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華
摘要:當前,國內外全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出版界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不少期刊在新媒體理念的指導下開啟了新的運行方案并加以實踐,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科技期刊應如何應對出版轉型,這決定了期刊自身長遠發展的成敗。本文從出版發展的角度入手,分析傳統出版向全媒體出版轉型的趨勢和必然性,闡述新媒體出版的特點,同時針對我國出版市場的發展,從辦刊理念、閱讀與付費習慣、標準以及監管4個方面進行討論,對科技期刊編輯工作在出版轉型中的調整進行研究。
關鍵詞:科技期刊出版;出版方式轉變;監管機制;編輯工作調整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b)-0000-00
出版是人類文明中一盞經久不衰的明燈,借助語言的形式,以文字、圖形等格式不斷地將思想、觀念、信仰、歷史、科技等人類文化成果記錄并傳承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又在書寫著出版自身古老神奇而又不斷進步發展的歷史。如今,在一場新的出版革命到來之際,出版業即將面臨新的形式和新的局面。
1 全媒體出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1.1 出版發展史
出版的發展史可分為4階段,第一階段是手工階段的出版,源自3500年前出現的商代甲骨文,在動物骨骼上記錄下象形符號,后來人們又發明了在簡牘、縑帛上記載文字信息,這些手工方式的出版耗時費力,也不易被復制和廣泛傳播。第二階段是活字印刷階段,北宋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幾個世紀后在德國約翰·谷騰堡采用鉛(合金)活字進行印刷,他們的發明開啟了規模化出版的雛形;第三階段是機械出版階段,1810年Friedrich Gottlob Koenig改良了印刷機械設備,將鉛字印刷效率大幅提高,圖書、報刊等規模化地出版,人類文明在全世界得以交流;而今,出版業進入了第四個發展階段——全媒體時代,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使得出版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科技期刊也迎來了嶄新的時代。
1.2 什么是全媒體
“全媒體”的概念最早(約在2008年)由中文在線的版權總監袁暉先生提出,目前在學界、出版界尚有爭議,有待進一步形成統一的、公認的定義。筆者認為可以理解為:全媒體是綜合運用各種現代媒體技術,通過文字、聲像、動畫和網頁等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段,來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內容傳播。
就常見的出版物而言,不僅可通過傳統的紙質媒介進行傳播,還可融合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等進行傳播。讀者可通過報刊、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完成信息的接收、選擇、閱讀,而這種出版使得讀者的閱讀時間、閱讀空間得以不斷擴大,限制性明顯降低[1]。
1.3 時代發展的需要
1.3.1 閱讀方式轉變
微機技術的普及、閱讀形式的多樣化,使得廣大受眾正經歷著閱讀方式和閱讀行為的變化。傳統的紙質圖書、報紙、期刊已不能滿足現代讀者簡便快捷的閱讀需求[2]。世界一些著名的出版物已停止了傳統紙媒出版,轉向以網絡、APP等新形式媒體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出版。
1.3.2 全媒體出版優勢明顯
全媒體出版打破了傳統出版媒介之間的壁壘,消融了地域之間,讀者、作者和編者三者之間,出版商、技術商和運營商三者之間的邊界:
1)全媒體出版從載體上可全方位地融合了不同媒體間的互補,使閱讀和使用更為便捷。
2)全媒體出版可通過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等感官能力的的多樣化體驗,滿足人們選擇性地閱讀需求[3]。
3)全媒體出版提供了多種互動渠道,如投票、論壇、微信、會員活動等,使出版者與受眾間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動。
4) 全媒體出版通過碎片化的內容推送,使出版衍生產品不斷擴張。
1.3.3 低碳時代發展的響應
全媒體出版符合當今所提倡的低碳環保理念和暢行節約的發展要求,減少了紙張使用量,維護了地球上的森林生態系統,免去了印刷化工材料的使用污染,避免了印刷品及其輔助材料在運輸途中被大量消耗的能量和資源,發展全媒體出版是大勢所趨。
2 科技期刊如何實施全媒體出版
2.1 出版方式
全媒體出版推動了多元閱讀,即閱讀的立體化、個性化。當今時代,電腦、手機、手持終端、電視四大載體已經成為閱讀的新增長點,出版者需要結合載體的特點來開發新的模塊和新的文本。如為了適應手機、平板電腦等用戶閱讀需求,科技期刊可探索相應的閱讀文本,應是碎片化、簡短化的,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APP雜志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僅嵌入視頻、音頻、動畫等更豐富的形式和內容,還增強了互動性,如鏈接、分享、收藏、評論等功能,有效地拓展了閱讀范圍,增強了可讀性和趣味性。
2.2 全媒體出版面臨的問題
全媒體出版在出版界的成功先例屢見不鮮,然而科技期刊,尤其是學術類科技期刊,由于專業屬性的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全媒體出版還要經歷著一些方式的轉變:
2.2.1 保守的辦刊理念問題
傳統辦刊人面對“全媒體”時,經常會說到一句話“船到橋頭自然直”,外界變化對科技期刊不會產生驚天動地的影響,靜觀其變即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國內很多學術期刊已經到了生存抉擇的艱難時期,坐等上級單位撥款勉強維持生存的時代即將結束;有特色有讀者的單一傳統紙媒,也要預測到未來出版市場的需求和讀者心理的變化。
2.2.2 讀者引導和培育問題
傳統出版歷經多年,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很多年紀較大的老讀者要適應在新媒體下閱讀習慣上的轉變。出版單位要不斷引導和培養讀者對科技期刊的接受能力和適應度,比如那些不精通電子設備操作、不熟悉網銀支付等中老年讀者,盡量以簡潔的方式向讀者針對性選擇推送或有機會策劃一些活動指導讀者對新媒體的閱讀。
2.2.3 標準問題
全媒體出版在中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監管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期刊出版的各個平臺之間也缺乏一個統一的運營機制來同時保證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在這方面也需要政府和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來制定全媒體出版的相關標準。
2.2.4 監管問題
全媒體出版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地大躍進似發展。我們國家經歷了很多領域的改革、調整,一些經驗教訓著實值得借鑒和總結。全媒體時代出版的監管也必須跟得上形勢發展的需要,出版管理的體制機制也要與科技期刊出版的發展特點相適應。這一方面取決于政府監管,另一方面來自于讀者監督,在公開、公正、透明的環境下操作,有效保證全媒體出版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能符合現代出版市場的運作需求。
2.3 正確對待全媒體出版
在全媒體出版時代,傳統出版不可能被全盤否定,應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尋求自身的個性價值。世界出版巨頭亞馬遜公司認為:“紙質書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是不可能的[4]”。科技期刊應充分利用全媒體資源的優勢并結合自身的學術優勢為讀者提供全面且人性化的服務。
科技期刊要正確判斷其在出版市場中的價值,堅信傳統出版可走向精品期刊出版,并發揮策劃力,充分挖掘新媒體技術在科技期刊中的應用能力。有國外媒體表示,專業出版的數字化需求是遠遠大于傳統出版的需求量的,專業出版需要的是海量、離散、及時的信息,而且需要網絡檢索,而這些特征正是全媒體出版的優勢。因此,科技期刊應認識到這一特點,做足、做好專業優勢[4]。
3 編輯工作在新形勢下的調整方案
編輯作為出版機構的核心人才,應該如何應對傳統出版向全媒體出版的轉型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在全媒體出版中,編輯的職責依舊是生產精神文明,但出版的載體發展變化了,編輯工作的重心和工作方法都要相應進行調整。
在出版策劃方面,由于全媒體出版的海量離散特征,同質化的出版物競爭加劇,甚至是生死較量,科技期刊必須要做出自身的品牌特色。科技期刊編輯要把傳統的采編方式轉移到選題策劃的深度開發上來,報道同一件事時,要抓得住讀者的心理,要另辟蹊徑,要有學術話語權威。這就要求科技期刊編輯要有足夠敏銳的洞察力和市場觸感,以選題策劃為基點,為期刊整體形象進行全面提升,塑造品牌形象。
在技術方面,科技期刊編輯要不斷學習,通過學習深造掌握全媒體出版相關軟件的使用方法,如內容整合、拆分、標注、鏈接、多載體的輸出、發布等。
在營銷方面,科技期刊編輯要主動參與期刊全媒體方式的經營策劃,打造以專業特長為雄厚基礎的出版平臺,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經營架構方式,做好期刊的衍生產品和服務,鞏固其在學術領域內的地位,同時使經濟效益不斷增值。
4 結語
全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出版界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科技期刊應如何應對出版轉型,決定了其可持續發展的成敗。科技期刊在新媒體支撐的出版市場中,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學術優勢,使之與媒體技術的強大功能盡可能形成互補,形成精品期刊。科技期刊編輯應從辦刊理念、閱讀與付費習慣、標準以及監管4個方面進行深度思索,研究在出版轉型中的工作調整方式。
參考文獻
[1] 林玲,歐健,陳紅. 全媒體內涵及趨勢分析[J]. 中國傳媒科技,2012,(3):2-3.
[2] 江琪琪,游蘇寧.以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為例探討我國科技期刊實行全媒體出版的可行性[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802-806.
[3] 李雪,邱文靜. 科技期刊編輯角色的演化與重塑[J].編輯學報,2014,32(1):82-86.
[4] 薛華,李珍暉.中國時尚類期刊的全媒體融合——以時尚集團為例[J].現代出版,2014,(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