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一輩留學歸國科學家們曾經用他們熾熱的愛國熱情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圖為(左起)中國現代聲學開創者和奠基人馬大猷、現代物理學研究開創人之一的嚴濟慈、著名數學家吳文俊、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渴求人才。”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表示,將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
在2015年5月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要求,將留學人員作為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
最大留學生來源國,“回家不需要原因”
隨著留學人員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央統戰部于2012年4月獨立成立留學人員工作處。
中央統戰部六局副局長張明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到2014年底,我國累計出國留學人數已達351.84萬,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回國人數也已達到180.96萬。
但另一方面,“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也居世界首位”,他說。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人才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面對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共十八大強調,要“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人才”。
王松濤是中央統戰部六局留學人員工作處的處長,他告訴本刊記者,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于2013年帶隊開展了《關于進一步發揮留學人員作用》的專題調研。調查顯示,留學人員回國的主要原因中:43%選擇“中國是我家,回家不需要原因”;41%選擇“國內發展形勢好,個人發展空間大”;9%是為國家留學人員優惠政策吸引,僅4%因國外就業環境嚴峻。
對于政治參與的態度,54%的留學人員表示“非常關心”,21%表示“參與愿望強烈”。
關于政治參與的方式,37%的受調查者是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22%以聘任方式在一段時間內擔任黨政部門領導職務,22%擔任黨政部門的顧問,還有8%進入公務員隊伍長期專職從事黨政工作。
越留學,越愛國
王松濤曾在海外求學,接觸了大量留學人員。“幾乎每個留學生都會唱《故鄉的云》,因為有只身求學他鄉的經歷,所以他們更懂得如何摯愛祖國。”他告訴本刊記者。
張明則引用了習近平在2013年歐美同學會10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四個歷史不會忘記”,來闡述留學人員的報國傳統。
100多年前留日中國學生組建同盟會,發動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到陳獨秀、李大釗等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旅歐勤工儉學和留蘇學習的進步青年相繼回國,成為人民解放事業贏得勝利的重要力量;新中國建立之初,一大批留學人員回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后,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
譬如,鄧中翰開發出中國第一個打入國際市場的星光中國芯,施一公成為首位獲得愛明諾夫獎的中國科學家,丁列明研發出抗癌新藥“凱美納”,被譽為“堪比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
而2007年,萬鋼和陳竺分別擔任科技部部長和衛生部部長,被稱為“海歸部長”。
張明說,正如習近平所言,一部中國百年留學史,是“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斗史。
“一帶一路”和“萬眾創新”
在新的歷史時期,留學人員應如何發揮報國傳統?
曾經的“海歸部長”陳竺,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在2015年7月初的中央統戰部第二期歸國留學人才研修班結業儀式上說:“留學人員具有國際化視野、中國夢情懷、現代化理念、專業化背景,能夠在國家戰略中發揮獨特優勢和作用。”
中央統戰部六局局長王永慶則鼓勵學員們:“可發揮你們了解熟悉東西方文化、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的優勢,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提供投資建議和預警信息、促進人文交流、積極建言獻策。”
河北湯鴻匯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史陽曾在悉尼大學學習金融,他告訴本刊,將發揮自己的經濟和金融知識,為國家宏觀金融戰略、多層級資本市場設計建言獻策。
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鄧亞萍是英國劍橋大學博士,作為奧運冠軍,曾兩次代表北京申奧。她的建議是,“政府可培養民間外交大使,用多維度、多層面的渠道來贏得國際話語權。”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畢業于美國紐約大學,她正計劃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的智庫聯盟。
韓中匯利投資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艾曙光曾求學韓國首爾大學,他向本刊表示,將圍繞中韓自貿區FTA簽訂后未來十年的方向,積極引進韓國在高新科技、醫療、影視等領域的優秀資本和人才。
據悉,中央統戰部將從高端裝備、信息技術、能源化工,金融經濟等領域挑選“千人計劃”專家等高層次留學人才,組成“一帶一路”留學人員服務團,赴沿線省份開展技術咨詢、項目合作和社會服務。

“第二期歸國人才研修班”在歐美同學會合影留念(陳融雪/ 攝)
“不僅是‘一帶一路,留學人員還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王永慶表示。
歐美同學會干部張曉婭告訴本刊記者,8月將舉辦第四屆歐美同學會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貴陽)峰會。據介紹,歐美同學會已于2015年4月成立海歸創業學院,并已在天津成立首家分院。
蘇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金華曾留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回國后從事土地污染治理工作。“前輩們報國最成功的例子是‘兩彈一星。在新的時代,我們不僅要支持國家戰略,也要考慮民生經濟。”他說。
留學人員組織仍需補白
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留學生來源國,面對數百萬留學人員,如何做統戰工作?
張明告訴本刊記者,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是聯系廣大留學人員的橋梁紐帶,是做好留學人員工作的助手,廣大留學人員之家。
這個中國留學海外各國歸國同學自愿組成的人民團體,成立于1913年10月。顧維鈞、周詒春、詹天佑、蔡元培等知名歸國留學人員是創立者和早期會員,現由中共中央書記處領導,中央統戰部代管。
據統計,歐美同學會目前有32家團體會員單位,省級留學人員組織21家,副省級11家。
上海延華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于兵是留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海歸”,也是上海市歐美同學會、上海市留學人員聯合會常務理事。
于兵告訴本刊記者:“上海有十萬留學生,目前有40多個留學生分會,小‘海歸們都很積極參加活動。”
但相當多的基層組織開展工作難,舉辦活動少,有的甚至長年不組織活動,有名無實。
張明說,當前留學人員組織建設發展不均衡,內部建設上還存在組織體系不健全、工作力量相對薄弱、活力不強等問題,工作覆蓋上還存在對青年留學人員組織、留學人員自組織關注不足等問題。
他告訴本刊記者,5月份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第十八條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應當建立留學人員組織。留學人員比較集中的其他城市和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可以成立留學人員組織。《條例》的頒布為夯實留學人員組織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法制保障,相信廣大留學人員將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