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淑敏 李曉露
一 法學實驗軟件教學方法與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
所謂實驗是指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區別于法學實習、實訓等培訓性、技能性的教學過程,法學實驗主要需要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法律創新能力等。那種認為法學實驗既包括物證技術偵查,又包括模擬審判、觀摩審判、法律診所等形式的看法是不恰當的,法學實驗教學方法是法學教育方法的一次創新,實驗本身是一種模擬實踐,在近似于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模擬學習方法。通常可以認為法學實驗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校內所進行的驗證法律科學理論或假設以及對學生進行法律職業技能應用訓練的教學活動。迄今,很多學校并未將法學實驗作為一門有學分的課程,這成為法學實驗教學發展的瓶頸。很多從事實踐教學研究者已經意識到,實驗哲學、實驗經濟學等諸多學科紛紛形成,并受到關注的同時,法學研究仍未引入實驗。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法學界對哲學社會科學引入實驗方法基本了解,或者習慣上將實驗理解為田野實驗,又將田野實驗歸結為法學實證研究的一種方法,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學實驗的不可控性。然而,對于較為抽象的法學學科而言,法學理論永遠都不能脫離法學現實而孤立存在。實驗方法具有隨時性和仿真性特點,他極大的拉近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符合法學發展的趨勢。在可控程度較高的法學實驗中,學生可以有效提高法學應用能力。因此,法學實驗教學方法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諸如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課程均可以采用法學實驗的方式開展教學。
眾所周知,這種實驗的方法以培養法律人職業素養和執業能力為目的。通過實驗軟件教學系統,指導教師可以創建大量法學實驗教學項目,從而實現教學相長,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完全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特定角色所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學可以通過模擬實驗的結果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傳統的法學教學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差,法學實驗教學充分實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中教,在教中學,從而實現了法學實踐能力的提高。
在法律實驗教學軟件的開發方面,目前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0年5月研發一款法學實驗教學系統(Leg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縮寫“LETS”),它是國內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法學實驗教學軟件。杭州學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學碩模擬法庭教學軟件和南京奧派信息產業股份公司研制的奧派模擬訴訟平臺軟件等。哈爾濱理工大學法學院于2014年采購了杭州法源軟件開發有限公司的教學軟件,經過初步實驗性的使用,已經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二 法學實驗軟件教學與角色模擬相得益彰
法學實驗教學在所有的法學實踐教學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作用,區別于只關注審理階段的模擬審判,法學實驗貫穿于訴訟的全過程,與診所法律教育不同的是它不受真實案源的限制。法學實驗具有可重復性和高度仿真性,此外它還可以有效的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實現大規模教學管理的可能等。以往的法學實驗往往是在學生彼此互不溝通的情況下完成的,鮮有成員之間的交互行為。因此,將法學實驗與角色模擬相結合,由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指導,可以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角色模擬過程是將現實案件情景化,用更接近于現實的方式實現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角色模擬實驗可以使參加者獲得接近與真實案件的感受,將某一個問題放在具體的動態的模擬環境中全程式地再現。參加者分工各有不同,法律程序因各自所提交的文件的內容和效果而有所變化。學生作為參加者可以從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鍛煉創新性法律思維方式,為更多數量的本科生獲得角色體驗和學習的機會。實際上,即使沒有角色模擬,法學實驗過程也是完整的,但角色模擬與法學實驗軟件相結合可以在很多方面發揮其優勢。
首先,角色模擬賦予實驗以真實感。學生在角色模擬中主要是一種參與式角色體驗實踐過程,與沒有角色模擬的實驗相比,有角色模擬的法學實驗更能激發學生的法律真實感,提高學生對法律程序與理論知識的認知程度。如果把法學實驗當作一種實踐技能的鍛煉的話,角色模擬則主要鍛煉參與實驗學生的心理活動。
其次,角色模擬使實驗過程更少發生偏離實際。角色模擬的場所往往是模仿真實國家機關的場所而建,例如,模擬法庭、看守所、審訊室等特殊的場地,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同樣的法律行為,可以激發人聯想到真實的情形,從而嚴肅、認真、謹慎的采取法律行為。在很多法律行為只能一次性做出的背景下,角色模擬的過程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整個法律程序的結果。這就更加接近于法律程序的真實結果。
最后,角色模擬符合感受式教育方式的展開和教師對實驗的評估。法學實踐教學本身的評估方法主要是一種感受式,即通過學生個人對參與實踐活動的認知程度的提高,從而實現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當然,法學實驗軟件提供了另外一種較為客觀的文件內容和形式的審查為依據的評價方式,它可以幫助教師直觀的觀察和監督學生對實驗的階段性完成情況,進而做出較為客觀的評估。
三 法學實驗軟件與角色模擬結合中暴露出的問題與對策
哈爾濱理工大學法學實驗的開展從開創初期的無軟件、無教案、無規劃的三無局面,到有軟件、有教學設計、有教學規劃的變化過程。在一項學生主持的創新性實驗項目的支持下,角色模擬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驗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首先,法學實驗過程缺少課程的支撐。通過實驗軟件系統,學生可以完成諸如立案、偵查、起訴、審判等多種過程的法律學習,同時也可以研習判例和撰寫論文,特別是對于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課程可以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然而,包括哈爾濱理工大學在內的很多學校,囿于法學實驗起步較晚,沒有設立獨立實驗課程,教師和學生開展法學實驗完全是一種課外的學習和研討,這樣很難使法學實驗發揮促進教學的作用。因此,只有設置獨立的學分和學時,使法學實驗不依附于理論教學,才能發揮法學實驗的巨大作用。在賦予實驗課學分和課時的基礎上,教師才有了工作量計算的依據,一般來說獨立實驗課的課時可以按照1∶1.5的系數計算,而理論課內的實驗學時可以按1∶1的系數計算。對于實驗報告的指導和批閱的工作量,有的不另計工作量,有的則另按該門課程總學時的10%計算。當然制定標準時必須考慮每所學校的不同情況,差別制定各自的計算標準。
其次,法學試驗的可控性需要進一步提高。法學實驗的本質就是在給定的環境下,通過仿真的虛擬環境下發現法律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而研究現實環境下的法律規范、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以及在這樣的法律事實中應當完成的法律行為。包括現實主義法學家波斯納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法律由于缺乏可控性而將其看成是法理學的缺陷之一,道德和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和生物學現象,很難甚至一般不可能進行實驗,所以在這一領域所進行的觀察最有助于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實驗不同,法學實驗的儀器和設備條件要求低,而法律規范和判例的條件要求較高,在可控性方面盡管不需要進行定量的嚴格條件限制,但也需要有嚴格的法律程序約制。正如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說:“實驗好像是把各種現象拿在自己的手中,并時而把這一現象、時而把那一現象納入實驗進程,從而在人為的簡化的組合中確定現象間的真實聯系。”可控性的特點之一就是該實驗的可重復性,避免偶然性因素的出現,增強學生通過實驗達到預期的目標。
采取集中實驗還是采取分散實驗的方式則取決于實驗的內容和時間安排,一般說來,以集中實驗的方式將大大有利于督促學生的實驗積極性,應當成為實驗類教學的主要方式。但是,往往實驗的結果可能發生以下兩種情形:要么早早的完成了實驗的內容,要么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完成實驗的內容,或者完成的內容不符合現實要求。因此,一種補充式的寬松的實驗時間安排也將成為一種必要的選擇,即當集中實驗成果不合格時,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將實驗的內容重新制作和完成。這樣,該法學實驗的方式就是以集中實驗為主,分散實驗為補充的靈活式教學方式。
再次,法學實驗的教學評估方式不統一。法學實驗與其他學科的實驗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時間的不可控性,由于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查找法律法規和判例,以及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所以法學實驗的成績很難以一份格式完整的形式化文件作為最后的成績評定的所有依據,較為合理的和可能的情況是根據學生的個人付出和文件制定的過程進行自由裁量式的評定。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238.
[2]孫文雪,羅振華.法學實驗項目設置及法學實驗室建設[J].濱州學院學報,2010(4):67-68.
[3]朱全景.法學實驗論綱[J].比較法研究,2013(4):24.
[4]菲利.犯罪社會學[M].郭建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42.
[5]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選集[M].吳生林,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