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美
隨著《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明星親子節目的熱播,童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追捧,不少家長傾盡精力、物力、財力,試圖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童星。
“造星”過程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傷害不容忽視。先不說家長遭到不靠譜的“童星夢工廠”借機“宰割”,僅僅從孩子的健康成長角度說,不少孩子進入“童星夢工廠”之后,不僅沒能為成長道路加分,反而毀掉了孩子心中的夢想,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一方面,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想當明星,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走演藝道路,這需要一定的天賦和興趣,更何況孩子的成長是動態的,小時候表現出來的優勢不一定是適合他終身發展的方向所在。相反,很多孩子由于忙于在“童星夢工廠”中培訓以及走穴,耽誤了正常學業和真正的興趣愛好的發掘。另一方面,與同齡人相比,童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不見得很快樂。而且,過多的外界贊美和關注,失去了與年齡相匹配應有的童真、純真、認知和情感,容易讓童星變得浮躁、驕傲,導致他們在成年之后往往“后勁不足”,甚至巨大的反差讓他們難于適應社會。這么多年來,大量的昔日童星重蹈著《傷仲永》中方仲永的覆轍,沒有成長為明星、巨星,就連有“拼爹”“拼媽”資源的“星二代”也不例外,足以說明問題。
面對越來越熱的“童星熱”和蓬勃發展的“童星夢工廠”,不要指望家長能夠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冷靜、理性的看待,也不要指望家長會綜合考慮孩子是否適合走演藝道路和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關鍵的是,職能部門不能繼續聽之任之,在限制童星代言廣告之后,應進一步升級監管機制,對“童星熱”和“童星夢工廠”亮紅燈。首先,對于有兒童參與的綜藝節目、少兒選秀節目,應當劃紅線,嚴格節目內容的設置、尺度,不能什么內容都可以在里面表現,而且要強化這類節目的報批流程以及限制數量。其次,完善青少年兒童參與節目錄制、演出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法律法規,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合法權益。再者,對于各類童星培訓機構要嚴管,不能簡單的按照文藝培訓教育機構的標準管理,尤其是要嚴懲帶有虛假宣傳內容的童星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