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建鵬
摘要: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給醫學學科注入了鮮明的人文特性,要求醫學必然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醫學生只有將醫學專業知識和人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并內化為自身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本文就其如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調研,運用百分比統計法處理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并將研討的結果與問卷分析結合在一起,通過分析掌握目前醫學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和醫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醫學高職院校;醫學生;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b)-0000-00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醫學與人文的關系尤為密切。這種變化既給醫學學科注入了鮮明的人文特性,即醫學必然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又對醫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醫學生必須從生物、心理、社會等多個視角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認識醫學的功能。為此,作為融知識技能和人文素養為一體的醫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該不斷汲取人文知識的養分,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并內化為自身的素質,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為此,本文以醫學高職院校如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調研。
1.調研擬解決的問題
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調研從教學理念、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法學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調查剖析,了解掌握醫學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總結人文素質教育對醫學生成長、成才的重大影響,同時也為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提供經驗借鑒和實踐依據。
2.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
2.1.調查的意義 問卷調查的設定與研究有利于克服醫學“精于技術,荒于人文”的弊端;有利于促進醫學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使醫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與社會崗位需求相適應,實現“全人”的培養目標。
2.2.調查的基本內容 調查問卷及座談、訪談的問題設計旨在直接或間接反應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情況。包括: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涵蓋;專業教學與人文教育的關系;醫學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構成;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
2.3.調查范圍 問卷調查所選樣本為河南省3所醫學高職院校:漯河醫專、商丘醫專和南陽醫專。對其進行了人文素質教育和醫學生人文素質情況問卷調查,選擇的對象涉及臨床醫學、護理、口腔醫學、藥學、醫學影像技術、康復醫學技術、醫學檢驗技術等7個專業。
2.4.調查方法 分為問卷調查與采訪調查兩種。課題研究小組全體成員分成若干采訪小組,發放《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及學生人文素質情況調查問卷》,同時采用個別訪談及師生座談的方式。采用即發即寫的方式,問卷回收率較高,共發出問卷485份,收回426份,回收率達87.8%。
2.5.調查時間 2013年9月——2013年12月。
3.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運用百分比統計法處理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并將訪談、座談研討的結果與問卷分析結合在一起,通過分析掌握目前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及學生人文素質情況的現狀,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3.1.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情況
關于“醫學高職院校需不需要開設人文素質課程”,有45.2%的學生認為十分有必要開設,17%的學生認為必要。對于人文課程的類型,42.8%的學生認為應作為指定選修課,29%的學生認為應作為公共必修課。這幾組數據說明, 一半以上的學生對開設人文素質課程持贊成態度。
關于“選修人文素質課的原因”,學生更注重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占 35%), 其次是提高語文知識的應用水平占 15% 。這些數據說明,學生不再偏重于專業能力的提升,同時也開始注重個人綜合素質和寫作能力的高低。關于“對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學生認為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目的應是作品閱讀,培養高尚情操和健康人格占 23.8%、認為以培養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為主, 同時提高漢語的運用能力的占 21%, 這與我們對人文課程“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增進文化修養”的定位是一致的。
關于“人文修養對你的專業學習最大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4.7%的學生認為影響不大,23.9%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對專業知識的理解,25.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對科研設計的人性化和科技論文的寫作,46%的學生認為使眼界開闊,增加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從結果看,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科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對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意義重大。關于“你認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行對你今后發展的影響是什么”,3.7%的學生選擇沒有什么好處可言,30%的學生選擇糾正不良習慣,93.60%的學生選擇在就業競爭中有優勢。這說明醫學生認識到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對于自己今后的就業與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3.2.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狀況的調查
關于“學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文史哲類課程占36.79%,喜歡藝術和體育學生占31.5%,心理社會類課程的學生占23.8%,時事政治類則占7.91%。可見,綜合性、基礎性和技能性并重是科學合理的人文課程設置模式。
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教法和學法”,有47%的學生選擇了多媒體教學,26%的學生選擇了同學間討論,17%的學生選擇了傳統的講授法。學生最喜歡以專題講座的方式,采用講解啟發、討論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由此看來,人文課程的教學應以傳統講授為基礎,結合討論式、實踐式教學,同時利用好多媒體,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和有吸引力。
關于“人文素質課程的考核方式”,53.7%的學生選擇開卷考試,26.31%的學生選擇小作業,58.6%的學生選擇論文考核,僅有7%的學生選擇了實踐考核。由此可見,學生普遍認為用期末考試來衡定語文成績太過武斷。更多的學生喜歡開卷考試,很少有學生愿意做人文課程的調研,他們更喜歡以寫作一篇論文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關于“人文素質課程的教材的內容選用”,30%的學生認為現在的人文素質教材內容陳舊,知識不夠新穎;有51%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19%的學生認為人文實踐性的課程太少。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和專業特點,自編教材或講義,把新穎、廣泛、深刻、新銳的內容引入教材,并且提供閱讀書目,幫助學生形成廣泛閱讀與深入思考的習慣。
關于“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6.7%的學生認為沒有什么效果,7.4%的學生認為沒有開展的必要,23.1%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一般,62.8%的學生認為學校很重視且教學效果良好。此調查表明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教育的途徑,增強教育教學的效果,從而得到學生的認可。
3.3.教師職業素養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調查
關于“教師職業素養對學生的影響”,4.68%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23.7的學生認為比較有影響,71.62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影響。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障,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醫學院校的教師只有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合格的醫學人才,完成高等院校教育任務。因此,醫學高職院校要拓寬師資的選聘渠道和組成結構,邀請校內各級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人員和校外教學專家擔任教學顧問、兼職教授作為學校的人文社科師資力量。同時,人文教師要既博學,又深厚, 教學方式靈活生動,能夠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并且懂得一定的醫學知識, 能夠為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四、結論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研究,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到人文素質教育對醫學生的思維方式、創新能力、道德修養和情感境界等的培養作用重大,為醫學高職院校進一步探索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
4.1.革新教育教學思想
貫徹科學與人文合一的醫學教育原則,重視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形成以拓寬專業口徑、增加創新適應力、提高綜合素質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樹立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醫學教育觀。通過對人文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思維能力、健全人格和審美創新的能力,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文社會知識向學生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的內化。
4.2. 探索人文素質課程的開發機制
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醫學高職院校要進行人文素質課程的改革。結合專業改革實踐和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編制適合不同專業的課程標準,尋找人文素質教學與專業教學的契合點,塑造學科和課程理念,構建課程主體,主動打開學科邊界的交叉特色,培養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人文素質和能力,幫助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底蘊,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及其發展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3. 加強人文師資隊伍建設
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師必須融入專業化發展的全過程。首先,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遵循以“學生為本、能力為重、注重師德、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其次,突出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著力培養其專業素養及科學文化素質。不斷促進人文教師專業知識和知識結構的更新,使其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課程研究與教學實踐能力。
4.4. 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素質教材體系
醫學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材編寫應按照職業崗位需求,遵循為醫學專業教學服務的原則,大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實現專業性與人文性、職業性與應用性、欣賞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以人文素質培養為基礎,以提升職業能力為目標,按照醫學專業的臨床需要設計課程模塊,每一個模塊從文本的選擇到實踐的安排都力圖將教學內容融入醫學人文素質和職業情境教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劉俊榮.高等醫學院校人文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建議[J].醫學與哲學,2006,27(1)
[2]杜維明.人文學和高等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4)
[3]高寶立.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與現實[J].教育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