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學堂,男,1961年9月27日生。1981~1985年,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85年大學畢業分配至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主持交河故城和伊犁河吉林臺水庫大型墓群等多項考古發掘項目。現任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新疆考古、史前時期的東西文化交流、新疆史前宗教。承擔完成了《 伊犁河流域青銅到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研究 》等國家和其他級別的科研項目八項,合作和獨立出版有《 新疆史前宗教研究 》等學術專著六部,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論著和論文分別被評為新疆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
銅器,特別是青銅器的發明,是人類步入文明的重要標志,青銅器物、技術的傳播為歐亞大陸人口遷徙、文化融合提供了契機。《青銅長歌》將中國青銅文明的發展史置于世界青銅文明發展、流變體系范圍內,追根溯源,系統梳理了世界青銅文化發生、發展、傳承的脈絡。本書從人類最早使用的銅器開始講述,通過梳理中國青銅器物在史前八大文明中的地位功能,廓清了中國青銅之路的流變史,肯定了二里頭文明在華夏文明由史前以巫術文明邁向有文字記載的文明過程時所發揮的關鍵作用和標志性意義,以及青銅文化在這一轉折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的轉變,即由宗教信仰的載體轉變為王權政治的象征。書的前七部分講述了世界青銅文明的發生(西亞的兩河流域,是早期青銅文化起源的中心)及其向東傳播進入中國新疆地區的狀況。通過對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小河遺址,哈密盆地林雅人銅鏡、小銅刀的描繪,勾勒出了先民生殖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中國早期西來的青銅冶金技術繁盛發展的場面。學術界將青銅之路在中亞西部和西亞歐洲的傳播,稱為青銅之路西段;將由中亞北部草原,南下越過阿爾泰山系,至天山西部這段曲折道路,稱為青銅之路中段;將自東部天山哈密盆地向東直指中原腹地的路徑,稱為青銅之路東段。從第八部分開始至第十部分,青銅長歌綿延至甘肅境內,逆著由中原東來的彩陶之路,在與彩陶對話的同時,正式開啟了青銅之路的東進序曲。青銅之路穿梭于河西走廊四壩文化分布區,抵達隴東齊家文化分布區,成就了西北青銅文化圈,齊家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西承東接的作用。青銅文化經齊家人之手,快速傳播到了中原和中國北方,甚至于南方其他地區,從而引發了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結構的重大變局。第十一至十三部分中,通過對陶寺文明和二里頭文明的比較敘述,指出二里頭文化是自西而東、數千成萬公里青銅之路的終點大站,由二里頭開始,青銅文明進入了與王權緊密相連的東方歷程。隨后,夏、商、周三代作為華夏文明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階段,借助王權的推動,使中國青銅藝術走向頂峰并成為三代文明的重要標識。最后一部分,從中原青銅器起源之爭、青銅之路上的小麥與牛養、青銅之路與中原文明三個角度,肯定了正是青銅之路將近東文明部分物質因素以及文明模式中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帶到了古老的東方,打破了東方人群在薩滿禮儀基礎上細碎緩行的腳步,最終形成了以薩滿、禮儀(等級禮儀)為內核,以世俗王權為外殼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自我修復功能的東方文明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