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
改革再一次卷土而來,三門主干課程語文、數學、外語的比重新鮮出爐,它們不再平起平坐,外語還可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再者數學難度逐年下降,區分度也隨之減弱;而未來的語文,廣度、深度都在擴大,是決定學生檔次的一個最重要關節,現在這形勢“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得語文”,可謂實至名歸呀!語文水平的提高注重平時的積累,臨時抱佛腳那只能雞飛蛋打,所以小學不抓、中學不牢,那就只能坐等失敗。
學生的學校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塑造人品質、性格的最直接方式。語文課文對事物的刻畫基本都是積極的描述、能夠激勵學生形成獨立、自主、積極的態度。情感語文課堂好比一個虛擬的社會,不僅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思維,還讓學生在無聲的世界中學會了處事待人之道。所以,對于語文教學,老師能否把這種意境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真正達到學習的效果,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
一、語文老師對學生真誠的言傳身教
“為人師表”,一語中的,道出了老師要在學生面前樹立榜樣,樹立自己的威信、地位。這一點上,筆者覺著不局限于要求老師在課堂上要嚴肅、莊重,更多的是要求語文老師要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卻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正所謂“以今率人,人若身先”,“身正”,對老師來說尤為重要。老師要為人師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個性教育學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為什么學生喜歡聽某個老師的課,樂意服從某個老師,而這個老師的課學生的成績一般都會好?這就是老師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了。正是老師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學生、感染了學生,學生不忍心“傷害”這個老師,不知不覺地就轉化為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動力。
二、適當的語言氣氛激發師生的情感共鳴
在教學設計中,單純地按部就班分段落,學詞語釋義,總結中心思想,已然使課堂過于平靜,毫無生趣。而情感課堂,要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現實需求,“投其所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因子,使學生自然地參與到課本描繪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喜憂,體會廣闊的情懷。老師在語文課堂上,要適當釋放自己的熱情,聲情并茂地再現畫面,讓學生在高低起伏的音符中去感受語言的力量,去尋找心靈的沖擊,激發他們內心的共鳴。還記得《大堰河,我的保姆》那首詩么?用極富熱情和強烈地感情、放蕩不羈的排比來抒發了自己對乳母的回憶和追思,生動刻畫了一個偉大的慈母形象。老師若是能通過一定的情感注入奔放的氣勢、優美流暢的節奏來引導、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人對慈母來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情懷,達到師生、作者的情感共鳴。有詩句曰“潤物細無聲”,是的,語文教學是與情感教育分不開的,它擁有強大的正能量,能增進師生溝通、心靈共鳴,是一劑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良方。
三、適時開展情景再現表演
語文,它就是一個個小故事的傳遞,一個個有生命的畫面的展現,老師要結合課堂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情景再現的表演活動,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體會文章描繪的意境、情感,比如從長征中,可以讓學生感知艱苦,學會珍惜;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友誼,學會真誠。二是在組織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學會合作,分享等。比如《一個都不能少》,分角色表演電視臺的演播室、大排檔、回村途中、回村后的情景,讓學生感受那份執著、堅定、真切。《走一步,再走一步》,通過再現父親、兒子的場景,讓學生更深刻參透直面挫折的意義。
四、將語文的美作為一種精神來宣揚
數學的美在于緊鑼密鼓的邏輯關系,而語文的美則在于文字的表現力上,文字組合就像拼圖,能給人展示出一幅幅不同意境的畫面,激發人內心無限的遐想和希冀。是的,語文教材有豐富的表現力,文字組合就像拼圖,能給人展示出一幅幅不同意境的畫面,激發人內心無限的遐想和希冀,能凈化我們的心靈。是的,語文文字拼圖能帶我們置身祖國的美好山河,感受人間的冷暖苦甜,領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氣概,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我們應該把語言的這種美看做一種精神來敬仰、來宣揚,內心充滿了敬意,以欣賞的態度來“悅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還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參透做人的道理,明理知輕重。
總之,情感語文教育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大驅動力,正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師要利用自己的才智和聰慧,融合情感教育于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領略開闊的意境和高尚的情懷,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讓學生不僅能夠真正學習,更能學會待人處事的道理。
【參考文獻】
[1] 孫英華.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探討[J]. 學周刊,2012(21).
[2] 何耿懷. 中學語文教學方法之探討[J]. 成才之路,2012(03).
[3] 易軍.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對策及創新實踐[J]. 新課程,2011 (07).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坎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