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君
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非常重要。教師應教學生熱愛生活,并通過作文教學抒發感情。
以前的作文教學,教師講解完作文題目后,教室里就出現了學生冥思苦想的畫面。學生作文出現在愉快的表面而沒有深入挖掘到復雜的層面中,文章的題材好像一樣,語言空洞貧乏,假話空話一大片,缺少飽滿的感情,文章的結構幾乎一樣,學生的作文和生活分離。學生作文中的情景和生活經歷相差很大,這樣學生的思想就簡單和狹窄。
教師作文指導課的時候,應該重視作文教學指導的方式和形式,重視解決為什么寫?寫什么?如何寫?
一、明確寫作目標,防止空洞迷茫
教師要檢查小學生作文寫得怎么樣,看看是否表達了學生的思想,是否用語言文字記敘事物。應該靈活運用一些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產生心靈的震撼,并從心靈的觸動和感想入手,展示生活的內涵,讓學生熱愛生活,感受生活。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重視跳出課堂教學的圈子,拓展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生活范疇,超越教材本身,延伸閱讀的范圍,重視拓展生活的外延,研究生活的本質和蘊涵真諦的體察和感悟。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就是要讓學生擁有真實真誠的感情,領會生活的真諦并表現出來,弄明白寫此篇作文的價值和目的后再進行寫作。學生的作文應該從內心深處出發,實現不自覺地傾吐自己的心聲,教育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的儲備相當充分和飽滿,勃發出內心的寫作欲望,當學生的思想成熟到將要表達的時候,教師再進行恰當地點撥和靈感的引發,就會讓學生不自覺地通過文字抒發內心的心緒和感情了。
二、真實地表達心聲,積累寫作素材
教師重視從學生的生活中提煉寫作的素材。教師要讓學生從日常學習和生活出發,充分積累寫作的素材,抒發個性化的見解,并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生活。教師教學生靈活地駕馭生活,提煉學生寫作的素材。
教師要教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重視從實際的生活出發,充分積累素材,重視尋找生活中的素材,反映生活并感受生活素材的韻味。教師要教學生提煉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對學生有所觸動和啟發的事、人、情景、物體,實現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教師也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讀寫結合,想盡辦法從豐富的寫作素材中找到靈感,進行片段作文的教學,教學生經常、持久地進行閱讀教學中的小練筆訓練,結合教材的要素進行系統的寫作練習。
教師科學指導學生寫作文,就解決了寫的內容的問題,就指導學生進行了從積累到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學生的發展,重視知識的積累,重視素材的累積,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所以,教師這樣的指導就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會如何表達。
三、學會正確的表達,掌握表達的技巧
教師要教學生怎么寫,教學生學會表達,教學生運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描述見解和感受,生動地進行寫作。如果學生的觀點有偏差,教師要科學進行指導,承擔起語文教學的職責。教師要指導學生放開膽子進行寫作,消除學生害怕寫作文的心理,積極愉快的進行寫作。
教師要教學生怎么寫,關注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重視語句的通順,語境的得體,狀物的精確,寫詞組的簡潔、準確,整體語言風貌的簡潔等,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寫個性化的作文,就是在遣詞、造句乃至文本的選擇的時候,重視語調、文勢、韻味等,彰顯生命的本色,施展學生的才情,綻放學生的才華。
教師要重視寫作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在內容上凝練,形式上出新,方法上創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引導學生喜歡寫作文。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由表達,讓學生不拘束形式,抒發自己的見聞和感受。教師要從學生的寫作內容著手,幫助學生打消寫作的顧慮,放開寫作的手腳,教會學生敢寫,會寫,擅長寫。
四、讀寫結合,提煉語言,掌握寫作方法是小學生寫作的路徑
閱讀為寫作教學的基礎,不必刻意模仿,而要思考和提高。教師要重視語言積累,強調讀得多,記得多,這樣才能有收獲,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現代的語文教學也就是如此,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教學理解和教學表達,重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做基礎。教師要重視語言積累,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路徑,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提高教師作文教學的質量。
語文要重視積累,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瞬間的事情。要將學生讀書的時間充分地還給學生;要教會學生讀書,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要抓住學生的讀,重視教會學生讀書;要教育學生明白要想提高語文水平,就必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要教會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寫作,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學生要經過嚴格訓練,練就寫作的真功夫,就要重視平時的練筆和練口,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教師應重視循序漸進地進行科學方法的指導,給予藝術化的激勵,一定能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教會學生綻放作文的芳華。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積累語言,學習積累寫作方法,進行寫作教學實踐,進行有效地寫作嘗試與創作,研究教學的方法,重視拓展學生寫作的道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大學教科院附屬楊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