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九
作為未來10年中國制造的頂層設計,《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以及五項重大工程無疑都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核心所在,可算是一份相當詳盡的規劃設計。不過,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其實從來都不缺乏類似的頂層設計,比如近年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但是并沒有看到特別明顯的效果。如何讓中國制造2025的頂層設計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空想,可能是這份戰略規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制造2025”是未來10年之內,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升級的頂層設計。按照工信部副部長蘇波的介紹:“2014年,由工信部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20多個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50多名院士、100多位專家來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頂層設計,提出了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三步走的戰略。這‘三個十年最終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要實現中國成為制造強國,就是第一個十年我們要進入世界強國之列;第二個十年,到2035年,我們要進入世界強國的中位;第三個十年,我們要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中國制造2025》重點對第一個十年的目標、任務進行了具體的部署,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依托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以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參與國際分工,為中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隨著中國和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傳統的中國制造模式已經走到歷史的盡頭。從國際市場來看,隨著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中國在全球制造業體系中的比較優勢逐漸被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取代,以廉價勞動力參與國際分工,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的出路;而從高端制造業來看,西方國家在金融危機后開始再工業化浪潮,對中國制造業帶來巨大挑戰,無論是低端還是高端制造業,傳統的中國制造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國內市場來看,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快速上升,中國人均GDP已經接近8000美元,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升級已是大勢所趨,傳統的廉價中國制造已經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中國人在近年來紛紛奔赴海外購物,包括近期去日本采購馬桶蓋事件,充分體現了國內制造業已經大大滯后于人們的消費需求。
在中國的制造業優勢逐漸消退之際,德國的制造業在金融危機后逆勢而起,凸顯了高端制造業在當下的需求。2013年,德國的貿易順差達到了2600億美元,而中國的貿易順差是1950億美元,德國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國,2014年,德國再次蟬聯全球最大貿易順差國的稱號。為了提升德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據制高點,德國在2013年首次正式提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4.0概念,成為德國制造業的戰略宏圖。工業4.0提出以來很快就成為全球熱點,并且迅速吸引了中國的關注。2014年7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德國國內眾多工業4.0的核心企業隨訪,和中國探討合作的可能性。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中德雙方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
中國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在相當程度上借鑒了德國工業4.0的思想,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制造的自身特點,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版本。對于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的異同,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3月份訪德期間做出了這樣的比較:“共同點是,兩個戰略都是為了迎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到來,著眼于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支持的智能化生產。不同點是:一、兩國的制造業基礎不一樣,德國是制造業強國,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占世界制造的20%,但有點‘虛胖,不強。二、發展階段不一樣,德國已完成工業3.0,而中國工業化發展歷史不長,大部分還沒有自動化和數字化,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所以,中國發展工業,要2.0、3.0和4.0齊頭并進。”
《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其中,九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型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十大重點領域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五項重點工程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解決長期制約重點領域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一批標志性產品和技術,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作為未來10年中國制造的頂層設計,《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以及五項重大工程無疑都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核心所在,可算是一份相當詳盡的規劃設計。不過,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其實從來都不缺乏類似的頂層設計,比如近年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但是并沒有看到特別明顯的效果。如何讓中國制造2025的頂層設計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空想,可能是這份戰略規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制造始終難以擺脫低端的形象,無法和德國、日本這些制造業強國比肩,除了純粹技術實力的差距之外,外部制度環境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中國制造長期以來創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識淡漠、“山寨”文化盛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國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長期以來形成了原創受打擊、“山寨”獲獎勵的傳統,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無疑將很多具備潛力的中國制造扼殺在襁褓之中。
另外,中國制造業長期大而不強,和地方政府對落后產能的保護也不無關系。出于拉動GDP增長和保護就業等因素的考慮,很多傳統制造業即使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也會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茍延殘喘地存活下來。這些僵尸企業不能依照市場法則予以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有限的社會資源,落后低端的產能占用越多的資源,留給先進產能的資源就會更加有限,所以中國制造業想要實現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是必經之路。
中國經濟的增長結構,注定了實業立國在中國沒有太大的生存空間。尤其是最近十幾年來,中國經濟以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從表面上看,房地產帶動了下游眾多行業的發展,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事實上,日益飛漲的房價擠壓了很多企業的利潤空間,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生存十分艱難。與此同時,房地產行業的暴利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相比之下,從事制造業帶來的利潤顯得微不足道,這也就刺激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向房地產轉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制造業談何升級?
在德國,汽車、機械制造、電子電氣、化工是傳統的四大支柱產業,房地產從來和支柱產業無緣,德國政府歷來以高稅率遏制炒房,這使得德國房價長期保持穩定,在保障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時,也避免了社會資源過度流入房地產,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下,德國制造能夠領先全球也就不足為奇。如果我國經濟結構不能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社會資源始終向地產和金融等領域傾斜,這也就意味著實業立國在中國沒有堅實的基礎,中國成為制造業強國也就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