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 要】網絡教學互動是網絡教學的軟肋。如何增加網絡教學互動一直是網絡教學領域的熱門話題。本文分析了網絡教學互動低參與的成因,并以社會交換理論作為切入視角,提出了增加網絡教學互動的可行性策略,即獎賞策略與懲罰策略。
【關鍵詞】網絡教學互動;社會交換理論;獎賞策略;懲罰策略
一、互動的概念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每一個社會中的成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為了維系自身所處的社會關系,關系網內的成員會以不同方式進行溝通交流,這就是互動。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同時,互動對于個人而言,人的社會化也需要互動的參與才得以實現。社會學家庫利在其代表作《社會組織》曾借助“首屬群體”的概念,提及“人性是逐漸形成的,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共同參與,個人不能獲得人性,而人性會在獨處中衰退。”在這里,“共同參與”指的就是互動。
二、教學互動及其優勢
教學互動將社會互動的概念遷移至教學領域。在教學互動中,“社會成員”的關系變成了師生關系及同學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維系師生及同學之間的關系,也為了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學互動必不可少。教學互動對教師及學生而言,在塑造“課堂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課堂性格”,筆者對其的定義為:教師及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其言行態度呈現出的個人特征。教師和學生在課堂范圍內,會因為環境的特殊性,呈現出與平時不同的性格特征。而這種性格特征,若能與教學氛圍相吻合,教學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教學互動,在培養課堂性格方面具有以下優勢。
首先,教學互動能夠令學生充分融入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互動能夠讓學生迅速辨識周圍環境——即自身所處在課堂教學環境之中,這是學生培養“課堂性格”的基礎。對于課堂環境的認可度越高,學生能越快地融入其中。若學生對于周圍學習環境的認可度較低,那么課堂環境對于學生而言無異于宿舍或別的環境,這樣,學生則會在課堂上展現出與課堂行為不相符的行徑,如睡覺、玩手機等。
其次,教學互動能實現教學“三向交流”,讓教師活躍課堂氣氛,實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即時調整教學內容。一直以來,課堂沉悶、教師單向度教學都是導致課堂教學受阻、學生學習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過教學互動,教師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可以喚起學生課堂注意力;學生亦可以通過教學互動將知識掌握程度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出實時調整;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營造出辨識度更高的課堂環境,在討論中激發學生思路。
三、網絡教學互動參與性低原因分析
網絡教學互動存在延遲性。傳統課堂教學具有共時性和共空間性,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同一時空內進行。而網絡教學互動存在著時間和空間的差異。例如一些錄制好的網絡課程,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時,教師并非實時授課,網絡教師在課中設置的互動環節會因學生不同的學習時間而存在差異。而這種互動的延遲性會降低學生的參與性,因為當個體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一定有其他學生在線學習,互動難以形成。而教師的非實時授課,也會降低互動的必要性。大多數學生會認為,既然老師不在現場,課堂互動則顯得沒有必要。
網絡教學課堂環境虛擬性大于真實性。網絡教學基于互聯網而開展,其教學活動是在虛擬空間內進行。網絡課堂的虛擬性是其特征之一,不少進行在線學習的學生體會不到傳統課堂教學的真實感,而這種“真實感”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課堂性格,令他們能夠迅速融入到課堂互動環境之中。“真實感”的缺乏會導致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的降低。相比之下,傳統課堂能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討論環境,在真實的討論環境中,教師及學生會最大限度參與討論互動,并且師生在互動過程中都會受到現實約束力的影響。而在虛擬的網絡課堂中,現實約束力被降至最低,學生自主性及活躍性都呈現出一種較低水平,一些自控能力較弱的學生甚至放棄參與。
四、基于社會交換理論提出解決策略
社會交換理論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勞及艾默生。這一理論認為,社會互動的實質是人們交換酬賞和懲罰的過程。交換行為不僅存在于集市買賣之中,而且存在于多種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正如布勞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寫道:“鄰居們交換恩惠;兒童交換玩具;同事們交換幫助;熟人們交換禮貌;政治家們交換讓步;討論者交換觀點;家庭主婦交換烹飪訣竅。”社會交換理論從功利主義角度出發,強調個人的目標和獎賞,認為每個人都盡量避免痛苦和增進快樂。
鑒于社會交換理論,獎賞或懲罰是推動社會互動的根源,網絡教師以社會交換理論作為推動網絡課堂教學互動的理論依據,引入獎賞-懲罰機制,以確保網絡教學互動能夠在一種長效機制中運行。
1.獎賞策略。一個人的某種行徑越經常得到獎賞,他就越愿意從事該行徑。在網絡教學過程中,網絡教師設置的互動環節應配與獎賞機制。學生參與進來,則可獲得相應的獎賞或鼓勵,例如參與次數和平時成績掛鉤、參與次數直接納入期末評測范疇等。為了確保學生參與的質量,對在互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額外獎勵;同時,教師也要嚴格把關學生的參與,避免因獎賞泛濫而造成學生對于獎賞認可度降低。在社會交換理論中,也存在著“剝奪—滿足命題”:一個人在近期內越是經常得到某一特定獎勵,隨后而來的同樣獎勵對他而言就越沒有價值。鑒于此,在設置獎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階梯獎賞”的方式——每一次獎賞都比前一次高一個檔次,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懲罰策略。網絡課堂缺乏現實環境的約束力,在線學習的學生需要更強的自律能力。在網絡課堂中,需要有完善的機制保證學生參與互動,除獎賞機制外,懲罰機制也必不可少。一個人因某種行徑而受到了懲罰,那么懲罰會令這個人再次從事該行徑的幾率降低。對于互動參與率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以口頭批評、郵件點名、扣除平時成績等方式作為懲罰,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偏差。在實施懲罰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好“度”的概念,不同的偏差行徑要對應不同的懲罰形式。
成長·讀寫月刊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