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鋒
【內容摘要】主體參與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自我體驗和感悟來獲得成長性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親自體驗求知的快樂,在課堂上學生有更多些探尋結論、發現問題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主體參與 體驗式教學
主體參與體驗式教學強調探求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明確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發揮學習的主體性,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體驗過程。下面結合高中化學課堂的實例闡述自己對主體參與體驗式教學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合理設置認知沖突的增長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適時地把新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打破學生暫時的認知平衡,挑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繼而引發對新知識逐步完成建構。
如學習苯酚時,向苯酚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除生成苯酚外,另一產物究竟是碳酸鈉還是碳酸氫鈉,學生產生了3種不同意見:一部分學生認為是碳酸鈉,一部分學生認為是碳酸氫鈉,還有大部分學生認為二氧化碳不足時生成碳酸鈉、二氧化碳過量時生成碳酸氫鈉。
學生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產生了認知沖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充分調動,我抓住這一有利的契機,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證明苯酚鈉溶液中通二氧化碳的產物究竟是什么。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向苯酚濁液中滴加碳酸鈉溶液后變澄清,向苯酚濁液中滴加碳酸氫鈉溶液后無明顯現象。結論:苯酚與碳酸鈉無法共存。在這樣的認知沖突產生并積極思考和實驗后,學生的印象會特別深刻:苯酚鈉與二氧化碳氣體反應,產物為苯酚和碳酸氫鈉,與二氧化碳的量無關。
課堂教學中,通過接連的認知沖突的誘發與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學習的興趣會愈加濃厚。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設置一些認知沖突,是進行主體參與體驗式教學的保證。
二、引用生活化的資源
主體參與體驗式的課堂教學要要結合生活資源,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真實性、趣味性、實用性。
比如,可以用啤酒或碳酸飲料代替污染嚴重的重鉻酸鉀、氮氧化物等來說明平衡的存在。將啤酒倒入熱的燒杯中后比倒入冷燒杯中氣泡多很多;用注射器吸取一些啤酒,用膠帽蓋住注射口,然后抽拉活塞,減壓結果是產生大量氣泡,再用力推注射器,氣泡消失。
還可以用茶水(茶水遇FeCl3水溶液呈藍綠色)、洗手液(洗手液水溶液遇FeCl3水溶液顯紫色)代替苯酚的顯色反應。不但可以認識到酚類物質的性質,還能讓學生知道不同的酚遇Fe3+呈不同顏色,酚也并不可怕,也可用來造福人類。
化學課堂的生活化,不但有效提高學生體驗課堂的參與度,而且可以使學生深刻思考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主動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了解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科學引導學生的“插嘴”現象。
在傳統教學中,課堂“插嘴”的學生,輕則會被教師狠狠瞪一眼,重則會被痛罵一頓。因為插嘴不但影響課堂紀律,而且會干擾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而影響教學進度。而在主體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地看待這一現象,合理引導。其實,“插嘴”的學生幾乎都是在認真聽講,頭腦在認真的思考,也許一時興起,說了某些聽似無關的話。如我在復習萃取這一知識點時,講到如何選擇萃取劑,某一學生突然提出“萃取劑”就像“小三”一樣,我并沒有批評這一學生,而是借此將作“萃取劑”的條件和作“小三”的條件進行一番類比,頓時全班學生對萃取劑都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位“插嘴”的學生臉上洋溢著得意的微笑。所以,對于“插嘴”,我們不能一棒打死,在于教師的合理引導,把壞事變成好事。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提高他學習的積極性,又流暢地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進行。
四、聯系當下社會、新聞中的化學問題
當學習內容跟其形成、運用的社會和自然場景結合時,有意義的學習才可能發生,所學的知識才易于遷移到其他知識中再應用。只有在真實場景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實生活或其他學習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引用最近發生的社會、新聞事實,也是很好的引導學生主體參與體驗式學習的方式。
例如:在學習苯的性質時,我就給學生介紹了2014年4月14日蘭州自來水苯污染事件。進而問學生:苯具有怎樣的性質?為什么會污染水?怎樣應對這場水污染事件?課堂上學生圍繞苯的性質,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習氣氛非常活躍。
再如:在學習鋁的時候,向學生介紹2014年8月2日昆山爆炸原因為粉塵引起火焰瞬間傳播整個混合粉塵空間,地點為汽車輪轂拋光車間。進而問學生:鋁箔不能燃燒而鋁粉為什么可以燃燒?學生的印象將極為深刻。
又如:學習苯的同系物時,向學生介紹2014年4月網絡上“毒性之爭引發‘PX詞條保衛戰”的事件,“PX”為對二甲苯。問學生:對二甲苯的性質怎樣?能否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溴水反應?你對這事件的態度怎樣?
現代社會離不開化學,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它跟社會生產以及生命、環境等現代科學前沿問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聯系與化學緊密相關的社會問題(例如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設計相應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通過參與來獲得個人的經驗、感受、覺悟并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過反思再總結并提升為理論或成果。所以課堂教學中聯系當下社會、新聞中的化學問題,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自然就把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
五、故意使用對學生示弱的策略
教師的故意示弱,可以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如學習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時,故意不露聲色地設計兩種錯誤的實驗方案:①將5.9克NaCl放入燒杯中,再用100ml容量瓶取100ml水倒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②將5.9克NaCl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再向瓶中加水至刻度線。然后問:我演示的實驗方法正確嗎?請同學們看課本,然后對我的做法作出評價。
再如學習碳酸鈉和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時,請一位同學和自己一起來做實驗:將兩個各裝有1g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粉末的小氣球分別套在兩試管口,將氣球中的粉末同時倒入分別加入2ml同濃度稀鹽酸的試管中。在合作實驗過程中,我故意慢半拍,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實驗設計必須遵循的兩個重要原則,即科學性和控制變量的思想,自然生成,不留痕跡。
教師的故意示弱是一種姿態、一種智慧,不會貶損教師的形象和權威,相反會提升教師的親和力,有力地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體驗度。
總之,教學過程不僅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更是一種情感過程、一種探究過程、一種交往過程。教學過程最本質的目的應該是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體驗的能力,關注全面發展。只有學生自覺地投入學習,親自體驗求知的快樂,才能真正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不斷總結經驗,使其進一步完善和豐富。
【參考文獻】
[1] 胡忠艷. 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分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8).
[2] 陳瑾. 從認知沖突中尋找優化認知結構的增長點,《化學教與學》,2013(10).
[3] 毛楊林. 巧用實驗“意外”消除認識“盲點”,《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2).
[4] 張華. 巧用錯誤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化學教與學》,2014(1).
[5] 王良洪、孫天山. 化學教學中示弱策略的運用,《中學教學參考》,2014(10).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