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川
摘要:信息技術素養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關系到整個教師素質的提高,從信息技術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現狀,提出了培養信息技術素養的多元培訓模式。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b)-000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國家大力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信息化教學條件的建設,努力改變欠發達地區的辦學條件。在硬件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農村絕大多數的學校辦學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當然,要推進貧困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硬件設施的建設非常重要,是基礎條件,然而,貧困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關鍵要靠教師,因此提高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才是重中之重。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論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進行論述。
一、什么是信息技術及信息技術素養
信息技術是由信息媒體、信息媒體應用的方法和信息系統的優化方法三個要素組成的,包括三種技術:視聽技術(廣播電視技術等)、計算機技術、整合技術(多媒體網絡技術等)[1]。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還能優化教學的過程,一句話,就是要在較短的時間里取得最優的效果。信息技術素養是指處理信息的各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運用、創新等的能力)。為此,2013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教師的重要文件,號召教育界教師、專家等研究制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建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2]。2013年12月,為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在上海舉辦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標準研制專家咨詢研討會,經過多輪專家會議討論產生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3],該能力標準中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能力標準劃分了五個維度(它們分別是①技術素養②計劃與準備③組織與管理④評價與診斷⑤學習與發展)和兩個指標(①應用技術優化課堂教學②應用技術轉變學習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
二、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現狀
最近幾年隴南市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非常重視,2009年到2014年計劃培訓10000名中小學教師(萬名教師培訓工程項目),2015年1月,隴南市《農村在職教師計算機操作及課件制作培訓》也在我校進行,我是其中的代課教師之一,利用這個有利的條件,根據《能力標準》的指標體系,設計了調查問卷,對隴南市200名中小學教師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和訪談,經過整理結果如表1
表1 調查對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基本現狀
維度 指標內容 能力標準(人數)
不會 一般 熟練 非常熟練
技術
素養 使用傳統教學媒體的能力(黑板、掛圖,模型等) 0 30 120 50
使用電視機、錄像機、投影機、幻燈機的能力 10 30 100 60
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打字,文件管理等) 50 80 40 30
收發電子郵件的能力 40 120 20 20
使用電子白板等信息化設備教學的能力 10 140 30 20
教師使用信息化工具輔助教學的能力 20 45 120 15
獲取、合理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能力 30 30 100 40
教師使用數字化資源的能力 50 50 80 20
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博客等信息化工具輔助課堂教學的能力 80 80 30 10
計劃
與
準備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 25 35 90 50
教師使用計算機備課的時間大于傳統方式備課的時間比例的人數 45 60 75 20
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電子備課能力 50 50 80 20
組織
與
管理 正確使用各種信息化教學設備,應對系統中常見錯誤的能力 35 65 90 10
利用網絡交流的能力 45 65 45 45
教學資源編輯軟件的使用能力 15 65 80 40
評價
與
診斷 對學生進行信息化評價的能力 80 40 50 10
教師采用信息化方式評價學生的能力 85 65 30 20
使用多種信息化評價方式的能力 70 80 20 30
學習
與
發展 利用網絡參與教研的能力 90 60 40 10
能夠每學期參與信息化教研的教師情況 100 50 30 20
能夠每學期參加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師情況 45 65 50 40
基本內容的培訓達標情況 50 70 50 30
通過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隴南市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在技術素養方面還比較欠缺,比如在收發電子郵件方面操作熟練和非常熟練的人分別是30人和20人,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博客等信息化工具輔助課堂教學方面操作熟練和非常熟練的人分別是30人和10人,使用電子白板等信息化設備教學的能力方面操作熟練和非常熟練的人分別是30人和20人。第二,利用計算機等媒體備課方面熟練和非常熟練的人也不多,第三,利用信息技術組織和管理、評價與診斷方面熟練與非常熟練的人數較少,第四,學習和發展方面熟練和非常熟練的人很少,比如能夠每學期參與信息化教研的教師情況指標中有100人不參加,參加的人數只有一半,并且大多數是偶爾參加。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
根據以上的問題,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培養策略:
1、提高信息技術素養的思想認識
首先,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變化,要求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學習,以此來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身處這個時代的中小學教師必須要接受新的知識,才能勝任教師這個圣神而光榮的職業。所以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已經勢在必行。其次,對一個教師來說,豐富的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不斷的優化教學過程,如要不要選擇信息技術,選擇哪些信息技術,什么時刻是被選擇的技術予以表現的最佳時機等這些問題,有豐富信息技術的人可以用地得心應手,可以在頭腦中建構出清晰的信息技術使用“圖景”,該“圖景”能夠有效地勾勒各種信息技術媒體的特點及其適用范圍[4]。第三,敏銳的信息技術意識有助于教師教育觀念的持續更新。這些思想認識的提高有助于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
2、建立強有力的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團隊
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中培訓教師能夠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給教師提供一些便捷的方法和途徑。組建專家型的培訓團隊了解教師的真實情況,有的放矢地指導教師尋找并建構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找出教師面對的問題和癥結,并源源不斷地為教師提供信息和資源。正如有學者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一書中所提到的:對培訓專家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在教師的行動過程中,能夠給他們提供實踐中的持續的支持”[5]。要真正成為長期服務于教師需求的咨詢者,支持者和幫助者。
3、尋求多樣化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培養模式
對于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來說,目前主要采用的模式是集中培訓,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培訓都是傳統地集中培訓,然而,這樣的培訓一般人數較多,培訓教師很難深入了解參訓教師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水平,培訓教師只是根據經驗準備相應的內容進行培訓,有的學員水平較低無法掌握培訓內容,有的基礎很好,聽起來沒有意思。因此,培訓往往收效甚微。近年來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創建網絡培訓平臺,組建超越時空限制的教師學習共同體,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網絡課程得學習,然后通過過程性的評價獲得學分,這些做法看似很好,很有操作性。但實際情況是學員取得了學分,但信息技術素養并沒有得到提升。主要原因是缺乏監控,也無發監控,使好多學員為完任務而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受到基礎條件的制約根本無法學習,比如有好多偏遠山區的農村學校網絡不通,無法完成網上課程的學習和互動交流。因此收效也不盡人意。所以,不管是集中培訓還是網絡培訓都沒有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實際境遇,因為,教師的年齡狀況,知識儲備和學科背景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提升的培訓中,我們不能單一的運用某一種模式,而是要發揮不同模式的優勢,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所以在培訓信息技術時要采用多種培訓模式相結合的形式,比如,專家面授講解、定期進行經驗交流 、典型案例分析、同事觀摩研討、專家現場點評和網絡實時共享等,這些方法應該相互補充,有效整合形成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培訓的有效模式。
四、結束語
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提高,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學習、實踐,另一方面要依靠相關部門組織的培訓活動來實現。培訓是各種事業走向成功的秘訣之一,為此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制定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出版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教程》,舉辦了各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信息技術素養培養的影響力會不斷增強。因此,中小學教師要主動適應國家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積極參加各類學習培訓活動,努力提升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的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南國農. 怎樣理解信息技術及其教師素養形成[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3(1):3-6.
[2] 何克抗.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J].電化教育研究,2005,(4):37-44.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J].基礎教育論壇,2013,(2):58.
[4]張屹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現狀評估—基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的分析[J] . 中國電化教育2014(8):3-4。
[5](顧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