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趙赤
【摘要】目的 探討中藥三七化學成分,分析藥理作用。方法 通過查閱網絡資源途徑查找關于中藥三七的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實踐整理、分析和歸納。結果 中藥三七中包括黃酮類、止血活性成分、三七多糖、皂苷、揮發油等多種有效成分,對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等多種系統都具有良好的藥理作用。結論 中藥三七的用藥適應癥非常廣泛,藥用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研究。
【關鍵詞】中藥;三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志碼】A
中藥三七性溫和,味苷微苦,具有消腫止痛、化瘀止血等諸多功效,在臨床多種疾病治療中都有廣泛應用,比如跌撲腫痛、外傷出血、崩漏、便血、吐血、咯血等癥[1]。經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研究表明,中藥三七中包括黃酮類、止血活性成分、三七多糖、皂苷、揮發油等多種有效成分,對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等多種系統都具有良好的藥理作用[2]。筆者整理、歸納相關資料,現將相關報道進行如下分析、報道。
三七的化學成分
黃酮類成分:根據相關文獻報道,在三七絨根中具有山奈酚-3-0-半乳糖-0-葡萄糖(三七黃酮苷)、三七黃酮B、榭皮素等少量黃酮類成分。
止血活性成分:中藥三七中具有三七素這種有效的止血活性成分,三七素可加快凝血過程,提高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擴張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大大降低,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據相關學者實驗報道,三七用于止血的優點在于止血快速,且藥物用量較小,但是其缺點在于穩定性較差,經過高溫蒸燙后極易受到破壞。
三七多糖成分:經過相關學者的研究報道,在三七根中可分離出三七多糖A這種成分,有利于調節患者的全身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對于腫痛的治療效果較好。
皂苷成分: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皂昔,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已經從中藥三七的不同部位中分離出20~30種單體皂昔成分,并計算得出三七中有12%成分均為皂昔。
揮發油成分:揮發油也是三七中的一種有效成分,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目前臨床分離三七揮發總油已經鑒定得出酮、烷烴、苯取代物、脂肪酸醋類、倍半菇等30多種化合物。其具有抗菌、抗炎、祛風化痰、發汗解表、止咳平喘、等諸多功效。
其他成分:三七中有抗菌蛋白、聚炔醇類成分、瑙醇成分、生物堿、蛋白質、脂肪油、氨基酸等諸多成分。
三七的藥理作用分析
中樞神經系統藥理作用:三七人參皂昔RbI可減少突觸體谷氨酸的釋放,強效抑制中樞神經,有效刺激戊四氮、咖啡因、抗苯丙胺等中樞活性,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同時中藥三七中的人參二醇皂昔成分可有效抑制由于熱刺激、化學刺激等造成的疼痛不適感,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且無依賴性。
心血管系統藥理作用:
(1)有利于抗冠心病:三七中的總皂昔可降低心臟負荷,使冠狀動脈血流量大大增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提高心肌細胞的血氧供應。同時三七總皂昔也可有效擴張平滑肌血管,增強平滑肌收縮功能,減少外周血管阻力,可有效減少心肌細胞中的Ca2+流動量,降低其濃度,具有良好的抗心力衰竭,減少心力衰竭發生風險。
(2)抗高血壓:三七中的總皂昔對于血管具有直接作用效果,其基本藥理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正常功能,減少Ca2+內流,從而達到擴張血管的目的。目前,臨床已經將PNS作為一種有效的鈣通道阻滯劑。
(3)抗心律失常:對于多種原因所致心律失常,三七皂苷對于心肌細胞具有直接作用,對于各種藥物而引發的心律失常不良反應都具有較好的對抗效果。中藥三七中的三醇皂昔可有效減少心律失常發作持續時間,有利于降低房顫、室性早搏等發生率,且在常規抗心律失常藥物給藥劑量下,并不會抑制心血管,不良反應較小。
(4)有利于保護心肌細胞:三七總皂昔可有效擴張冠狀動脈,使心肌血流量增強,促進心肌局部微循環,有效減少心肌耗氧量,同時也可有效增強中性粒細胞內NF-KB活性,刺激中性粒細胞ICAM-1表達,積極參與心肌缺血、缺氧到引發的再灌注損傷的整個發生過程,有效保護心肌。
血液系統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三七中的三七素是一種有效的止血活性成分,可在短時間內快速止血,且用量較小,生物活性較高,有利于促進修復受損組織,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幫助患者盡早康復。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其受熱,不然極易破壞三七的有效性,因此三七止血宜生用。
(2)活血作用:三七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不僅可止血,也可活血。三七人參三醇型皂苷Rg-可增加血小板內CAMP含量,使血栓素A(TXA2)含量大大降低,有效抑制血小板集聚,使血液粘稠度降低,從而達到活血的效果。
其他作用:三七皂昔還具有消炎、消腫、止痛、消除疲勞等作用,可有效延緩衰老,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患者全身抵抗力。同時三七總皂昔還可提高人們的記憶力。孫蘭等經大鼠實驗研究表明,三七還可抗肝纖維化,使大鼠肝組織Hyp含量、層粘連蛋白(LN)、球蛋白(CLB)、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等含量大大降低,而使血清血紅蛋白(ALB)含量顯著提高。三七已經在肝纖維化、肝硬化等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魏均嫻,曹樹明.三七果梗皂苦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02).
[2] 魯歧,李向高.三七揮發油成分的研究[J].藥學學報,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