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怎樣的創客文化
忽如一夜春風來,大眾對創客不再陌生。一部分“中國式創客”已經以實踐展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經濟新引擎的可能。但有人說,中國不缺領跑全球的科研能力,不缺各種來源的充沛資金,唯獨缺少堪比硅谷的“創客文化”。
那么,當下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創客文化?
投機思維要不得
顧嘉(公眾號“故事書”創始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了中國經濟的新熱點,一大波創客們邁入了全民創業的大潮中。這些創客中有些為了少時理想,有些為了打破現實牢籠,有些則為了實現更高目標的人生價值。
移動互聯網時代,做事與造勢成為創業者們兩種十分鮮明的行為方式。“無論產品如何,先要有夠范兒的氣場和陣勢。”一位創業界的朋友這樣說。
2014年,雷軍的“風口論”被創業者奉為圭臬。一眼望去,數量眾多的創業者們都在尋找“風口”。然而,李彥宏曾在今年的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表示,“風口吹得我難受,‘風口論是充滿投機思維的方式,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徑,每個人都是這種思維方式,是很危險的。”“其實,雷軍在闡述這個觀點的時候有兩層含義,一是看準趨勢,順勢而為;另外一層含義是將自己‘放下來,真正去理解并抓住客戶的需求。”
無論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智能手機行業,還是被投資機構捧上天的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硬件,抑或是啥都能裝的大筐“O2O”,創業者往往迷戀于如何“跟風”,卻未能思考如何才能自由飛翔。
風口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有可能將你摔下來。與其跟風做一款產品,不如認真思考大家需要什么,自己適合什么、擅長什么,只有確定了什么不做,才能夠真正聚焦。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還是那句話: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今天的山寨,其實是一個微創新的新引擎
李大維(中國首個創客空間“新車間”創始人)
當前,創客現象還只是一個小泡沫,因為VC(風險投資)還不夠瘋狂。但眼下確是個很好的時機,政府的明智推動是很好的引爆。
很多創客是在開源硬件基礎上進行創新。這里涉及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那么,這對未來的創新到底是好是壞?
做盜版拷貝,是國家發展中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狄更斯曾跑到美國繞了一年,然后說,美國一點也不重視智慧財產權,這個國家沒前途了。
這是200年前英國人對美國人的看法。如今中國擁有非常龐大的市場,擁有整合生產鏈的能力。今天的山寨,其實是一個新的微創新引擎。因為它可以快速生產、快速改變,在所有知識產權被強迫分享的情況下,它改變得很快。這種山寨分享的方式,和國際創客運動及開源精神非常相似。
中國山寨的輝煌已經證明了這種螞蟻雄兵的力量。當各種資源向創客尾部開放、能量向他們釋放的時候,就有可能會推翻一個舊的產業,涌現出新的產業。就像在過去10年,山寨手機顛覆了整個手機產業。
其實山寨最令人爭議的地方在于知識產權問題,而其高效的微生產卻一直被大眾所忽視。長尾理論的作者Chris Anderson曾經說過,山寨最終或許是創新與改進的開始。而在中國,開源硬件和“產業上下游協作、共同研發和改進”的山寨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開源硬件的創新是通過開放的社區完成的,可以說是一種高級而合法的新式“山寨”。
創客文化的教育意義更為本質
葉琛(DFRobot創始人、上海蘑菇云創客空間發起人)
東周時的魯班其實就是一名創客,只是時代條件所限,沒能帶起“硬件”風潮。但幾千年來,創造硬件的熱情以及工匠這個群體至今仍未消失,原因就在于創客反映的是人們對個人愛好的極致追求和對夢想的踐行。
我爸爸當年的收音機、電風扇就是自己攢的,家具也自己打。連電視機也嘗試做,只是沒做成。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攢過PC。其實能自己動手做東西的都是創客。
創客實踐會帶來兩個結果:第一,創客會把創意變成產品,所以會有一部分創客實現創業,上一波大家談創客,主要就是在說其對創業的推動力;第二,更為本質,是教育。以興趣為主導的學習方式和寬闊的知識面是傳統課堂提供不了的。中國要從娃娃抓起,解決創造力不足的問題。
未來,開源硬件公司的競爭力不在于硬件本身,而在于賦予它什么內容。所以,DFR對員工的要求一是會玩,二是會寫,設計師30%的時間用于設計產品,70%的時間用于寫“菜譜”,包括軟件、案例和教程。
目前,我們的國內外客戶比例大概是3:7,其中個人客戶約為1:5.7。DFR搭建了類似網上“新車間”的線上創客社區,創辦了上海浦東第一家創客空間“蘑菇云”。DFR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普通人成為創客,只有更多人被創客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所吸引,創客才會真正形成一股產業力量,商業化也才能水到渠成。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程實(金融學博士)
可能并沒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最佳模式”,文化是和民族基因和地域特色密切相關的,沒有“最好”的創客文化,只有“最適合”一個國家的創客文化。
在我看來,有中國特色的創客文化包含四大要素:
一是隨世而制。三期疊加給經濟可持續增長帶來巨大壓力,經濟結構轉型是走出困境的關鍵。基于此,創客所從事的事業已不僅涉及個人抱負,更關系社稷安危,時代需要一種更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創業氛圍。
二是天人合一。當前中國創新創業孵化模式的短板在于機制活力未得釋放,政府主導模式缺乏效率,資本主導模式缺乏規劃。
因此,迫切需要平衡全局力量,建立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的創新創業孵化機制,引導創客積極調動多元化創意孵化力量,營造不唯上、不唯錢、只唯實的創業氛圍。
三是海納百川。當下,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國策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由此勢必需打開創客的眼界,提升創新創業格局,打造面向全球、融入世界、引導潮流的創客文化。
四是親誠惠容。創新創業涉及的資源投入種類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單槍匹馬完成創意孵化的成功率越來越低,只有發揚中華文化包容并蓄、共生共榮的優秀傳統,培育以合作共贏、互助互利為主題的創客文化,中國的創新創業才更有希望快速開創一個“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