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慧 申其輝
“十二五”期間,“智慧”一詞在我國廣泛傳播,在“十三五”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智慧”將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熱門詞。筆者結合承擔“智慧”“智能”和“數字”領域的研究課題,以及參與起草國家和部委一些政策文件、“十二五”和“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嘗試運用大數據思維方法,對“十三五”智慧廣電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進行探索性思考。
筆者在參與國家和部委一些“十二五”“十三五”發展規劃的起草工作中,深深感受到大數據和標準化等對“五年”規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大數據正在推動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和軍事等各領域的戰略思維、決策模式和管理機制的變革。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融合的快速發展,利用大數據思維和數據挖掘方法,既有助于增強國家層面“十三五”規劃的科學性,也有利于規劃的可操作性。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沒有標準支撐的規劃,很難落地”,因為在現代社會,大多數產品和服務,要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要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都要有相應的標準規范。“十三五”規劃中與標準化相關的篇幅和內容,都將比“十二五”規劃有較大的增加。
一、問題的提出。筆者在參與起草國家和部委的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時,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很難及時了解國家和地方相關文件的整體情況,數據支撐不足,有些重要議題的理論成果較少甚至是空白。國家層面發布的文件,可能需要綜合研判眾多部門和行業的情況;部委聯合發布的文件也不能只考慮一個部門和行業的問題;很多事情需要中央和地方統籌協調。因此,地方的因素也需要規劃等政策文件起草者深入了解。就“智慧廣電”而言,國家的頂層設計需要綜合考慮政策、產業、科技、文化、區位等眾多因素。目前還沒有某種理論能為“智慧廣電”的政府決策、行業運行等提供滿意的理論支撐,需要學界共同努力,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對“智慧廣電”這一新興事物進行研究,為“十三五”國家和地方廣電主管部門決策提供支撐服務,共同推進“智慧廣電”發展。
二、研究思路和數據選擇。對“智慧廣電”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需要考慮眾多因素,除廣電之外,還要考慮的因素包括:黨的方針路線、法律法規、政策規劃、行業、企業、技術、產品/服務、消費者(受眾)等。筆者結合在參與國家和部委規劃起草工作的經驗,運用大數據方法,探索“智慧廣電”頂層設計和規劃的思路。本文側重考慮影響“智慧廣電”頂層設計和規劃的兩個重要方面:政府和社會。筆者認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國務院令第492 號,2007/04/0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準備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07]54 號,2007/08/0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國辦發[2008]36 號,2008/04/29 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開保密審查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0]57 號,2010/11/20)等法律規章的出臺,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政府網站、報刊、廣電等多種渠道,公布了大量的政府文獻。截至2015年4月,筆者在參與“十三五”規劃起草工作中,用來作政策環境分析的中央文獻約有23萬篇,其中包括法律(2035)、行政法規(7658)、司法解釋(5958)、部門規章(191333)、團體規定(4302)等行業規定(18098)等。通過政府歷年發布的文件中,可以較清晰地了解幾十年政府決策思路和行為軌跡,能分析不同階段的政府工作重點、投資方向和發展基礎等。由于“十三五”規劃具有階段性,需要著重了解新形勢、新需求,才能明確新任務,并提出新措施。需要重點分析十八大以來(2012年11月8日—至今)的4 萬多篇政策文獻,其中包括法律(207)、行政法規(480)、司法解釋(347)、部門規章(32278)、團體規定(694)和行業規定(5924)等。用來作政策環境分析的地方文獻約有90 多萬篇,其中包括:地方性法規(23204)、地方政府規章(24891)、地方規范性文件(904066)、地方司法文件(3045)等。同時,歷年的各類報紙已反映了各行各業各地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等的時代信息。對政府文件、報紙等的關鍵信息進行挖掘、整理和分析,運用大數據思維和方法,這些價值密度低的海量信息,得到有針對性地數據深度挖掘后,能找到對“智慧廣電”建設有價值的信息,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分析“智慧廣電”頂層設計和規劃思路。
2015年3月25日,以“融合智能網絡、暢享數字生活”為主題的第23 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在京開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聶辰席在會上提出,智慧廣電的本質是新興信息技術與廣電產業既有優勢的高度融合,未來廣電產業不但是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更應成為新生活方式的發起者、組織者和提供者。①為了更好地做好“智慧廣電”的頂層設計和“十三五”規劃,我們有必要了解“智慧”“智能”“數字”等領域的政策規劃、媒體傳播的整體情況。
“十二五”期間,“智慧”一詞在我國廣泛傳播,涌現了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電網、智慧水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政務、智慧安防等眾多的“智慧”一族。在筆者查閱的22 萬份中央文獻和90 多萬份地方文獻中,從各類“智慧”在中央文獻中出現的次數和頻率來看,“智慧城市”居首,以112 次遙遙領先,依次是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醫療、智慧城鎮等。“智慧廣電”尚未出現在中央政府及其相關機構正式發布的文件中。從各類“智慧”在地方政府文件中出現的次數和頻率來看,“智慧城市”居首,以1665 次遙遙領先,接下來依次是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政務、智慧家庭、智慧家居、智慧電網、智慧城鎮、智慧社保等。“智慧廣電”也未出現在地方政府及其相關機構正式發布的文件中。“智慧電網”“智慧終端”等關鍵詞也沒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文獻中出現,但我們在“智能”關鍵詞中,可找到不少相關中央和地方文獻。
雖然“智慧廣電”還沒有在正式發布的中央和地方文獻中查閱到,但是,“數字電視”“數字廣播”等相關的關鍵詞,已大量在政府文獻中出現。
一、“智慧廣電”對“數字電視”“智能電視”“數字廣播”等的繼承發展。上述分析表明,雖然“智慧廣電”直接相關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文獻很少,但是“數字電視”“智能電視”“數字廣播”等已經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文件中大量存在,為“智慧廣電”頂層設計和“十三五”發展規劃準備了很好的政策基礎。“智慧廣電”是出現不久的新理念,要迅速傳播并得到廣泛接受,應借助“數字電視”“智能電視”“數字廣播”“新媒體”等受眾已經熟悉的名詞。宣傳“數字電視”的媒介包括重點報章、雜志、電臺、電視臺、通訊社及網站等眾多媒體。其中我國大陸、港澳臺,還有東南亞等的數以百計的中文報紙,為“數字電視”“智能電視”“數字廣播”“新媒體”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中文報紙包括國內的人民日報、中華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香港的香港經濟日報等;臺灣的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聯合報等。“數字電視”經過十多年的傳播,已經在中文媒體得到廣泛傳播。“新媒體”經過多年的傳播,也已經成為共識。

圖1:“智慧城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文獻(2005—2014年)的增長態勢
二、“智慧廣電”與“智慧城市”等國家發展重點的融合發展。上文提到,從各類“智慧”在地方政府文件中出現的次數和頻率來看,“智慧城市”居首,以1665 次遙遙領先。“智慧城市”自2009年從地方文獻出現以來,一直高速增長,從2009年的3 次增長到2014年的618 次(圖1);在2015年1—4月,出現了140 次,呈現穩健的增長勢頭。“智慧廣電”應發揮后發優勢,既要很好地整合本行業內的“數字電視”“智能電視”“數字廣播”“新媒體”資源,也要緊密地結合其他行業的“智慧”資源。
三、“智慧廣電”要適應“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等的發展態勢。“智慧廣電”作為一個后來者,應深入分析“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發展態勢,及其對受眾偏好和行為的巨大影響。在“數字電視”開始傳播和應用時,“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還沒有規模化地出現。大陸、港澳臺、東南亞等數以百計的中文報紙對“移動互聯網”的相關報道,在2000—2007年期間只是小量增幅,但2008年后至今,已增長20 多倍。數據背后蘊藏受眾偏好和行為方式的深刻變化。
從2010年開始,全球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在2010—2014年,移動互聯網處于萌芽狀態,2015年已經進入了全面爆發的時代。據 《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4)》藍皮書統計,截至2014年1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8.38億戶,在移動電話用戶中的滲透率達67.8%;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占總網民數的八成多,手機保持全球第一大上網終端地位。經濟社會行為主體越來越呈現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典型特征。國內誕生了騰訊QQ、京東、360 和百度等大型電商企業和新型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的個性化、消費主體年輕化、交易方式電子化、電子支付便利化,每時每刻都產生大量異構數據和碎片化信息。因此,“移動互聯網”時代,“智慧廣電”面臨巨大挑戰。
四、“智慧廣電”重視技術標準的強有力支撐,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廣電主管部門將“智慧廣電”提高到戰略層面,“十三五”智慧廣電的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需要解決智慧廣電如何落地的關鍵問題,如廣電的內容優勢、網絡優勢、用戶優勢如何落地等。國內學術界對廣電進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理論研究,但就“智慧廣電”這個新課題而言,廣電理論界應加強對標準化領域的研究,才能真正為“智慧廣電”發展提供更堅實的理論基礎。上文提供的“智慧”“智能”“數字”等眾多新興領域,實際上都是信息技術創新、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化深入應用的結果。“智慧廣電”與傳統廣電一樣,在本質上也是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范疇,需要遵循信息化“標準先行,標準先進”的發展規律。
目前,標準成為國際競爭合作的新焦點,信息化是全球標準戰主陣地。當今世界的標準之爭被經濟學家稱作“贏者通吃”。現代國家之間競爭的利器,正從土地、產品、技術、資本生產要素,升級換代為“標準”。土地、產品、技術、資本等要素是市場活動的“運動員”,而標準不僅是創造價值的關鍵要素,而且是決定價值如何分配的話語權。換而言之,標準這種特殊的生產要素,不僅是運動員,還是裁判員。美、英、德、法、日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國家標準戰略。如今全球“標準戰”日益升溫,開始從經濟領域轉向全球治理、社會管理、文化產業等。“數字電視”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自主制定我國的技術標準,要以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支撐點,開放式地制定標準,產學研用聯手攻關,讓標準引領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數字電視整機和關鍵件開發和生產基地,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為適應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要求,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數字電視傳輸體制,以及標準的研究開發工作。在核心技術開發、產業準備、廣播電視事業準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我國出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快速推進數字電視發展。在未來,“智慧廣電”要繼承和發展我國“數字電視”的成功經驗,才能更好地實現新興信息技術與廣電產業既有優勢的高度融合,加快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拓展延伸廣電產業的發展空間。
注釋:
①聶 品:《加速互聯網化轉型,智慧廣電”升至戰略層》,《上海證券報》,2015/03/27,第6 版。
1.傅 瓊:《互聯網電視時代傳統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
2.吳進友:《我國智能電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發展策略》,《傳媒》,2014(11)。
3.薛 京:《從“屏屏通”到“智能網關”,永新視博如何玩轉“智慧城市”——專訪北京永新視博數字電視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張鐳》,《電視技術》,2015(6)。
4.趙曙光:《從“廣播網絡化”到“網絡化廣播”:廣播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傳媒》,2014(11)。
5.王國裕,張紅升,陸明瑩:《我國數字廣播的發展方向》,《科學通報》,2014(23)。
6.李正國,王躍進:《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5)。