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忠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反腐倡廉建設也隨之步入新常態,只有深刻認識這種新常態,才能真正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反腐敗斗爭的形勢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信心和決心,澄清在反腐倡廉問題上的一些錯誤認識,最典型的是“反腐影響經濟發展”論,認為當前反腐搞過了頭,影響經濟發展、阻礙深化改革,而適度的腐敗是發展經濟的潤滑劑,澄清這些錯誤認識,需要站在經濟社會常態化背景和社會利益結構深刻變化基礎上科學審視當前反腐倡廉新形勢,從價值視角明確倡導、應對和建設廉政新常態,讓廉潔發展成為新常態。
一、廉政新常態生成的價值基礎
廉政新常態有自身的內在規定性和特征。廉政新常態既是反腐倡廉建設領域出現的新形態新趨勢,有腐敗和反腐敗的經驗事實基礎,又是在腐敗現狀、特點和趨勢基礎上做出的主觀認識和價值判斷,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廉政新常態是價值基礎、價值目標和價值實踐的有機統一,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向下,為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利益結構、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實現所需要的一種反腐倡廉路徑轉換及其建構的廉政狀態。廉政新常態是反腐倡廉價值觀發展的新階段,在性質上具有與舊常態不一樣的特征,新常態強調廉政建設內容的體系化、方法的科學性、空間的全覆蓋、效果的長效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進一步引起高度重視,針對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在微觀領域和宏觀領域不斷出臺新政策新規定,如反對四風,出臺八項規定,開展巡視,實現全覆蓋,強調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由此在反腐倡廉建設領域逐步構建了一個新常態。
廉政新常態逐步生成并不斷鞏固具有深厚的價值基礎。價值基礎是廉政新常態價值生成演化的社會存在,就是經濟社會演化的基本狀態及其利益關系和利益結構,利益關系和利益結構是廉政新常態價值基礎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利益格局中的失衡現象。我國GDP排名世界第二,2014年達到63.6萬億元,反映貧富差距的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2013年為0.473,2014年為0.469,超過警戒線,利益分化加劇,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這些差距有的是正常合理的,有的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尤其是腐敗分子貪污受賄獲得的利益就屬于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收入,政府對收入分配有所考慮,抑制過高收入,打擊非法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尤其在治理腐敗造成的收入差距方面需要采取嚴厲措施,以便使國民收入能夠更加公平合理地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治理腐敗收入的高壓態勢構成廉政新常態的利益基礎。
經濟新常態下的政企關系變革。從經濟運行和演變態勢來看,我國經歷了“舊常態——非常態——新常態”的轉換,即“計劃經濟常態”經過“市場化轉型的市場經濟非常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常態”。市場經濟的基本常態是市場配置資源,供給大于需求,產能適度過剩。而市場經濟的非常態就是政府過度干預經濟,供不應求。我國從改革開放到1996年以前的國民經濟處于非常態,因為幾乎所有的產品都供不應求,經濟增長可以在超高的非常態速度下增長,1996年之后進入常態,到2008年又出現一輪大量產品供不應求、物價快速上升的現象,經濟又進入非常態,主要原因是許多產業“國進民退”,政府干預經濟過度,宏觀經濟調控主要靠計劃經濟手段,一方面人為限制合理的規模性投資,抑制有效供給增長,另一方面,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刺激了非規模性行業的落后產能無序發展,引發市場需求爆發性增長。當前市場經濟新常態表象背后的重大利益關系是政府和企業的關系,要從改革開放以后30多年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初中級階段、由政府強力推進粗放型周期性高速波動增長、利益分配結構和產業結構扭曲、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發展狀態,轉向運行機制更加依靠市場自身規律、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與工業化進入中后期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相適應、利益分配更公平合理、人與自然更和諧的新的發展狀態,而政府的過度介入、不當介入均會破壞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從而為權力尋租提供空間。正確處理政企關系,劃清政府活動范圍和邊界,有助于抑制腐敗生成空間,由此構成廉政新常態的權力基礎。
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廉政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思想,具有深刻的內在邏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一以貫之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三大戰略舉措,要落實好“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需要把握好四者之間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注重統籌謀劃,形成合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全面依法治國,而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又像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行,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核心力量,打鐵還需自身硬,通過廉政新常態來促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廉政新常態的生成和建設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客觀需要,為認識和建設廉政新常態提供了價值基礎。
二、廉政新常態運行的價值目標
價值目標是廉政新常態追求和運行的目的和指向,是經濟社會新常態背景下要實現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回答廉政新常態提出、運行和建設的價值指向和意義追求的問題。作為反腐倡廉建設的新階段、新思路、新理念,廉政新常態的價值目標集中體現為以三個倡導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的有機統一,從而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思想文化和組織制度保障。
鞏固和完善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廉政新常態要保障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的實現,腐敗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是個體與集體利益關系的失衡和錯位,是對國家利益的侵蝕和對國有資產的侵占,削弱國家經濟基礎,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和全民福利損失,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破壞社會主義民主,敗壞黨風政風,損害黨的形象,制約政治文明進程,引發群體性沖突事件,造成黨群關系、干群關系不和諧。針對這些腐敗現象,中國共產黨一直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不斷與腐敗行為做斗爭,努力保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取得較大成效。在經濟社會新常態下,進一步凸顯努力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廉政新常態的提出和建設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為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明和諧提供可持續的動力,讓廉政成為公職人員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由此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提供保障。
鞏固和完善社會層面的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在實踐基礎上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也是利益關系的結合體,人與人的關系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下有不同的表現,馬克思主義提出人與人之間關系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及其三種關系,即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必須在社會層面創造條件,消除不自由、片面發展的制約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指明方向,提供思想輿論的價值支持。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破壞道德、政策和法律規范,以權謀私,損公肥私,權力與資本合謀,搞不公平交易,辦事要走后門、拉關系,潛規則大行其道,特權思想流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盛行,這些消極腐敗現象消解著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觀,敗壞社會風氣,給人與人的關系蒙上物質主義、利己主義的陰影。在經濟社會新常態背景下,進一步凸顯努力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目標,廉政新常態的提出和建設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為社會自由發展、平等發展、公正發展、法治保證發展指引方向,提供可持續前進的動力,營造廉潔的社會氛圍、優良的社會風氣,保證機會公平、平等競爭、依法辦事成為常態。
鞏固和完善個體層面的價值觀。個體層面的價值目標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體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習得社會性而豐富完善個性的行動主體,是構成社會的基礎細胞,個人與社會構成相輔相成、辯證互動的關系,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個人的支持,需要每個人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發展添磚加瓦,而個人的進步也需要社會的支持,社會為個人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為個人發展提供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為個人享受提供所需要的生活資料。要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除了社會要提供基本的保障條件之外,還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和奮斗。目前在個人追求生存發展目標的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競爭,官二代、富二代現象突出,教育不公平,城鄉差別導致的發展機會不均等,利益固化藩籬阻礙合理的社會流動,這些現象對個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著不利影響,個體出現過度功利化、物質化的行為取向,存在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的行為方式,存在只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只重物質利益輕視精神利益的價值目標取向,影響了個人幸福感的提升。在經濟社會新常態背景下,廉政新常態就是要進一步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功能,倡導個體價值目標和追求要緊密圍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進行,通過制度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為個人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基本的價值導向,使誠實守信、愛崗敬業、愛國奉獻、互助友善成為個體日常生活價值和行為表現的常態,能夠抵制不良誘惑,把他律和自律相結合,保障個體行為沿著正確軌道前行。
三、廉政新常態價值實踐的路徑選擇
廉政新常態是經濟社會新常態背景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反腐倡廉建設實踐和經驗總結的必然要求,圍繞廉政新常態建構目標和內容,需要結合經濟社會新常態的時代背景,在反腐倡廉建設路徑方面探索廉政新常態的價值實現方式。
納入經濟社會新常態的建設框架。廉政新常態是經濟社會新常態背景下生成的反腐倡廉新趨勢、新階段,需要把廉政新常態納入經濟社會新常態的總體框架之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使廉政建設圍繞經濟社會新常態的總體框架進行,經濟社會新常態的主要內容表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因此,廉政新常態就要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內容展開,處理好復雜多樣的利益關系,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就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這五大建設的核心和實質是正確處理利益關系,在制度和體制機制方面形成保障公正合理的利益結構,然后以公正合理的利益結構規范各類社會主體價值取向的正確性和行為的正當性,五位一體中的核心利益關系是政企關系和政社關系。
就政企關系而言,我國目前由政府主導經濟發展、政府對企業的重大投資和項目進行審批的管理體制,不可避免出現權力尋租產生腐敗。經濟社會步入新常態之后,政企關系需要調整,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明確權力清單,權力運行不可越位、錯位、缺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由基礎性作用上升為起決定性作用。所以,政企關系的進一步調整和規范就成為廉政新常態價值目標實現的重要路徑,基本要求就是黨的十八報告中提到的“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就是要科學認識市場規律,正確把握市場規律的新變化、新形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市場規律的內在要求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發揮市場規律的作用,更好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市場規律偏離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出現兩極分化、道德淪喪、腐敗墮落時,必須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方式加以調控,發揮中央政府在改革和發展中的頂層設計的作用,營造充分發揮市場功能的環境,簡政放權,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為廉政新常態建設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基礎。
就政社關系而言,計劃經濟時期政府控制一切資源,以單位人形式實現社會控制,大包大攬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事務,社會組織沒有發育空間,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在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中,“小政府、大社會”或“強政府、強社會”成為社會治理的目標模式。廉政新常態要適應社會治理的發展趨勢,下放審批權限,建立規范社會組織發展的法律法規,在社會組織成立登記、過程管理和資源提供等方面實現制度化。
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規劃藍圖。“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包含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是廉政新常態最直接的體現,全面從嚴治黨包含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針對“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即黨面臨長期復雜嚴峻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面臨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和消極腐敗危險。因此,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具體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內容無死角,覆蓋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各個領域;二是主體全覆蓋,就是要強化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三是勁頭不松懈,做到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四是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到更加重要位置。廉政新常態通過從嚴治黨、增強黨的戰斗力、凝聚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政治和組織保障,使廉政建設為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社會治理過程中不放松警惕,繃緊廉政之弦,辦事講規矩,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實現廉政新常態。
推動反腐倡廉戰略的范式轉換。廉政新常態追求常態化、制度化、長效性反腐倡廉效果,要實現長效性,需要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實現路徑轉換。在我國經濟社會運行和發展的不同時期,我黨采取了相應的反腐模式,形成了思想反腐、運動反腐、制度反腐、權力反腐、體系反腐等不同的反腐范式,思想反腐和運動反腐是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反腐敗范式;制度反腐是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反腐敗范式;權力反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反腐敗范式;體系反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反腐敗范式。總結反腐倡廉實踐的基本經驗,單一的制度建設、民主建設、教育監督等措施都不能對腐敗行為起到根本的遏制和制約作用,必須多管齊下,形成合力,不斷提升黨自身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站在經濟社會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反腐敗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集中體現為:堅決反對腐敗是黨必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黨的作風建設是反腐敗的著力點,反腐敗的關鍵是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強化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領導,這些新思想新舉措的核心是構建常態化反腐倡廉新范式,這種新范式把價值理念、價值目標、價值實踐有機整合,是多主體參與、多渠道開展、集預防、教育、監督、懲處為一體的有效反腐倡廉路徑。可以預計,隨著廉政常態化價值理念的日益深入,廉政常態化價值目標的不斷明晰,廉政常態化價值實踐的廣泛推行,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科學化水平將會再上一個新臺階。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14~2015年度課題成果〕
(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學廉政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