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沿海開發自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年以來,成效顯著,各項指標持續向好,但目前也出現了一些發展問題。對于這些問題,需要通過陸海統籌來解決。
一、江蘇沿海開發存在的問題
及實施陸海統籌的必要性
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性不強,需要陸海統籌加以推進。自沿海開發五年來,江蘇沿海各市港口建設力度雖很大,但沿海港口體系建設缺乏統一規劃,一些重大項目的推進也有難度。如連云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進展緩慢,徐連鐵路客運專線也沒有納入國家和江蘇省建設日程,使連云港無法與中西部地區實現高速鐵路互聯。同時,與蘇南相比,整個沿海地區的公路網規模偏小,通達深度不夠;鐵路對外聯通能力不足,集疏運體系不完善。
灘涂圍墾協調機制不完善,需要陸海統籌加以健全。灘涂圍墾開發是江蘇沿海開發的重點,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工程。目前,江蘇省發改委、省農業資源開發辦、沿海辦等相關部門均按照自身職能參與灘涂圍墾開發工作,但因信息不能及時共享、相關規劃不能完全銜接等,導致項目聯合報批困難,各級政府在灘涂開發過程中的責任分擔不明確、用海審批和海域使用指標缺乏統籌,難以滿足建設需求,加之圍墾成本和技術難度不斷加大等原因,影響了圍墾的時序。
港、產、城互動聯系不夠,需要陸海統籌加以協調。與其他沿海省份臨港經濟的發展狀況相比,江蘇沿海產業起步晚、起點低,缺乏國家重大產業布局的支撐,港口后方產業集聚程度也普遍不高,尤其是依托30萬噸級航道、碼頭的大石化、大冶金等尚未形成集聚,同時也缺乏一批體量大、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影響并制約了港口綜合效益的發揮。另外,現有產業項目對沿海開發支撐也不足,如連云港沿海開發五年規劃確定的161個推進項目,截至2014年上半年僅有17個項目投產,而且仍有20個項目未開工建設。
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深入,需要陸海統籌加以增強。目前,江蘇沿海地區已承接了長三角發達地區諸多的污染轉移,加之地處淮沂沭泗及長江流域下游,區域水環境更易受影響。同時,江蘇沿海灘涂大部分為淤泥質海岸,有機質含量較高,自凈能力較差,加之大面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極易引起富營養化,發生赤潮災害,加劇環境污染。近幾年,江蘇近岸海域中,嚴重污染海域約占全國的11%,主要集中在射陽以南至長江口沿岸海域,中度污染海域約占全國的30%。這些污染海域若不加以及時治理,江蘇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將會遭到嚴重的破壞。
二、以統籌陸海推進江蘇沿海開發的對策建議
統籌陸海戰略發展規劃,增強沿海協調發展能力。一是要將國家級沿海開發規劃與江蘇現有各層面的發展規劃相銜接,如國家級的發展規劃,包括長三角擴容、東中西合作示范區、蘇南現代化示范區、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規劃等,以及省級的發展規劃,包括沿江、蘇中、蘇北規劃等,需要將這些規劃逐條落實,并聚焦到項目上。二是要將沿海開發規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相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表明國家區域戰略布局將從此前以經濟區、省為單位的“各自為戰”型提升到以經濟帶、大流域為主的“跨區域合作”型。這也意味著國家會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力度,中西部地區也將會成為新一輪發展和開放的前沿。這對江蘇沿海開發來說,挑戰大于機遇。因而,未來江蘇沿海地區不僅要成為“東向開放”的前沿,還要對接“西向開發開放”;不僅要在省內努力推進南北、東西、內外統籌和一體化發展,還要積極推進江蘇沿海地區主動融入上海自貿區、“一帶一路”建設等高規格的發展規劃中,在更高的戰略層面上優化江蘇沿海開發格局。
統籌陸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沿海互動支撐能力。一是要完善沿海港口規劃體系,努力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化港口群,提升沿海港口群綜合功能。對此,一方面要繼續加快推進連云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加強港口資源整合,統籌推進綜合樞紐、物流基地和銜接性設施建設,增強港口集群效應;另一方面,要統籌推進以高速交通干線為主的綜合交通網建設,加快滬通、連鹽等沿海鐵路建設,推進寧啟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徐連客運專線、連淮揚鎮、徐宿淮鹽鐵路等建設,拉近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的時空距離。二是要高度重視江蘇內河航運水系建設。對此,一方面要加快鹽河和灌河航道基礎建設,提高航道通航等級,通過將長江、淮河、鹽河、灌河、京杭大運河、連申線等建成直達的水上航運網絡,貫通沿岸的各港口與水系腹地,進而形成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另一方面,要完成灌河口、射陽河等重點河段、水道的整治工程,通過疏通、拓寬、清污等手段,努力實現江海河湖的聯網聯運。
統籌陸海產業結構優化,增強沿海產業融合能力。一是要改變江蘇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一方面要打造江蘇沿海地區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軸線和基地,如通過加快連云港新醫藥、鹽城汽車、南通海工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努力培育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優化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布局,如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實行交叉錯位發展、加大海洋資源開發、彰顯海洋經濟特色等手段,加快形成海陸一體開發、“港口+臨港工業+產業帶”的基本經濟格局。二是要建立海洋產業發展分類引導機制,通過加快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濱海旅游、海水淡化和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生態環保等新興產業,以及做大做強海洋工程裝備、海洋船舶修造、海上風電裝備等優勢產業,增強海陸互動能力。三是要建設和認定一批海洋產業示范園區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自主創新支撐平臺等,加速“陸海復合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攻關,以此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和省級的科技創新成果。
統籌陸海聯動發展機制,增強沿海創新發展能力。一是要加強上下聯動,積極爭取中央的政策支持,力爭及早批準建立連云港綜合保稅區,洋口港、大豐港保稅物流中心等,并在設立沿海發展基金、沿海開發銀行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促進港口融資、資產證券化等的建設進程。二是要加強部門聯動,建議組建陸海統籌領導協調小組,可由省領導負責,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通過定期會辦解決沿海開發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著力實施沿海開發重大項目聯審綠色通道機制,加快推進重大項目落地落實。三是要加強省市聯動,通過統籌推進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鹽城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南通陸海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建設,加快推進沿海產業發展由總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基礎設施由框架構建轉向系統配套、城鎮建設由中心集聚轉向城鄉一體化、灘涂圍墾由試點示范轉向綜合利用等的進程。四是要加強體制機制改革聯動,積極鼓勵沿海各市在海域使用權證與土地使用證換發證、海域使用二級市場建設、海域管理制度改革、企業排污總量控制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革新,創造并積累陸海統籌與改革的寶貴經驗,以供其他地區借鑒和參考。
〔本文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孫月平教授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以陸海統籌推進江蘇沿海開發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