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春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還原學生主體性的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學習應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其實很多的教育專家和教師曾經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這個內涵。課堂是學生自己的舞臺,是他們施展自己的潛能和機智的“跳板”。學習的潛質是需要慢慢培養的,小學階段是滋生這種潛質的“地基”。“地基”越扎實,建起的“高樓大廈”才能堅不可摧。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呢?這是眾多教師經常會思考的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教改的歷程。往昔的數學課堂,教師是當之不愧的統領者和知識的灌輸者,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以前評價一節課的好壞看的是教師講課的技巧和知識的準確性,往往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參與的程度。如今在新課改思潮的沖擊下,許多教師看似已經行動起來,他們“推陳出新”變換招數。但是分析其課堂本質還是或多或少隱藏著教師“主權者”的影子,放得不夠適度。還有些教師從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一味地“大權”釋放,課堂熱熱鬧鬧,但效果不佳。“放與不放”“放多放少”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尺度,否則就是“紙上談兵”,不見其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呢?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略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教師要徹底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舊貌換新顏
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為應試教育制約著教師不敢“輕舉妄動”,生怕自己的教學嘗試以失敗告終,帶來的后果就是教學成績的下降。正是這樣一種教育心理的作祟,使得一部分教師寧愿墨守成規,也不愿大膽創新,從而禁錮了教學改革的步伐。要想徹底根除這種影響進步的消極思想,就需要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知識作為武器,抵制傳統教學觀念,放棄一些已經落伍的做法,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學生。為了實現這一突破性的轉變,教師必須多讀書,學名師,不斷給自己充電,讓新鮮的血液始終流淌在自己教育的生涯中。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念才會隨之改變,課堂的氛圍也就不同了。
二、精心設計課堂活動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課程。相比而言,數學課顯得枯燥無味,富有挑戰性。它不像語文課那樣容易牢牢抓住感情線來進行教學,也不像科學課那樣容易牽動學生的好奇心。所以,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至關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人認為,教師的身份角色要分清,教師既是課堂的主導者,同時又是一名學習者。因此,在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環節時,首先,教師要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教學的突破口,其次,再以一名主導者的身份“導演”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尤其是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以便達到較為理想的預期效果。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能主動探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我就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的教學環節,先讓學生用學過的測量直徑的方法量出圓形物體的直徑,再讓學生借助“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用測繩法、直尺滾動法等親自測量圓形物體的周長,然后通過計算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3倍多一點,最后再順理成章地引出圓周率的概念,并且根據圓周率的概念推理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再比如在研究“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狀”時,我要求學生自己課前準備一個圓柱形物體并且在側面包上一層自己設計的商標紙,然后課上小組討論并設計幾種剪開側面商標紙的做法,再展示匯報各組的圓柱側面展開圖的不同情況,最后用割補法把各種情形歸結到一種基本圖形——長方形,從而發現了側面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與寬和圓柱的關系。
學生既然喜歡“動”,教師就應該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探究性的數學活動。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都應該指向學生的興趣點。只有讓學生口動、手動、眼動、心動,才是“真動”。
三、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未雨綢繆,不能流于形式
有的教師可能認為,課堂上多一些小組討論環節,就能體現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這也是讓學生動起來的一種途徑。但是,一旦這種想法流于形式的話就會陷入淤泥之中,不可自拔。合作學習的確能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然而用得不得當,就會適得其反。學生不但不會收益,反而深受其害。所以,在選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時要慎行,要根據所學數學知識的特點靈活運用,不能千篇一律。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有,但不宜過多,合作學習要講究方法和策略,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前提,理清兩者的關系就能把握全局。
總之,我們要做智慧型的教書人,雖不能馳騁沙場,也能在三尺講臺上游刃有余;我們要做勤奮型的園丁,雖不能名揚四海,卻能凈化游客的心境;我們要做事業型的改革者,永遠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努力塑造新時代需要的接班人。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