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培養創新精神,應始于學生問題意識的激發。教師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問、敢問進而想問、善問、樂問,逐漸激發和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實現思維的拓展、能力的創新。讓學生能問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基礎,敢問是形成問題意識的前提,想問是培養問題意識的起點,善問是促使問題意識形成的核心,樂問是培養問題意識的關鍵。
【關鍵詞】問題意識 創新能力 激發提高
前不久卸任的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經在一個教育論壇上指出:“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一代、二代的年輕人缺乏創新能力,這也是我們國家今后發展的瓶頸?!保ㄓ鄧肌吨泵婊A教育的創新教育研究》)中國學生缺少創新能力,這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應該說是與學生求學過程中問題意識的淡薄、缺失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它對于學生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社會現象的本質、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教師的激發和喚醒。結合教育教學實踐,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通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打好知識基礎,讓學生能問
創新需要有豐富而系統的知識來做支撐,因為沒有一定的扎實的文化科學知識基礎,創新能力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價值而且可持續的創新;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才有可能產生問題,才有可能提出不同的見解。因此,學校教學理應注重學生知識的習得和積累,讓學生把基礎打牢固,這樣學生的創新潛能一旦得到激勵與發揮,就會更輕松、更深刻地促進知識基礎和技能的掌握。那么,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墨守陳規,不能一味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結論,壓抑學生的創新思維,而應施行啟發式的教、探究性的學,想法為學生創設活用知識的情境,啟發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積極探索新知識,建構起系統的知識結構。特別是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業已掌握的知識,能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對知識有更直觀、更深入的理解,從而能夠更靈活、更廣泛地加以遷移和應用。此外,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讓學生明白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一過程一定是全體學生的參與,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各種認知和實踐活動,使每個學生成為創造性學習的真正主人,慢慢學會創新。
二、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就要引導學生敢疑敢問。要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教師要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培育學生的這種熱情,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潑涼水。當學生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時,教師要仔細傾聽,認真對待,不能因為學生所提問題沒有多大價值而不屑一顧;也不能因為問題漫無邊際、空洞寬泛而表現出不耐煩,更不要嘲笑或隨意打斷他們的發言。然而當前的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多數學生不敢問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許多學生擔心:我提的問題是錯的或別人都懂了,同學會譏笑嗎?我提的問題如果不是課內的要點,老師會批評嗎?……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的、合作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教師不能擺出自己的權威、高高在上,讓學生覺得有距離感。教師要鼓勵學生確立不怕失敗、敢于標新立異的科學精神,并且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讓學生不敢問到敢問。我們應該給學生提問的自由,視愛提問的學生為好學生。對于學生的認識,正確的要充分肯定,并給予鼓勵和表揚,有獨特見解的更要毫不吝嗇地贊賞;錯誤的也不要輕易否定,要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引導他們再想一想、聽一聽;對于偏題、離題的學生,教師應進行耐心的引導,而不是生硬地打斷;至于那些很少主動問答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自信,消除他們膽怯的心理。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被打開,輕松愉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情感,即使錯了和失敗了,老師也不會批評,同學們也不會嘲笑。營造和諧的氛圍,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個性特征。
三、創造合適條件,讓學生想問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在一個集體中的位置,他們會擔心因為自己提出了膚淺、無意義的問題而遭到老師和同學的嘲笑,也不愿經常性地暴露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正由于學生有這樣的想法和思維,所以使得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要打破這一沉悶局面,一方面要幫學生建立起自信心,多熱情的鼓勵;另一方面要讓他們在實踐中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質疑,而且經過一番思索,問題能提得相當有水準。筆者在教學中經常強調這樣兩句話:錯了不要緊,只要用情真;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不會提問的愚蠢的人。通過這樣的“造勢”,學生慢慢地克服了畏難、“愛面子”的情緒。整個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這樣做: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就課題或者想弄明白的地方展開提問;深入研讀的過程中,經常組織學生自學,規定學生一定要尋找到問題,促使學生提問。自學活動本身就蘊含著嘗試、探索、創造的因素,學生在自學活動中肯定會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自然就想提問。一篇課文學習之后,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收獲,筆者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的成果,讓每個學生暢談成功的體驗。當學生思維活躍、討論熱烈的時候,再給他們一次提問的機會,“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边@樣步步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探索,既可幫助學生獲得扎實的基礎,又可以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四、尋找巧妙方法,讓學生善問
教師要循循善誘,培養學生“善問”。當然,從敢問到善問需要有一個過程。所以在質疑的萌芽階段,學生還不明白什么是有效提問、有價值的疑問。這時的質疑很可能停留在較淺的表層,有時甚至是無效疑問。此階段教師要耐心誘導,激活學生思維,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和角度,要按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巧妙引導,促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質疑。隨著學生質疑習慣的養成,在教師質疑方法的指導下,學生逐漸會從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觀察思考。課堂上就會時而閃現一些有助于感知課文,能引起思考,有利于探索和研究,創造和運用的問題。作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去揣摩、分析。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發現有價值問題的成功感,還能抓住契機使學生理解內容,培養思考的習慣。例如在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課時,有學生提出疑問:“那么惡劣的環境,其他車夫都躲起來歇涼,祥子為什么還要出去拉車呢,他不能好好地休息一下等風和日麗的時候多拉幾個生意嗎?”顯然這位學生是對課文做了深入地研讀,認真思考之后提出問題來的,這也能夠帶動大家進一步閱讀《駱駝祥子》這部小說,能夠更全面地去認識和了解當時的社會和祥子的性格。在全班同學讀了《駱駝祥子》之后,筆者再一次組織大家對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學生興致高昂,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中一旦形成積極的質疑問難的氛圍,學生的眼睛就會顯得尤為明亮,尤為敏銳,一些有待于進一步學習才能理解的問題也會隨之涌來。曾聽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飛奪瀘定橋》一課,有一位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把敵人的隊伍比喻成長蛇而不比作長龍?很顯然,這樣的問題是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無法解答的,這位老師做得很聰明,她在表揚了學生觀察細致、敢于質疑的同時,告訴學生這個比喻是恰當的,表達作者對敵人的憎恨之情,至于為什么這樣用,以后“你們會慢慢知道的”。這樣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就被激發出來。正如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的,“只有當學生自己發覺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求知的渴望才會產生和增長起來”。(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第50頁)
五、運用激勵手段,讓學生樂問
敢于主動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是有一得之見的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是思維異?;钴S的學生;而樂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已經邁出了走向成功的一步。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樂問的習慣,是學生養成獨立思考、不斷走向創新的標志,是教育成功的標志。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加強課前預習),帶著問題深入課堂(問題研討),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課后再次深入研讀文本)。
其次,積極鼓勵,呵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教師都要給予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切切實實體會到問的重要性和教師對他們提問的保護態度。對學生提問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教師不能“棒殺”,而要加以熱情地鼓勵和耐心的指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課堂提問,告訴學生愛問問題的學生是聰明的學生,愛問問題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愛問問題能促使自己獲得新知、解答疑惑、探索未知的世界,將會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因此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時,無論問題價值高低與否,都要加以鼓勵表揚,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課堂上是自由和放松的,讓他們逐漸體驗到提問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再次,引入競爭機制。攀比心理是人的本性,競爭機制有利于學習,有利于創新。在改革開放的現代社會,我們更應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進心和創新思維。有了競爭的課堂是充滿活力的課堂,立體的課堂,生本的課堂,高效的課堂。只要在課堂上讓組內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就能激放出五彩的火花,如何競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參與了”;發不發言無所謂,重要的是“都思考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力開展分組討論、提問,可以是搶答,也可以是小組積分競爭,強烈的好勝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會激發每個同學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解答問題。還可以當堂評選“最佳提問人”、“最佳問題”等,這些舉措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多思好問的“問題意識”。
讓學生能問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基礎,敢問是形成問題意識的前提,想問是培養問題意識的起點,讓學生善問是促使問題意識形成的核心,使學生樂問是培養問題意識的關鍵。要讓學生從敢問、想問、善問,到樂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科學地釋疑、解疑,以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最終實現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護漕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