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良
高職院校專業星級評定是一個新生事物,指標體系的設置主要圍繞專業建設的基礎和特色來實現,全面考核專業的建設成果和積累,是一個系統工程。指標內容概定的人為因素較多,怎樣做到即全面又不重復地科學考核,是指標體系科學性的體現。
一 專業建設的歷史沉淀過程
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是指某專業根據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而開發、設計、實施的全過程,包括新專業開發和已有專業改造兩個方面,具體內容是通過社會調研確立的專業種類、名稱、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教學文件、實施條件和教材建設。任何一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大體會呈現以下四個階段,以某高職院校為例。
第一,專業設置先后經歷了2005年建院后的初創階段。在此階段,學院初建,專業建設目標盲目,同時師資力量不夠,不能投入力量申報新專業,僅對具有辦學基礎的10個專業進行招生,在校生人數為837人,充分展示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專業建設趨勢,屬于典型的行政辦學體制。
第二,2008年高職評估的建設階段。為迎接職業教育初次評估,順應“大學校、多專業”的發展趨勢,市場化現象顯現,盲目地擴張為35個專業招生,在校生人數達到3818人。從專業的結構來看,基本上涵蓋了9個專業大類,于是出現了當年招生人數為零的專業,有些專業甚至是當年申報當年停招。
第三,2013年學院事業發展規劃確定后的初步發展階段。專業發展需要人財物的支持,隨著高職院投入的緊張,越來越感覺到專業發展的難度,也無暇顧及所有專業的發展,于是出現了專業“自生自滅”,招不到學生的專業就撤銷,專業資源浪費非常嚴重。有些專業雖然“紅及一時”,但由于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要求,學生找不到工作,于是也慢慢地萎縮。這階段專業自發調整為17個,在校生人數達到4896人。整體專業的發展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學院專業方向發生轉變,專業特色日趨明顯,學院瞄準專業方向,初步形成合乎學校發展的專業群;二是專業開設貼近市場需要,充分發揮行業辦學的優勢,通過撤停并轉,改造和新建各類專業,專業結構日趨合理。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專業特色初步形成。
第四,2014年第二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評估覺醒的特色發展階段。經過三個階段后,逐步發現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找到了辦學的方向,集中力量辦好某幾個大類的專業,是一個學校成功立足的前提。在這階段需要重點解決專業建設的兩個問題,一是特色專業不能完全被社會所接受,招生形式不會太突出,整個生源還會靠前期培養的非特色專業來支撐,但不準備也不愿意向非特色專業投入太多的資金和設備。在這種情況下,非特色的大型招生專業必須抓住時機,進行專業的改造,瞄準學院的發展方向,在人才培養標準、課程目標等方面,至少需要服務于特色。二是師資力量嚴重不合理。非特色專業由于歷史的沉淀,也聚集了相當一部分師資力量,而特色專業由于底子薄,人才集聚時間短,短期師資非常缺乏,要求專業教師進行改行,至少是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熟悉學院特色的專業技能,為以后的專業發展階段做準備。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有些高職院校還停留在第二或者第三階段,在高職院校的再一次洗牌中,很快會集中發展到第四階段,從而積累豐富的專業建設資源。
二 專業評價指標的相關性
專業特色的形成,需要專業不斷的積累和沉淀,判斷一個專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由專業星級評定標準來衡量。專業星級評定標準分為基礎標準和特色標準,基礎標準的一級指標10項,二級指標33項。特色指標一級指標設6項,二級指標18項,全面考核專業的各種基礎和特色。某高職院校根據專業星級評定指標,展開了專業星級評定,得到評定結果分數表(略)。為了解各評定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系數分析。
1 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研究現象之間是否存在某種依存關系,并對具體有依存關系的現象探討其相關方向以及相關程度,是研究隨機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的一種統計方法。
在進行評價工作時,一般根據事先確定的評價集(即分類等級或分數)對各項指標進行評價,得到原始評價數據資料。在這項工作進行之前,各項指標能得到怎樣的評價數據是未知的,這時,評價指標是一組隨機變量,根據統計規律它們一般服從正態分布,其不相關性與獨立性是等價的。
相關系數是表示隨機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數字特征,它描繪了隨機變量之間的密切程度。在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相關性分析時,用相關系數來度量評價指標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程度大小,計算公式為:
相關系數:
其中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