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娜 許敏
摘要:本研究以吉林市城區396名居民為研究對象,以一般資料、城區居民自然災害知識、自救互救知識、災情了解渠道、學習方法及培訓意愿為調查內容,結果表明,年齡變量中40~49歲居民自然災害認知總分得分最高,性別變量中男性得分高,文化程度變量中博士得分高,在職業變量中醫務人員得分最高,婚姻狀況變量中,離異者得分高。結果提示應加強城區防災建設,做好城區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居民防范意識,做好充足準備,有效減少居民自然災害發生的死亡率。
關鍵詞:自然災害 災害認知 現狀調查 城區居民 吉林市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b)-0000-00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后,自然災害發生的規模不斷擴大,人們為此更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尤其是上個世紀以來,全球因氣候變化引發的各種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不斷增加,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重,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表現更明顯,災害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較發達國家更突出也更明顯,每年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占全世界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95%,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GDP百分比高于發達國家20倍不止[1]。
現階段我國的13億人口中,城市人口比例占40%,預計到未來的2030年,我國人口數將在13億的基礎上增加3億不止,而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也會增加,比例將超過60%。自然災害發生時,城市居民往往會驚慌、不知所措。不同的群體面對災害發生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些人會很快適應,有些則很難適應[2]。提高城區居民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可以有效的減少居民自然災害發生時的死亡率。
本研究以吉林市城區居民為研究對象,意在調查吉林市城區居民自然災害的認知現狀。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吉林市城豐滿區、昌邑區、龍潭區、船營區所屬的2個社區進行隨機抽樣,每個社區再隨機抽取50名18~75歲的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共選擇樣本400人。
1.2調查方法
通過自制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調查。發放問卷之前,應用統一指導語向研究對象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并講明填寫的注意事項,彼此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從而取得調查對象的積極配合,問卷由研究對象本人填寫,如有不能自行完成者則由本人口述,調查者代為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6份。
1.3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城區居民自然災害知識、自救互救知識、災情了解渠道、學習方法及培訓意愿。
1.4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的資料利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本次對吉林市城區居民進行調查分析,在396名調查者中,以女性居多,女士278人,占調查整體的70.2%;被調查者中年齡分布適中,以18~29歲居民居多,共135人,占調查整體的34.1%;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上看,本科學歷居民人數最多167人,占調查整體的37.1%;調查對象的婚姻狀況中已婚人群占的比例最大共187人,占調查整體的47.2%;調查對象的職業情況較詳細復雜,學生所占的人數最多,共141人,占調查整體的35.6%。
2.2 吉林市城區居民災害認知現狀
在年齡變量上,40~49歲的居民自然災害認知總分得分最高,為55.95±2.777;在性別變量上,男性居民自然災害認知總分得分高,為55.44±2.655;在文化程度變量上,文化程度為博士的居民自然災害認知總分最高,為57.90±0.577;在職業變量上,職業為醫務人員的居民自然災害認知總分最高,為57.74±2.453;在婚姻狀況變量上,離異的居民自然災害認知總分得分高,為55.81±2.470(見表1)。
表1 不同居民自然災害認知總分得分比較
項目 分組 人數 ±s
年齡 18- 135 55.34±3.117
30-
40- 88
65 55.50±2.559
55.59±2.777
50- 52 54.92±3.439
60- 34 54.62±2.780
75 22 53.23±3.128
性別 男
女 118
278 55.44±2.655
54.07±3.109
文化程度 小學及以下 50 53.44±3.297
初中 69 55.33±2.985
高中/中專 84 55.70±2.921
大專 40 55.93±2.154
本科 147 56.46±3.121
碩士研究生 2 57.11±0.000
博士及以上 4 57.90±0.577
職業 學生 141 55.16±3.146
機關、企業單位 47 55.81±2.532
農民 37 54.54±2.463
商業及服務人員 69 55.98±3.142
退休 48 54.92±3.083
醫務人員 38 57.74±2.453
婚姻狀況 其他
未婚
已婚
離異
喪偶 16
153
187
30
26 55.06±2.834
54.97±3.119
55.63±2.864
55.81±2.470
53.60±3.362
3討論
3.1加強城區防災建設
多年來,我國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各地區基層政府根據城區災害發生的規律結合城區居民和當地地理環境特點,制定出適合該地區的應急預案,確保在災害發生時救援工作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政府各部門還應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和協調聯動機制[3]。
3.2做好城區宣傳教育工作
政府宣傳部門還應組織相應工作人員在城區內積極開展關于防災減災的宣傳工作,如有條件可以聘請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指導居民進行情景模擬訓練,舉一反三進行有效的訓練 [50];還可以通過居民委員走訪進行宣傳教育,有效地減輕災害的發生給居民造成的人身傷亡及財產損失;在開闊地區如各個院校操場、居民休閑廣場及公園等空間較大的空地上設立應急避難所,在明顯位置放置清晰的指示和標識。
3.3增強居民防范意識,做好充足準備
對于大部分城區居民來說,災害的防范意識還是非常薄弱的,更談不上對物品的準備。災害發生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必需品是誰和食物,如果沒有充足的水和食物,不要說幫助其他人,就連自身安危都是很難顧及到的。對于有疾病的居民來說還要準備相應的藥品。同時,我們還應準備電子通訊設備,手機亦是必不可少,在一定時間內手機可以幫助我們將受災情況和自身情況傳遞出去,對救援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手電也是一樣必不可少的物品,可以在斷電后提供照明,也可在災后對救援工作中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孟慶楠.災害及災害管理研究評介[J].遼寧氣象,2002(3):42-43.
[2]孫成權,林海,曲建升.全球變化與人文社會科學問題[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23-16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減災行動[M].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