冠心??;介入治療;優質護理;焦慮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俏覈畛R姷男难芗膊?,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與健康,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及冠狀動脈造影是當前檢查治療冠心病檢查的主要手段。近年來,隨著再血管化治療和冠心病二級預防的推廣,冠心病患者預后得到顯著改善。然而,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介入治療可使相當多的患者心生焦慮、恐懼。而焦慮與恐懼可導致患者產生不同的并發癥,嚴重者甚至產生危機患者生命的心臟事件。優質護理是當前較新的一種護理模式,可通過改變或者影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降低或者消除導致引起患者痛苦的各類緊張因素和情緒以及異常行為.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本研究旨在探討優質護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焦慮狀況的影響。
資料和方法
一般資料:選取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148例,根據數字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4例。對照組男42例,女32例,年齡36~79歲,平均(59.07±12.21)歲;典型心前區疼痛67例,上腹部疼痛7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52例,冠心病史34例,糖尿病史19例。觀察組男44例,女30例,年齡33~78歲,平均(57.81±13.1)歲;典型的心前區疼痛69例,上腹部疼痛5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54例,冠心病史28例,糖尿病史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既往病史等一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方法:
對入院需要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所有患者行常規護理,入院后護理人員向其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入院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等內容。
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患者入院時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心理干預和介入知識宣教,使患者對于即將開始的檢查和治療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優質護理具體方法:
入院時:與患者進行認真你的溝通,掌握其家庭情況、文化程度、心理特征、對疾病認知情況,并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對其進行調查,以全面掌握患者的情況,并根據病情快速做好相關人院常規檢查,指導患者留取各項標本。正確使用藥物,注意用藥后的觀察。飲食宜清淡、低鹽低脂,并嚴格限制入水量等。
手術前:介入手術的介紹,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及冠狀動脈造影治療術的相關知識,使其真正了解手術治療的目的、方法、必要性和安全性。在向患者介紹時,護理人員要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以及副語言,促使患者講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對患者及家屬存在的疑問及時解答,同時認真觀察患者及家屬的反應,并按照其反應判斷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進一步細致講解,根據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對患者開展針對性干預。講解術后配合事項:護理人員術前要讓患者明白術后臥位,平展、制動穿刺側肢體,以及拔管的時間等注意事項,同時還要讓患者明白導致穿刺點壓迫的時間與因素。加強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指導。告知患者術后要盡量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過度用力、劇烈咳嗽等。對于精神緊張,焦慮嚴重,心理干預效果欠佳的患者,按醫囑給予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
手術中:術中護士按照護理計劃給患者播放舒緩的音樂,同時在手術床旁做心理疏導,觀察監護儀,記錄生命體征的變化,快速給患者準備兩路輸液,備好搶救藥物,隨時供給醫生所需導管,手術結束治療護士護送患者回病房與病房護士交接病情、用藥情況、傷口等。
住院期間:協助生活護理,確?;颊咝那槭鏁常叱渥?。囑患者繼續服用藥物,讓患者明白介入治療后繼續使用藥物治療的必要性與長期性,且不可自行隨意改變藥物劑量或停止服用藥物。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入院后的介入治療成功率、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出院時焦慮狀況的差異。
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判斷標準: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血腫及穿刺點出血,迷走神經反射。
焦慮狀況的評估: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進行評定。評分由兩名經過訓練的評定員完成。評定以觀察與交談兩種方式進行,待觀察與交談完成后,再由兩名評定員獨立評分。填寫有困難者由研究者幫助填寫。按照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分別于入組時和出院前2次評定。計分方法采用國際統一計分方法。HAMA表包括14個條目,采用5級(0~4分)評分法:嚴重焦慮,得分≥29分;明顯焦慮,得分≥21分;中度焦慮,得分≥14分;輕度焦慮,得分≥7分;患者沒有焦慮癥狀,≤6分。
患者出院前通過調查問卷對所有患者展開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了解相關知識的程度、護理滿意度等兩方面的內容。護理工作滿意度包括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三種情況。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介入手術治療率:觀察組患者2例因過度緊張焦慮未行介入手術,介入治療率97、33%,而對照組10例因過度緊張焦慮未行介入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率86.67%,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穿刺部位疼痛3例,穿刺部位血腫及穿刺點出血1例,迷走神經反射1例,總并發癥發生幾率6.85%,對照組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穿刺部位疼痛8例,穿刺部位血腫及穿刺點出血4例,迷走神經反射3例,總并發癥發生幾率23.08%,兩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住院期間,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兩組患者焦慮狀況的比較:所有患者HAMA總體得分為(18.99±6.97)分,焦慮總體發生率76.0%。經優質護理后觀察組患者HAMA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改善(10.68±4.69對16.44±6.47,P<0.05)見表3。
討論
冠心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與健康。研究發現,長期患病的心臟病住院患者,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發生率高達27% 左右[1]。冠狀動脈介入術已成為冠心病的重要治療手段,由于冠脈介入術風險高、費用貴、手術后并發癥的存在,冠心病患者在手術前后普遍存在著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臨床療效和遠期預后。人們對未知事物先天性的防范和恐懼,致使患者在面對未知的侵入性手術時,總是不自禁產生內心的抵制與恐懼。本研究中,患者總體焦慮發生率為76%,較文獻報道高,這可能與入選患者對即將進行的介入檢查存在恐懼心理有關。這種焦慮和恐懼的情緒,通過恰當的護理措施可以減輕或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和焦慮情緒[2]。
作為全新的護理方式,優質護理主要按照疾病的發生、發展制定出符合患者自身疾病特征的護理計劃,并于患者入院后行系統性的護理評估,并制定住院期間針對性護理模式及計劃。并且將制定好的護理模式及計劃告知患者,讓患者明白自己置身于詳盡的護理計劃之中,從而緩解內心壓力,積極主動參與到護理計劃中來。
1959年漢密爾頓按照自己的研究成果編制出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該量表是是精神病治療過程中最常使用的量表之一。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由14個反映焦慮癥狀項目組成,主要涉及的精神性與軀體兩方面的焦慮。HAMA總分能夠充分反映患者的焦慮程度,并可以評估抑郁和焦慮障礙患者抑郁、焦慮的嚴重程度,以及心理干預、藥物治療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優質護理干預是必要的,與對照組相比,通過優質護理,接受介入檢查和治療的患者焦慮緊張情緒得到改善,HAMA評分下降。
對于將要進行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及冠狀動脈造影治療術等治療的患者,行術前優質護理干預不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而且可有效調節患者的心理,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3]。按照當前冠心病理論,過度激活交感神經是發生不良心臟事件的原因[4]。本研究顯示,在常規護理的干預下,冠心病患者介入術成功率達到86.67%,而優質護理干預下的介入術成功率達到97.33%,充分說明優質護理能夠使患者有效配合手術,消除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術后疼痛、穿刺部位血腫,迷走神經反射等介入術后并發癥觀察組患者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說明圍手術期優質護理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加快患者術后痊愈,防止各類不良事件的出現。同時,患者住院期間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提高,說明優質護理能夠提供包括心理、飲食等諸多方面的護理干預,有利于醫患雙方共同合作,保證臨床治療的順利開展。
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手段,介入術前行優質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緩解介入治療患者焦慮心理,提高其手術治療信心,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優質護理對患者遠期心血管事件有何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隨訪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璐,鐘萍,金靜.血管性抑郁與冠心病的關系[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12(1):136-139.
[2] 蔡玉鳴,王小梅.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9):50-51.
[3] 黃俊瑋,談卉.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1,8(9):78-79.
[4] 陸再英,鐘南山等.內科學(第7 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