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內容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如何點燃學生提問的熱情,作為我們農村物理教師要善于創設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充分讓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動口討論,發現并提出物理問題。
【關鍵詞】物理 提問 氛圍 體驗 實驗
楊振寧教授在比較中外留學生有哪些不同時曾指出:中國學生在數學運算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存在最大的缺憾是不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而本人任教學校的學生由于從小生活在農村,更多的是外來民工子女,他們和城市學生相比,見識小,膽子更小,絕大部分學生很少主動提出問題、提不出問題、或者說根本不會提問題。而只有學生敢問、敢想、敢做、才能讓探究式物理教學的達到最佳境界,所以我們農村物理教師如何給學生創設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學習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如何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讓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動口討論,點燃學生提問的熱情呢?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一些本人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的體會:
一、利用生活體驗,點燃學生提問熱情
在《浮力》一課教學時,我問學生:“你們體驗過浮力嗎?”每個班僅有2、3個孩子下水游泳過,他們對浮力有相關的體驗,而絕大部分學生沒有相關體驗。于是課堂上我就給他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體驗,讓學生們將如下圖所示的排球慢慢地壓入水中時,體驗手有什么感覺?觀察水面有什么變化?
通過這個體驗,學生們就此提出了以下一些問題:(1)浮力感覺上是一個什么樣的力?(2)僅僅是液體對物體有浮力嗎?(3)浮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4)浮力的方向如何?……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就順利的得出了浮力的概念: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就是浮力,也為后面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教學做了的鋪墊。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能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親身體驗,激起他們原有認知中的矛盾、沖突和迷惑,由學生親身體驗提出的問題接近于學生認知水平,通常也是課堂上最值得探究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而且還能提高了他們的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利用物理實驗,點燃學生提問熱情
在《壓強》一課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提出生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猜想,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演員滾釘板的視頻,問學生:讓你躺在這張“床”上,你敢不敢?大部分學生大聲說:“不敢?!庇谑俏覍⒁恢还酀M水的塑料袋放在這張釘板上,上面再壓一盒鉤碼,水袋安然無恙。這時學生就困惑了:水袋怎么也能“躺”釘板呢?接著問題就來了:(1)水袋受到的力太小了?(2)水袋沒有破是不是跟這上面有很多釘子有關?(實際上學生初步意識到壓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3)如果水袋上面在加鉤碼,(即壓力變大)水袋還能安然無恙嗎?為了解決學生的這些疑問,我就讓學生用氣球放在下圖的兩張“釘床”來實驗,解答他們的疑問。
也正是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增加了,當一個問題解決時,便會露出興奮的神情。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做”,由于我們的學生所見所聞比較單調,我們更要盡一切可能,將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生動有趣的為物理情境、甚至是教材中的一幅插圖、一段對話、一道習題在課堂上用更為直觀、真實的實驗為學生展現出來,尤其是精心設計的一些小實驗,能讓學生受到更大的沖擊,更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思維沖突,學生有了疑問、有了困惑,怎么會沒有問題要問呢?
三、利用復習物理知識,點燃學生提問熱情
在物理復習課上,由學生練習提出一系列問題,會取得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年我們學校參加了張家港市三大球比賽之一的比賽——足球賽,學生對于足球這項運動是樂此不疲。在近期的期末復習課上,我就說:“今天我們先來聊聊足球吧!足球運動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識,現在我們來比比哪一小組提出更多的有關足球的物理問題,又是哪一小組解決的最多”。學生熱情一下被點燃,綜合一下,可以發現他們提出了以下一些問題:
問題一:足球運動中的現象哪些與力有關?
結論:(1)空中足球在落回地面是由于受到重力;(2)運動員的作用力改變了足球的運動狀態;(3)足球離開腳后繼續運動,是由于慣性;(4)球在草坪上滾動時,最終停下來是由于受到摩擦力。
問題二:足球運動中運動狀態改變表現為哪些方式?
結論:運動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運動速度大小和運動方向同時改變。
問題三:足球運動中的還包括哪些物理知識?
結論:踢足球時腳感到疼,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運動員能踢出“香蕉球”,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有關;香蕉球還說明了流體中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
……
以上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僅喚起了學生記憶深處的知識點,同時這也是我們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能一掃學生對復習課的厭煩情緒。我們學習物理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會套用公式解決物理問題,而是要利用一切教學契機,培養學生多提問、多思考的習慣。教師給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開放的思維環境,他們的問題自然而然的會產生。
四、利用學生質疑,點燃學生提問熱情
在上《電磁感應》這一節內容前,我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H·塞西爾·布魯斯是吸塵器的發明者,一次,他正在倫敦的一家餐館里用餐,看到后面的椅背上滿是灰塵,就用自己的嘴湊上吹了一口,這一吹讓灰塵從這一處吹到了那一處,沒有實質性的解決問題,他就想:我能不能發明個吸塵器將灰塵吸走?聯系前面幾節所學的內容,你們能不能提出個類似的問題呢?一段時間的沉寂后,終于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奧斯特發現了“電生磁”,那能實現“磁生電”嗎?這是一種逆向思維的質疑能力。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不可缺少。但是農村學生對教師和教材存在崇拜心理,認為教材寫的、教師說的都是權威,不會質疑,長久以后他們提出問題的能力會降低。我們要在平時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讓他們學會了不迷信書本,不盲從權威,這樣他們的思維才能不局限于課內,這也就需要我們創設開放的、質疑的學習氛圍、允許課堂上有“不同的聲音”。
五、利用研究性學習時機,點燃學生提問熱情
在學習了“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這一知識后,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疑問,老師課上用的氣球、海綿等都容易發生形變,那桌面、墻壁等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形變嗎?如果有,這個形變肯定微小的,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這個微小形變清晰地顯示出來?我就鼓勵學生說你們可以利用玻璃瓶、吸管等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以小組的為單位對此問題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性學習的問題來自于學生自己,學生在分析、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過程中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達到學習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實驗技能的目的。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還需要仔細觀察周圍物理現象,可以培養學生由一個主題出發,提出和解決各種物理問題的能力。
六、利用物理學史,點燃學生提問熱情
例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前,我就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以及對物理學發展的貢獻。第二天學生就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1)小時候我滑滑板車時,腳用力向后蹬地后,車才能前進,物體的運動難道不需要力來維持嗎?(2)不受力的物體怎么能運動起來的呢?(3)生活中有不受力的物體嗎?……物理學史是前人智慧結晶的記錄,偉大物理學家的研究過程都是以問題情境而展開的,閱讀物理學史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喜歡物理、獻身科學的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像物理學家一樣不斷提出物理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讓我們的物理探究教學更有活力,為了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學更有效率,為了讓我們的學生更會提出問題,我們教師一定要善于創設各種開放的氛圍,點燃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