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玉雷,男,《 絲綢之路 》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在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任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學人類學學會理事、甘肅省敦煌學會會員。發表中篇小說《 陡城 》、《 野糜川 》等,著有長篇小說《 肚皮鼓 》、《 敦煌百年祭 》、《 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遠 》、《 敦煌遺書 》、《 野馬,塵埃 》等。與趙曉琴合著文化旅游專著《 走遍中國·甘肅寧夏 》,在《 中國比較文學 》、《 蘭州大學學報 》、《 百色學院學報 》、《 世界文學評論 》等報刊發表學術文章十多篇。與胡瀟合著動漫電影劇本《 飛天 》獲2010年甘肅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作品資助項目。長篇小說《 野馬,塵埃 》獲2013年甘肅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作品資助項目。
《玉帛互動》利用相當篇幅回顧與西北文化有關的幾次重要考古、考察活動。民國時期,出于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及改良社會需要,社會調查規模龐大,盛極一時,形成大量珍貴調查資料。這些調查中,具有深遠意義的調查活動之一,當屬中、瑞聯合組成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進行的長達八年的考察。由于徐旭生對考察團的卓越組織領導,獲得以瑞典國王名義頒發的勛章。我國政府也發行紀念郵票一套。這次考察激發了徐旭生對華夏文明源頭探索的熱情,從1932年起,他專心研究中國古史傳說,探索中華民族形成問題。他是夏文化探索的開拓者。徐旭生對夏文化的考古、探索止步于寶雞。主動拿起這個接力棒,促成、指導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的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西北師范大學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葉舒憲先生等學者。
《玉帛互動》將“玉石”和“絲綢”作為這本考察著作的關鍵詞,乃是因為玉石的傳播早于絲帛,玉石的文化內涵也遠比絲帛豐富。玉石和絲帛,大概代表了史前東西文化交流的精神。玉石是早于絲綢的重要文化媒介物。玉石作為大自然孕育的一種特殊物質,一旦被古代先民寄托某種期待和理想,不再是單純的物質品,就具有了品格、神性和思想。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古代先民經年累月,在大漠、山崗、溝壑、河流、戈壁、草原等地方探測開拓,勾勒描繪,終于形成一條相對固定的交流通道。這條通道上交流的物質品可能涉及人口、貝類、皮貨、牛羊及其他土特產,但大多數物質品的屬性并沒有改變;絲帛是絲與絲織物的總稱。美玉和束帛是古代祭祀、會盟、朝聘等所用的珍貴禮品。蠶食桑葉,吐絲,再經過人類加工、著色、裝飾,逐漸成為象征權力、富貴的奢侈品,并且深深地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理念,后來延伸出其他意義,在成語、俗詞中經常能見到。
《玉帛互動》更多內容是對考察過程所見、所聞、所感的文化遺址、文物精華、歷史典故、民俗風情等進行人類學書寫,將文獻資料的詳實考證、學者真誠探究的精神狀態、田野調查的現場感受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彰顯文化傳播中在不同地域環節產生的獨特影響和文化狀態,以及各個文化環節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