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舒憲,男,漢族,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神話學會會長。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學術院、劍橋大學訪問教授。著作有《 金枝玉葉——比較神話學的中國視角 》、《 中國神話哲學 》、《 河西走廊:西部神話與華夏源流 》、《 儒家神話 》等40余部,譯著有《 活著的女神 》等7部。
玉石神話信仰是華夏文明得以發生、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2014年7月13~28日,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幾經周折,終于順利成行。考察團由蘭州出發,一路向西,途經民勤、武威、山丹、民樂、張掖、高臺、玉門、瓜州等地,穿越沙漠戈壁、草原山脈,行程近4300公里,主要圍繞齊家文化遺址,對民勤三角城、沙井子柳湖墩、羅什塔,山丹硤口古城、四壩遺址,民樂東灰山、西灰山遺址,西城驛遺址,高臺地埂坡遺址,玉門火燒溝遺址,瓜州兔葫蘆遺址等重要史前文明遺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
《玉石之路》集中向廣大讀者推介“玉石之路”這一具有無限發展空間的前言學術概念。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玉石之路探索”,由《“玉器時代的齊家古國”續說》、《玉石之路黃河段芻議》、《齊家文化玉器色譜淺說》、《從石峁到喇家》、《玉石之路黃河道再探》、《西玉東輸雁門關》六篇構成。我從玉石之路申遺說起,指出玉教信仰是文字、武力統一中國之前的文化大傳統,考察玉文化源流,逐漸深切地認識到西玉東輸現象對理清華夏文明的傳承、發展脈絡具有奠基性作用。同時,結合2014年6月參加的玉石之路山西道(雁門關)考察(此次考察是2014年以來六次玉石之路文化考察活動總規劃中的第一次),提出“新黃河搖籃”說:一方面,玉石之路山西道是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開辟年代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久的溝通西域的路線。另一方面,玉石之路山西道有一新一老兩條路徑:黃河道始于約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時期;雁門關道始于約3000年前,商周之后家馬引入中原并成為新興運輸手段以后。下編“2014玉帛之旅”,由19篇考察筆記組成,我以隨筆漫談方式著重記錄民勤沙井文化三角城、武威黃娘娘臺、瓜州兔葫蘆、大頭山玉礦分布區、永靖王家坡、齊家坪等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西北史前文化對于探尋華夏文明的源流具有重要影響。作為最后一個中國史前期的地方性玉文化,齊家文化與此前的北方紅山文化、南方凌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有明顯區別,那就是齊家文化玉材取用范圍超越了就地取材的限制,包含了少量來自河西走廊以西地區的優質和田玉料。也就是說,齊家文化是西部玉料進入中原的二傳手,充當了西玉東輸的中介,并促使西部優質玉石資源在商、周兩代的玉器生產中后來居上,逐漸取代了史前的地方玉料,成為“帝王玉”和“溫潤如玉”等儒家價值觀的原型物質。附錄部分由《玉帛之路考察團答記者問》、《山西興縣碧村小玉梁玉器聞見錄》、《弄筆弄瓦弄璋》、《再見熊圖騰》四篇構成,對主體內容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